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文人也疯狂(中)
倪岳夫妇都是干大事的人,妹妹倪淑静显然也不是安分的主。她以宋朝柔福帝姬为素材,撰写了同名中篇小说,再现了北宋一味苟安导致家国丧亡给包括后妃公主在内的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更痛苦的是,柔福终于逃离魔窟来到临安找到兄长,本以为劫后余生,却被同样有不堪经历的太后指为假冒,难逃一死。
倪淑静的文采自然比不过嫂子,但有哥嫂的指导,还有老公王大才子的把关,不管是立意还是文采,均非一般读书人所能企及,自然销售量十分可观。这回老学究们除了骂几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多的是羞愧了,毕竟宋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帝不爱美色,最后也是一味求和导致灭亡,实在和女人扯不上太大的关系。
倪家姑嫂这些年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甚至可以说独领风骚;不过老天不会让她们专美。
如今天下公认的几大才女:李莹、何青玉、卢允贞、倪淑静,而又以和亲王世子妃沈琼莲为冠。十三岁选入宫中侍奉太后,专司文墨,号称女学士。她本来深受儒家夫子的影响,不看重小说戏曲这些不上台面的文学体裁,但是受到汪舜华的感染,渐渐转化了态度,后来嫁给和亲王世子,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就把这些放下了,看到昔日的姊妹们一个个名动天下,倒挑起一丝争强好胜的心思――我就不信,比不过程敏政和李东阳,还比不过她们了!
沈琼莲说到做到,历时五年写就了皇皇巨著《清河公主》,以晋惠帝之女清河公主跌宕起伏的人生为线索,再现了西晋由盛而衰的历史。气象宏大,人物鲜明,情节跌宕,语言优美,不仅礼亲王府上下赞不绝口,更引发抢购热潮,一时天下传抄,洛阳纸贵。
初露锋芒的沈琼莲根本停不下来,她十年磨一剑,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撰写了长篇小说《乐游原》,以杜甫《佳人》和白居易《秦妇吟》为原型,记叙了一对傲娇的贵族男女相识相恋相守的故事,堪称《傲慢与偏见》和《飘》的结合,再现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史实。
相夫教子的何青玉同样没有闲着,撰写了《李清照》。在塑造李清照这个绝代才女的同时,展现了靖康之难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
几部宋朝小说同时问世,不可避免的掀起一股“宋史热”。很多作家都把焦点对准了这个时期,文官们脸上不大好看,汪舜华却很是嘉赏。
而另一位名震当世的才女孟淑卿,是大典馆臣孟澄的女儿。孟澄是孟子后裔,苏州人,少年成名,但后来踟蹰科场多年,歇了心思,但他能文善画,书法精工,后来重录《永乐大典》,就把他召到北京。淑卿工诗有才辨,可惜丈夫粗野,并非良配。于是离异回了娘家,后来随父入京,她性格疏朗,洒脱恣意,不忌见客,作品传唱京城。汪舜华读到她的“一帘明月伴黄昏”,深为感叹,招她入宫随侍;淑卿不喜宫廷生活,婉转请辞。汪舜华允了,赐金放归。淑卿感念太后知遇之恩,撰写了昆曲《倚东风》:“石榴裙子称纤腰,唱彻新声换玉箫。背倚东风偷拭泪,为谁肠断为谁娇?”展现歌妓的悲惨命运,歌颂废除贱籍的功绩,传唱一时。当时安宁伯世子罗通丧偶,他有父祖之风,儒雅超群,于是赐以为妻。
女作家们的书卖的好。这些作品大多由春晖出版社出版。这是当年永安长公主在京的时候创办的,开始主要出版文学社成员的作品,后来商业化,一些宗室成员、朝廷重臣也把作品拿到这里,因为这里的书最容易得到汪太后的关注,自然最容易拿到爵位;永安长公主离开京后,汪舜华委派得力的女官继续主持全面工作。
因为靠山强大,所以在题材、体裁上都很大胆,当然运作也很正规。
因为销售量最重要体现到纳税额上。广大士子突然发现,女作家们的销售量居然不逊色于大部分男作家;能够胜过她们的,数来数去也就程敏政、李东阳,最多加上倪岳、姚茂良等几个人,商良臣和林翰都还逊了一筹,丘浚的小说――嗯,能够回本就不错了。
除了昆曲,另外一种戏剧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话剧。汪舜华倡导了这么些年,终归还是有些成效――当然倡导是一回事,根本原因还是目前的文盲率实在太高。让没受过教育的贩夫走卒去看典雅的昆曲,显然有点强人所难。
因此,汪舜华极力倡导话剧。最初作家们反应平平,毕竟太下里巴人,没格调;戏曲小说虽然也不上台面,好歹能彰显一下文才。
汪舜华不放弃,她亲自督促程敏政、李莹把自己的作品改成话剧,还反复商量台本,亲自观看彩排,提出修改意见,而后允许话剧班子打着“奉旨演戏”的幌子,一时间戏班子闻风而动,专门到乐府学习表演,争取拿到演出资格证;不仅如此,还把话剧作为英华奖的评选表彰范围。
指挥棒动起来,不管是想袭爵的、想成名的还是想赚钱的,脑子也就动起来;这年头卖方市场,市场上有了,从朝廷重臣到市井小民的观众群也就开始接受,尤其以前不看戏的底层百姓热情高涨――终于有看得懂的了,而且还是太后盖章认定的,多么荣耀啊!
