第346章 九州方圆(下)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46章 九州方圆(下)

汪舜华叹了口气,口径即正义,射程即真理,没有定国神铁,没有铁路网络,连直升飞机都没有,无法实现力量投送。北方也好,南方也罢,也不过是地图上的疆域,无法真正成为中华的一员。

她抚摸着地图,任重道远啊。

比历史上晚了差不多一个月,三月十二日,七十三岁的襄亲王寿终正寝。

襄亲王在建极七年底住进了朝廷精心修建的襄王府,当然与此同时他的子孙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这些年来,朝廷对他可谓礼遇有加,一是襄亲王是长辈,二来确实贤德,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襄亲王也确实贤德,除了教育子孙,也给朝廷提了不少建议。只是去年入冬以后,老人家身体不太好,汪舜华派了御医前去诊治,甚至带着皇帝亲到襄王府看望,这实在是几十年来没有的恩荣。襄亲王很是感激,只是毕竟年龄大了,太医也无力回天,还是去了。

当然大家都心照不宣:春节期间,襄亲王的病势就已经相当沉重,只是当时谣传太后要篡位,他实在不放心,吊着一口气;如今放心了,总算可以去见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世宗。

汪舜华下旨辍朝三日,追谥宪王。发引当天,又和皇帝亲帅文武大臣和宗室勋贵前往送别,哭了一场,连宗室们也感动了。

特殊时候,说是辍朝,但公务仍然是不能耽搁的;能露个脸就很不容易了。

边疆地区搞定了,内地更加重要。宣德元年弃安南后,全国有两京十三省,140府,234州,1138县,493卫,359所;建极三年设海南省,建极十二年设朝鲜省,建极十六年收琉球府,建极十八年设汉昌、景泰、仁寿、清宁、永和、怀德六省,省级行政单位增加到23个。

这些年经济发展,人口繁衍,个别省份地域辽阔,地方人手有限,汪舜华也很不放心;藩王进京了,朝廷在地方的力量相对下降。强支弱干,取祸之道。

首先还是继续改州为府,这是开国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但还是留下不少残余。明代的州有直隶州和属州之分。直隶州上隶于京师或各布政使司,地位视府;属州上隶于府,地位视县。州的长官也称知州。此前新省除了土司,朝廷直管地区只设府县。现在规定,直隶州改为府,共41个,属州改为县,共193个。

然后是个别较大的省要进行调整:陕西省包括后代的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部分地区,面积太大,而且各民族杂居混居,如今鞑靼居民大量内迁,民风彪悍,治理不容易。现在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陕西,领西安、延安、汉中、凤翔、庆阳、平凉六府;以西为宁夏,领临洮、巩昌二府,并将以前的岷州卫、洮州卫、靖虏卫以及宁夏卫、行都司划过来,共六府。

然后是湖广行省,包括后代的湖南、湖北两省,共下辖十六府、二直隶州、十七州、一百零八县、二宣慰司、四宣抚司、五安抚司、二十一长官司、五蛮夷长官司,治武昌府。现在以长江和鄱阳湖为界,分为湖南湖北两省,湖北省治武昌,领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荆州府、襄阳府、郧阳府八府;湖南治长沙,领岳州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辰州府,和刚改名的郴州府、靖州府,以及已经改名几年的永顺府和保靖府,也就是原来的永顺军民宣慰使司和州军民宣慰使司,一共十二个府。

两京也要调整。北直隶、南直隶什么事情都要往北京送,实在费时费力。顺天府、应天府升二品,府尹由尚书、侍郎兼任,另设同知一人,三品,管理日常事务;设河北、江宁两省,管辖其他府县。河北省治保定府,江宁省治松江府,也就是上海。

但即便是拆分,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湖广,汪舜华本来以为把鄱阳湖为界就够了,最多加上长江,没想到商辂站出来:“划分界限,或山川形便,或犬牙相错,既要保一地政令畅通,又要防范割据一方。”

汪舜华很有兴趣,听商辂介绍:“所谓山川形便,是说在划界的时候,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形势为界,汉唐多用此法。同一域内民风相近,浑然天成。只是这样一来,该区就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一旦天下有变,或者有人包藏祸心,就会割据称雄,进则窥伺天下,退则偏安一方,其中以四川、山西最为突出。有鉴于此,自宋朝以来,划分省界时,往往犬牙交错,不让一地专美。”

