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皇帝起驾
汪太后的表态迅速在朝野引发了热议。既然太后已经明确了还政时间,即便还有点遥远,大家也就消停了。
文华殿大学士邹干年满七十,以他的身份,自然不会退休回乡,汪舜华批准他为集贤院大学士。老人们相继凋零,集贤院大学士甚至已经成为赠官――自从王文之后,几位学士还没走上大学士的岗位就相继故去,只能追赠。
接着后宫传来好消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说不清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四月初九,皇后于锦鸾平安分娩,诞下皇六女。
皇帝赐名一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但愿她舅舅和所有将士都能早日归来吧。
锦鸾悲喜交集,于家忧心忡忡,朝臣们也说不上高兴――嫡子一日不生,太子一日不定,国家一日不安。
皇帝倒是很高兴。虽然他对锦鸾有宠爱,有愧疚,也盼望嫡子,但显然不是非嫡子不可。女儿白白胖胖的,讨他高兴;随后贾淑妃生下皇六子v,也让他欢喜。
八月初二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皇帝与皇后出宫。
皇帝得了母亲的认可,更加急切的想要证明自己;汪舜华也就顺势把礼部和刑部的工作都交给他,以后这些事全部由皇帝定夺,不必上奏。
汪舜华对儿子说得语重心长:“你曾经说‘祭由寡人’。我从不相信,单凭礼乐就能治理天下,但是身为帝王,必须带头恪守礼法,否则礼崩乐坏,便是国家祸乱的开始。”
“让你从礼部开始,逐步接管朝政,就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但你也不要太高兴。即便只是礼部,事情也是不少的,礼乐、学校、科考、宗教、土司及外交之政,任何一样出了差池,都不仅仅是落人话柄的事,轻者民间议论汹汹,重则烽烟四起。”
汪舜华的话说的诚恳,皇帝低头称是。这些年来在东宫,他也很关注外头的动静,大明军队所向无敌,短短十年间打下了空前辽阔的土地,这是幸事,但是也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我当年骂那些反对开疆拓土的臣子,整日里称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仿佛真恨不得投胎到李世民时代,为他鞍前马后效命,其实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真要到李世民麾下,怕不会随时跳出来阻挠李世民建功立业,然后得不到重用,又要叽叽歪歪一番皇帝好大喜功不听良言自己生不逢时了。”
“当年唐太宗接过了隋朝的烂摊子,休养生息二十来年,户口也不过三百万,加上隐藏的人口,应该不超过三千万。可是他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唐朝版图东临於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号称‘天可汗’;而今我朝秉五世之余烈,户口破一千二百万户,人口破亿,却要死守着两京十三省,恨不得跟小脚女人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这,有什么脸面号称学习唐太宗?”
“可是话容易说,事情不好办;或者说,大明想要在战场上取胜容易,但是想要长久占据土地太难。你别看疆域那么大,都设了省,仿佛和内地也没什么差别;其实除了朝鲜和怀德,咱们在新省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当初能够顺利攻城略地,一是将士用命,二是火器厉害,三来商贾都指着免除关税所以甘心带路;治理的时候,除了让驻军在当地安家,相互支援,主要靠的还是祖宗以夷制夷、多封众建的老办法。这办法省钱省力,太平时候相安无事,但是一旦有风吹草动,那些被按压下去的土司就会马上翻脸不认人,那点军马也不过是人家嘴里的一道菜。城池再坚固、位置再优越也不行。甚至朝廷失道,人家拥兵自重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朝廷没有拨给人家钱粮;如果不能在朝堂出人头地,关上门来称王称霸又有什么不可以?”
“这个问题,当年秦汉隋唐都碰到过。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始皇帝好大喜功,秦二世暴虐成性,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六国贵族疯狂反扑,于是大厦一夜倒塌。秦朝与六国虽然敌对,到底互相来往多年,文字、度量衡、车轨大同小异,即便如此,还遭到这样的反扑――我朝灭掉的何止是六国,那些地方与内地从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差何异于天壤?稍有不慎,他们就会趁势而起。”
“我知道你这些年心里憋屈,但我实在不敢轻易把江山还给你,我怕!秦朝的人心未附,汉朝的地方豪强,唐朝的藩镇自立,元朝的疆域广大,现在都碰到了,而且问题更大,一旦疏忽,由点到面,刚到手的土地得而复失,甚至危及王朝的根本,这是要承受千秋万代的骂名的!――后人不会关心你为什么要放弃,没有人会理解你的苦衷,只会痛骂你丧权失地。”
汪舜华说的几乎掉泪,皇帝心里很是动容:“母后放心,儿臣明白您的苦心。儿臣会全力以赴,守住这大好江山。”
汪舜华闭了眼睛,她心里很清楚,皇帝年少气盛,虽然在一群名师的教育下饱读诗书,也学了很多治国理政的道理,甚至听了几年政,到底隔岸观火,对世情民情缺乏足够的认知。
必须要让皇帝自己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民生疾苦。
这当然遭到了群臣的坚决反对:皇帝不好好待在宫里,跑出去做什么?