因为门槛低,自然收获了不少粉丝。有买卖就会有杀害,不对,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市场需求这么大,自然戏班子也会闻风而动,排演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其中粗制滥造的不少,但总还有几个像模像样甚至精品佳作。包括一系列反应土地改革、市井民情的小故事,经过戏班子的演绎,再到乐府乃至翰林院的提炼,产生了好几个精品,
其中就有庆成王的故事蓝本――其中当然有汪舜华的功劳,毕竟《白毛女》之类的不是白看的;当然这年头不能寄望红军,只能盼着朝廷的清官前来扫黑除恶,其实也很符合群众的期待,其中就包括当年林聪收拾孔家的故事。孔家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当了反面典型,想不轰动都不行,当然龙虎山的张家也跑不了;此外还有聪明秀才收拾坏衙内之类的故事。
戏曲的活跃带动了出版业的繁荣,反过来,小说的蓬勃发展又给戏曲注入了活力。瑞亲王撰述历代通俗演义,其中多少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多少有名的没名的剧作家都选择去那里找灵感;反过来,又一大堆断代史、传奇故事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这些年来,投身小说戏曲创作的名流显贵不在少数,除了程敏政、李东阳、倪岳等殿堂重臣兼文坛宗匠,以及一批闺阁名媛。一些宗室也把文学创作当成捷径。没办法,考封的通过率太低,科学大家也整不明白,就这个看上去还够得着。
如今老朱家文坛第一人自非瑞亲王申r莫属,但别人也不会让他专美。
拔得头筹的是周王系,朱庶六子永宁靖僖王建极九年去世,他在位六十四年,他的儿子子场当时年近四十,因为庶出,只能袭镇国将军。
子场不放弃。周王系家风好,子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但他勤奋好学。河南地处中原,历代故事甚多;尤其是永宁王系所在的永宁县,也就是后来的洛宁县,是洛阳的属县。
子场在永宁县生活了近四十年,熟谙历朝典故,就以武后怒贬牡丹为题材撰写了《牡丹》,传诵一时。
汪舜华自然知道这个典故,觉得有点好笑――唐朝施行两京制,长安是西京,洛阳为东都,移植到洛阳,怎么也不算贬谪吧?
不过这是自古的民间传说,也没人较真。
子没有得偿所愿,也不放弃,取材大历才子韩的典故,撰写了十二幕戏《章台柳》,记叙诗人韩与妻柳氏的悲欢聚散,反映了安史之乱给普通人带来的伤痛。甫一上演,即引发热议;斩获当年的英华戏曲奖,入职文林馆,并顺利晋级永宁王。一时朝野侧目,宗室更是弹冠相庆,欢喜无限。
此后子场再接再厉,继续文学创作,竟成一代大家。
当然最值得瞩目的是瑞亲王的幼弟申锯。瑞王四兄弟四个妈,家教再好名额就三个,瑞王以下,二弟还没来得及考试就夭折,但他妈把位置占住了,三弟申凿为通江王,这也是个有名的学者,博览群书、通古博今,号称贤王。
申锯自幼受两个哥哥教诲,虽然没有资格参加考试,但才华却刚刚的。看到朝廷开了口子,他也就很乖觉,撰写了戏曲《雨霖铃》,一看就是说唐明皇杨贵妃那点事,词曲婉转,情真意切。
汪舜华看了,笑笑,批复: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申锯一呆,旋即奉上了《丽人行》,说的是杜甫名诗里的那些事。
汪舜华点头,很有点意思了;申锯再接再厉,写了《杜甫游春》,写杜甫春游长安,看到村媪卖儿、宦官跋扈,痛责玄宗因情误国的罪恶,揭露“昏子谜做三公”的荒唐现实。
汪舜华极是满意,好像文学史上有差不多的?管他呢,反正热门题材就那些。
建极二十一年春,申锯被破格封为南川安靖王。
历史类作品极受欢迎,现实类作品大量涌现,还有一类作品也日臻成熟:公案武侠小说。
公案戏受到观众欢迎,但这年头查案的手段有限,甚至有时候要借助鬼神,而且普通观众搞不懂那些术语,怎么办?
――塑造一些具有超能力的侠客,让他们能够飞檐走壁、神出鬼没,帮助清官破案。
这类侠客开先只是在公案戏里当配角,但很快就独立出来。
有人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现实日子过久了,向往那个可以快意恩仇的江湖。
当然,学梁山好汉绝对不行,朝廷不会认可;但是离开了清官,侠客也可以自己抱打不平、行侠仗义,只要最后是在清官、在朝廷的主持下完成除暴安良的任务,就不算以武犯禁,而会被纲常名教容纳;如果还能求取功名、报效国家,那就算皈依正道。在此过程中,侠客们也不用再绝情泯欲,也可以铁汉柔情、也可以娶妻生子,“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可以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