汪舜华恍然大悟,难怪五代之后就很少割据一方了,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门捏在别人手里,自己手里也捏着别人的要害,想来个占山为王都不成。

于是准了商辂所请,这样一来,和后代的地图区别就小的多了。

这样的后果,原来的两京十三省变成了两京二十八省:

直隶府:顺天府、承天府;

北四省:汉昌省、归绥省、绥远省、北宁省;

东六省:辽宁省、山东省、江宁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

中六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

西六省:陕西省、宁夏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省;

南六省:景泰省、仁寿省、清宁省、永和省、怀德省、海南省

汪舜华听得很酸爽,连皇帝听得也很舒服,领土在自己任上扩张了这么多,甭管是实际控制还是羁縻管理,哪怕就是纸面上的,放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大书特书;当然学子们会背的很痛苦,当然更痛苦的是吏部,要到处抓人;工部,又要找地方修房子;户部也很心疼:都是银子啊!

吏部右侍郎马文升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巡抚制度――主要是以前就全国就四个巡抚,一人巡抚五六个省,还有一个专门巡抚边关,累到简直吐血;而且这些年来外贸发展迅速,关税日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有必要加强管理。

汪舜华点头同意。经过反复商量,决定设立巡抚28人,也就是各省各配一人,仍旧采用来回巡抚的方式,两年一任,正二品;以前办事就是从都察院抽监察御史,现在当然还是这个思路,只是人都被拉到地方上去了,京官没有人监督也不行,于是扩充规模。

原来十三道御史一共110人,其中云南11人,浙江、江西、山东、河南10人,陕西、山西、湖广8人,四川、广西、贵州7人,现在都要调整:江西、湖南、湖北、河北、河南、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等内地省份每省15人,汉昌、江宁、浙江、山东、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辽宁、景泰、仁寿、清宁、永和、怀德沿边沿海,每省20人,归绥、绥远、北宁三省地广人稀,事情也相对少一些,每省10人。这480人就是跟着巡抚到地方上巡查督抚的,称为巡按御史。

北京还需要御史监督百官,称为内差或常差。汪太后和皇帝暂时和解,不需要压制言官,反而现在要监督宗室勋贵和百官,每年还有各种考试,都不能马虎,于是增加到180人,称为监察御史。

巡按御史和都御史由都察院统一调拨,和巡抚一样,两年一轮。

这些都是命官,也算领导,下面肯定还有不入流的办差人员。按照标准的配置,每省的巡抚队伍,承差和巡按御史人数相同,办事官多一倍,吏多两倍,这些人员从国子监和落第举人中挑选。

这只是理论上,现在缺官缺的严重,只能先紧着地方尤其问题矛盾多发的沿海和边疆地区,中央就先忍忍吧!

吏部尚书侍郎和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看了一眼,都觉得压力很大。

此前,先帝主持编纂了《寰宇通志》,但现在显然不够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此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朝廷的了解也很有限,应该派人进行实地勘测,尤其要对国家分界线、各省分界线进行明确;此外,广阔的海域也要加强管理,必须勘测绘图并命名,以后刊刻地图,也要加上。

汪舜华真切的记得天朝为了几个小岛和猴子们差点刀兵相向的憋屈,就算暂时搁置争议,早晚有一天也要自古以来。

那就自今日起。

礼部尚书叶盛提出一个问题:“新设立这么多省,一来缺官,二来科举名额不够,边远地区还好,江南地区本来人口就多,经济发达,因此竞争异常激烈,现在又要划名额走,以后学子们估计更难了。”――后面一句没敢说。

汪舜华倒是没生气,现在大局已定,犯不着讨价还价。于是明确,原两京十三省取士三百人;新省总共一百,作为定向考录和调剂使用。

进士少,举人也不多。全国每届乡试,各省大致会取一两百举人,现在规定,北四省、辽宁省每届取乡试取举人五十,景泰省、仁寿省、清宁省、永和省各取八十,海南、怀德一百五十,其他各省府取士两百。这样加起来每届乡试能取5000人,摊到各县,大致有2个人。

此外内官们出出进进,同样在加快流转。国企、矿山发展需要有人主持,以前很多交给勋贵,但是现在领土扩张,他们要去地方镇守,太监们就要补上这个缺位;新省也需要内官前去驻守。

忙起来好啊,这样才有奔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