――宣宗出去征讨汉王还算顺利,但是隐帝……不提也罢!
――如今天下新定,让皇帝出去冒险,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汪舜华没有反驳,只是问:“承天门前后的华表是什么意思?”
群臣面面相觑。
到底是商辂站出来:“承天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盖当年尧立谤木于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承天门前后的华表,由汉白玉雕成,底座呈方形,有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对应天圆地方,上有瑞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辍!
汪舜华问:“这有什么说法?”
商辂奏道:“承天门后的一对华表上的石昝娉北方,望向紫禁城,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承天门前的一对石昝娉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汪舜华叹:“看来祖宗早就有教诲,皇帝长于深宫之中,不谙民生事故,并非社稷百姓之福,还是应该多让他出去走走看看,了解民生疾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
皇帝出巡是大事,不仅是出行的路线,还有随扈人员、安全保卫、车马舟船、一应后勤保障,等等等等,都要部署到位,容不得半点差池;尤其汪舜华很不放心,担心野心家趁机加害皇帝,担心皇帝没人引导走上邪路,担心路途艰险皇帝身体受不了。
因此,年初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宗室方面,齐亲王见润已经去了景泰省,理亲王音吵D晡圆。襄亲王世子祁镛还在守孝;端亲王子和荣亲王见泓留守,由礼亲王公锡、和亲王钟铉、恭亲王见滋、庄亲王幼d、裕亲王成炼、瑞亲王申r、睿亲王阳铸、顺亲王琼匕榧莩鲂小
勋贵方面,定国公徐永宁、安国公于冕、郑国公常宁、定襄侯郭岳等扈从。
下面的臣僚则以章纶、丘浚为首,除了詹事府官员,还有各部尚书或者侍郎随驾;随行的侍卫将佐,皇帝亲自挑选了一部分。
后宫以锦鸾为首,董贵妃、杜贵妃、贾淑妃等高级嫔妃随驾。
皇帝有点不好意思:“就让皇后随扈就行了。”
汪舜华没有同意:“你身边确实需要人伺候,她们都是你的嫔妃,理应跟着你去。”
――只有皇后跟着你去,万一碰见外头花花草草,带回来倒也罢了,万一闹个“大明湖畔的某某某”,岂不是让人家笑话?
――再说,这些妃子在宫里呆着也是带着,万一闲极无聊出点什么事,或者谁病了没了,没得还以为我加害谁。
孩子们都还小,怕受不了旅途颠簸,皇长子v析留京,让皇次子v杰、皇三子v相与皇长女一诺、皇次女一笑随扈。
临行前,和皇帝进行了一次长谈:“我执政二十年,兢兢业业,自以为无愧于天下、无愧于祖宗和你父亲;然而,我也非全知全能,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天下早晚是要交给你,你也应该承担起家国天下的重担。如今让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就是让你知道,这天下不仅有花团锦簇的繁华,也有荆棘丛生的荒芜。遍地罗绮腰缠万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是大明,披星戴月含辛茹苦操持生计勉强温饱也是大明。看到繁华锦绣,你会知道大明的未来;看到荆棘丛生,你会知道大明的现实。只有看清楚这些,才能不被下面的闲言碎语迷惑,才能明白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才能知道未来的路该往哪里走。我是希望你不仅在繁华的都市停留,更能多去普通农家走走看看,他们或许不好看,不好听,但那才是大明根基所在。”
她想到了领袖的教诲:“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才能沉淀多少真情。――不要被庙堂之上士大夫们的三呼万岁感染了,就以为真的天下太平;也不要被几句世风日下国将不国吓倒了,以为明天就要亡国灭种了,看清楚,才知道怎么着眼,怎么着手,怎么着力。”
她提笔写下领袖的教诲,这是当年曾经写给于谦的: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当然,临走时还叮嘱皇帝一定要注意安全,早去早回;同时吩咐皇后等,好好服侍皇帝。
当然还要吩咐群臣:“此次皇帝出巡,意在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皇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皇帝临走前,汪舜华唤住他,看了很久,终究吩咐:“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