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三元及第
第二日,几人一大早就来到了皇城外,按照入宫流程,跟着引路人,一大早就来到了保和殿,皇上未至,下方人一直等了近一个时辰,才看到一个明黄色的人影,姗姗来迟。
诸学子俯身拜了下去。
上方景皇看着下面的学子,脸上露出几分疲惫之色,他对着身旁的太监李保寿示意了一下,李保寿便喊道:“起,现宣读元兴十三年入进士名录。”
时亦在下方低着头,突然听到一声苍老但宏亮的声音说道:“进士科一甲第一名,时亦,第二名李牧恒,第三名孟锦。”
下方学子一愣,除时亦外,榜眼探花两人,竟然都是殿试前未听过的名字。
时亦也皱眉,李牧恒?那不是省试时坐在自己隔壁一直喋喋不休的小子?他当时说什么来着,没读过几天书,州试是吊车尾过的?
不等众人反应,在景皇读完一甲三人后,李保寿自然而然的接过名册开口笑道:“时亦状元,李牧恒榜眼,孟锦探花,快过来谢恩吧!”
时亦吸了一口气,并着身旁另外两个站出的人,一起走上前叩首谢恩,整个过程他未敢抬头看上一眼,就被侍者领着站到了保和殿一侧。
紧接着,由太监李保寿继续读着二甲和三甲的名单。
“嗨。”李牧恒小声的喊了一声时亦,两个眼睛带笑的看着他。
时亦依旧没有理会,不过却暗暗思考起了这人的身份,在省试考场上李牧恒一直喋喋不休他还可以理解为这少年胆大,但是殿堂之上,他却有些看不透了起来。
李牧恒讨了个没趣,却也不恼,一双眼睛肆无忌惮的围着大殿看了两圈。
“三甲名单,左宁府宋元…,左宁府范哲宇,……,左宁府唐非……”
李保寿用了小半个时辰,将一百八十余人的籍贯姓名念完之后,三甲名额也就分配完毕,加上特科进来的十余人,今次共录取进士一百九十七人。
时亦五人中,除木星辰名列二甲,唐非范哲宇几人都落在了三甲之列。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殿试唱名完毕之后,礼乐齐奏,所有新晋进士向皇帝行三跪九拜大礼。
“时亦。”上方景皇喊了一声。
时亦按照礼制,躬身回话:“臣在。”
景皇点点头,依旧是一副疲惫的模样:“你不抬起头来看朕?”
下方其他新晋进士心中暗惊,暗暗猜测时亦是什么地方做的不合规矩。
“臣遵旨”,时亦慢慢抬起头,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上方看了一眼,虽然距离不近,但他还是能认出来,上方坐着的是那位在新尚茶楼遇见的老人,尽管心中已经做好了准备,还是难免惊讶了几分。
两人眼神对接了一瞬,时亦仿佛看到了一片深邃的海洋。
老人好整以暇的看着他,尽管脸上疲惫,但眼神锐利的仿佛能洞察人心。
“你殿试所作,可是宋阳明所留?”
十几岁的天才,景皇不是没听过,自景朝建国以来,十几岁的进士也出现过一些,但连中三元,还能写出殿试那样的文章,景皇不信。
不过时亦作为宋阳明半个徒孙,若他殿试所做是宋阳明遗书,这些便不足为奇了。若真有万一,这些策略都是眼前这个少年所想,景皇沉思,那他的价值就远远不止表现出来的这些了。
时亦揣摩着景皇话中的意思,电光火石间立马回答道:“是臣自己所想。”
“是吗?”景皇轻笑了一声,殿内顿时落针可闻,宋元有些不安的抬头看了一眼时亦,时亦跪下道:“确实是臣自己所做,吾师孟子凌曾游历大景十数载,见惯了景朝各地政务,虽不曾做官,但心系民生,曾教导亦以各地农事,臣听的多了,便心有所感做了这篇文章。”
不知道景皇信还是不信,其他人倒是替时亦捏了一把汗,能在景皇的质问下,思维清晰的说出这些话,倒可见心性坚定。
时亦说完,将自己所抄录的谚语农书拿了出来:“殿试之时,很多想法都是有感而发,所以上午半天都未写一字,待殿试回去之后,回想自己所做也是倍感新奇,所以将部分想法总结了一下,写于此书,还望陛下明鉴。”
景皇点点头。
李保寿便十分伶俐的将册子拿了递给景皇。不过看了两三个呼吸间,景皇合上书本,李保寿便命令安排着起驾回宫。
“刚才那小滑头什么表情?”回去的路上,景皇笑道。
“陛下没有看清,时亦小状元脸色都发白了。”
“哈哈哈。”景皇笑了一声。李保寿便知道时亦今日的表现景皇还算满意,便又问了景皇在干清宫问过他的问题:“皇上觉得,时亦小状元可算神童?”
景皇依旧笑着,脸上的疲惫消减了三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景皇离去,但礼制依旧进行,几乎在景皇刚刚离开,写着进士姓名的金榜,便由专门的彩亭乐队送到长安街张挂。
由一个侍人在边引着,除时亦,李牧恒,孟锦三人外,其他新科进士分左右两列,从昭德门、贞度门出皇宫,而前三名则跟着金榜彩亭从正中的甬路直出午门、端门。
这是非常高的礼遇。按景朝的规矩,丹陛正中的石阶只有皇帝能踩,午门正中的路只有皇帝能走,连亲王宰相也不得越轨。
不过时亦一路上都在思考着景皇的态度,便对着殊遇也未多加在意。
众人一路前行,穿过金水桥,往东到皇都东门,这里早已搭起席棚一座,里面摆着一条长案,陈列着礼部颂赐的金花和红绸缎。
时亦三人头上被簪上金花,身上十字披红,每人骑一匹高头大马,由鼓乐彩旗的队伍前导,吹吹打打前往顺天府衙门。
在此期间,时亦才醒过神来。
出了内皇城,街道两边是一早就等候在两旁的民众。
石头一眼就认出了行在人前的时亦,连着武祥两人充当了道路两遍的气氛组,一路狂奔嚎叫,比自己中了状元还要兴奋。
景朝重科举,所以时人也看重科举,每三年一次的殿试,新晋状元打马游街,是整个京都的兴事。
在内皇城对面的一处高楼上。
“李相。”鲍杨笑道:“令公子初次下场就能高中榜眼,真是后生可畏啊。”
李思品喝着茶笑了笑:“不过是在读书上有一点点天赋罢了,但他却是个懒散随意的,我也没有办法,不如鲍辰,元兴七年初次下场便考中了状元。”
鲍杨想了想自己的儿子感叹道:“李相有所不知,随意洒脱反而活的恣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