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留都南京(附小剧场24) - 回到明朝当太后 - 雁于飞87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68章 留都南京(附小剧场24)

皇帝怀着复杂的心情在扬州驻跸了七天。

轻歌曼舞,灯红酒绿,皇帝却常常回想在中都凤阳的见闻。

当日銮驾出了淮安,沿淮河逆流而上,先前往盱眙县祖陵祭扫。这里埋着太祖的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三代帝后。从洪武到永乐,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时间,祖陵终于完工,宫阙森森、壮丽巍峨。

宣布完免除三年田赋、赏赐老人的旨意,接受完乡民的叩谢,皇帝转头吩咐淮安府支给,免不得四下走走看看。他注意到祖陵虽然崇丽无比,但没有背靠高山大阜,而是在丘岗之地,九岗十八洼。一旦黄河泛滥,南支夺淮入海,或者淮河中下游洪水泛滥,祖陵便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而后前往凤阳。不同于后代传唱的“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此时的凤阳号称中都,是和北京、南京并称的三大都城,虽然比不过后者的富庶热闹,但宫阙巍峨,肃穆庄严,却有过之。

早在洪武二年,太祖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于是开始营建中都。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于是改濠州为凤阳。中都营建兴师动众,是后来南京、北京的模板,《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但经过六年的营建,就在中都大部分基建已经完工,有些宫殿甚至可以入住的时候,太祖突然决定停建。

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史学界莫衷一是。

如今皇帝来到这里,浩浩荡荡的圣驾踏上凤阳桥,跨涧水,进洪武门,踏上洪武街,横穿云霁街,经大明门,穿过宽阔的凸字形广场,入禁垣的承天门,再经端门,过外金水桥,进皇城的午门,过内金水桥,入奉天门,来到奉天殿。

在这里接受了群臣的朝贺。当晚,帝后在坤宁宫歇息;次日,皇帝带着皇后宗室群臣前往皇陵,祭祀太祖的父母。

循例宣布免凤阳所有百姓田赋――凤阳是太祖故乡,当年立下了赋役全免的誓言,后来汪太后改革,也严格遵守;但这是针对土民,外来移民是没分的。不过过了这么些年,也分不清到底是土著还是外来移民,何况剩下的人也不多了,如今宣布永久免除,自然引得百姓三呼万岁;此外,七十岁以上老人,各赏米一石、布一端,由南京户部支给。

而后检阅中都留守军队。中都留守司辖八卫一千户所,还有班军、高墙军、操军和护陵新军,大约八千人,由巡抚、太监各一人监守。

难得见到皇帝,大家都很卖力。只是太平时节,留守军队中不乏有骑射出众的,但混日子的更多,其中不少落靶、坠马的,整体反不如边军。皇帝皱着眉头,亲自骑马弯弓射箭,连发十矢,皆中红心。

将士三呼万岁,皇帝开口训话,要求加强操练,保护祖陵,这才宣布赏赐。

随即到大龙兴寺祭祀,这是太祖发迹前出家的皇觉寺,拆中都皇宫巨大的梁木和五彩琉璃瓦修建而成,规制宏大,金碧辉煌。

然后视察了高墙,也就是专门关押犯罪宗室的凤阳监狱。看着高墙森森,听他们痛陈过往,忏悔往事;皇帝很是唏嘘,随扈的宗室们同样心里不是滋味。

皇帝下旨,年过七十的宗室,和年过五十的犯人家眷,释放出狱。

这是皇帝能做的极致,毕竟朝廷优容宗室,能关到这里的,大抵并不无辜。

随后视察了这里的农业。虽然毗邻南直,但是显然凤阳的地理环境不能和淮安相比。当年太祖劳师动众,迁移了大量富户到凤阳,导致怨声载道;此后,黄河南下夺淮,凤阳人民饱受天灾之苦,甚至雄伟壮丽的祖陵也被滚滚波涛淹没。

皇帝不知道这些,但凤阳和江南省的差距是看得见的。

太祖去世后,新移民们纷纷离去;尤其随着江南省的迅速发展,附近的人民纷纷到那里讨生活。

如今的中都,巍峨壮丽的宫阙和贫穷佝偻的乡民并存。

年轻人很多都走了,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这就是大明的现实,富庶和贫寒并存。

还好只是贫寒,不是饥寒,虽然还是吃不饱,但总算饿不死。

晚上听乡民唱起凤阳花鼓,没有昆曲的典雅婉转,但是活泼热闹接地气,自成一种风格。

皇帝重赏了这批乡民。

出玄武门,来到苑囿。皇帝身率宗室群臣狩猎,斩获不少;皇帝亲自猎了一只山羊,兴高采烈的,吩咐后厨收拾了,赏赐了后妃重臣。

下面的擦了把汗,皇帝喜欢狩猎都知道,但中都不比北京,随时都准备好的,只能临时准备。

皇帝姓朱,猪类不能有;偏偏还有个叫“鹿奴”的小名儿,连只能皇帝猎杀的鹿也不能上了;其他的虎豹熊之类的猛兽,怕伤到皇帝;兔子野鸡之类的小动物温驯无害,只怕皇帝不尽兴。

真伤脑筋。

打完猎,登上凤凰山巅,看雄伟壮丽的中都城,“朕即天下”的感叹油然而生。

离开之前,皇帝登上凤阳鼓楼。这座天下最雄伟的鼓楼,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甚至高于北京鼓楼。楼上有太祖御笔“万世根本”。

登楼远眺,中都全景,尽收眼底。

官吏百姓叩拜,三呼万岁;然而,皇帝高兴不起来。

中都,不应该只是这个样子;甚至大明,也不应该只是这个样子。

离开扬州,乘船来到镇江。到北固湾看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登北固山多景楼,凭栏远眺,看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金山,益显清丽;江对岸扬州的文峰塔,隐约可见。

而后到甘露寺、北固亭,端的是江山形胜、满眼风光,真堪为“天下第一江山”。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免不得吟诵起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流走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

文治武功?文章德业?

摸着下巴,皇帝吩咐笔墨,御笔重录辛弃疾词,命群臣唱和,又命丘浚撰文以记其事。

丘浚笔走龙蛇,很快呈上。皇帝看了,慨叹当年辛弃疾壮志难酬之痛、江山沦陷生灵涂炭之苦,指斥赵家苟安之失,宣扬当今朝廷保境安民、求贤如渴之决心,大有“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的味道,果真是妙笔生花,锦绣文章,大喜过望,一面吩咐重赏,一面命人刻碑立于亭外。

想到宗泽墓也在镇江,命于冕带人前往拜祭。

骑上马,沿着当年刘备、孙权跑马的走马涧策马前行,在坡上驻马,看江风浩荡、白浪滔天,不由胸襟大开。

偏就在这时,有人影闪过,陈文伟大叫一声“护驾!”禁军慌忙追赶,于冕大叫:“护着圣驾!”

果然树丛里杀出几十个歹徒,直取皇帝,亏得禁军护卫左右,保护圣驾和王公重臣撤离,但也伤亡十数人。

皇帝闻报,自然大怒,命厂卫审问。原是镇江卫前来值守的军士中有个叫吴成的,是安南国的遗民,念念不忘复国;前天得到消息,皇帝要到北固山,于是串联一干亲朋党羽,提前埋伏在后山,准备伺机杀掉皇帝,引得明朝大乱,然后复国。

吴成被判了族诛,其他的乱臣贼子也死有余辜;镇江卫指挥使韩园以下,参加保卫工作的卫所领导全部问罪;同时通知各地,严密加强防范,护卫也要严格遴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