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民心
未国军南下,直逼北疆边境,太子请求带兵出战。
朝臣纷纷出列,皆是一句“万万不可”。
于是温匀霖开始列举北疆的凶险,什么大雪封山,雪崩,天堑,风雪迷途……总之,照着最危险的方向描述,好像只要去了就没法生还的那种。
然后,温匀霖再列举出种种他身为太子而不得不去的原因,首当其冲的,就是那未国被起义军夺城的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父皇为一国之君,不能涉险,而儿臣身为太子,自当肩负重任,让百姓看到皇上的爱民之心!”
“百姓若为父皇的仁爱所感,何愁人心不齐?何患起义四起?”
“仁君爱民,举国齐心,比邻若闻之,必新生向往,届时,万国来朝,八方来仪,尽显吾午国神威矣!”
文官们:“……”原来当初圣上免了九殿下上朝,不仅仅是照顾九殿下的身体,还是照顾了我们的身体。
好赖都让你说完了,我们说什么?说附议吗?
午皇大笑:“哈哈哈,万国来朝,八方来仪,说得好!”
温匀霖适时叩拜:“儿臣恳求父皇赐军马,北上增援北疆!”
温匀霖都说到这份上了,那些反对的臣子便不再说话了,默默地退到一边。
午皇终于点头:“准。”
…………
温匀霖出发的日子很快到来。
秦瑾晟故意穿了一身醒目的红衣,在城外给温匀霖送别。
两人紧紧拥抱,依依不舍,秀足了恩爱。
于是午皇更加满意,觉得这太子妃就是温匀霖的后顾之忧,于是放心地让温匀霖带兵增援北疆。
殊不知,在两人依依惜别,午皇派人将秦瑾晟送回太子的宫殿之后,秦瑾晟就立刻带上早就收拾好的行囊,离开了皇宫。
大军行进的速度很快,秦瑾晟回宫耽搁了不少时间,等赶上大军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
秦瑾晟并没有立刻进入军中,而是等到了军队扎营时,才找了机会进入了温匀霖的军帐。
此后,太子的身边就多了一个神秘人,十分得太子重视。
――――
在大多数人眼里,温匀霖自小体弱多病,从未离开过皇城,就算现在腿疾有所好转,那也是在金笼子看看养大的鸟儿,就算放生,也经受不住外面的风雨。
更何况,北疆那边有的可不止风雨,而是几百年难得一遇的暴风雪。
就连知晓温匀霖曾经离开过皇宫,秘密为他解决了武林群龙无首一事的午皇,也对温匀霖这一次的出兵,没抱有太大的希望。
午皇会同意温匀霖带兵援北,主要还是因为温匀霖现在占着“太子”的这个身份。
未国先例在前,午皇当然清楚当前午国的形势。
若只是指派一些将军去援北,对皇族的威望其实收益不大。
百姓大多只会看到大将军的勇武,却看不到大将军是由皇上指派过去的。
可若是由太子亲自领军,那就有些不一样了。
太子是皇族,皇族的人亲自领军,众人自然就会往君主的身上想。
温匀霖在朝堂上的那些话,到底还是让午皇心动了。
顺民心,得民意,举国齐心,开创空前繁华盛世。
万国来朝,八方来仪。
为皇者,谁不希望在自己当权期间,得万民爱戴,得歌功颂德,看到自己治理之下的盛世繁华?
午皇当然也不例外。
所以,哪怕知道温匀霖自幼体弱,知道北疆凶险,知道温匀霖很可能有去无回,但午皇还是同意了。
午皇不缺皇子,太子没了,还可以再立。
总之,并没有多少人觉得温匀霖能安然回来。
加上温匀霖进入北疆境地不久之后,就有大雪封山的消息传来,更是让人觉得温匀霖此去凶多吉少。
直到……北疆大捷的消息传入宫中。
因为大雪封山,消息传递有了很长的延误,等午皇接到北疆大捷的消息时,已经过了七八天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捷报频频传来,且都是五六天之前的消息了。
肆虐的暴风雪似乎并没有成为温匀霖的困难,反倒是挡住了斥候们的脚步,让午皇每一次接到的消息都是滞后了五六七天的。
但这已经是斥候们最快的速度了,北疆环境恶劣,他们能在这五六天之内从北疆赶到皇城,已经十分厉害。
午皇看着那一封封承递上来的捷报,便知道,温匀霖带援军感到北疆之后,不但将那些南下攻城的未国人赶走,还带军一路追击,竟是一口气夺下了午国的一座边城!
这可气坏了未国人,他们奋力反抗,试图夺回他们的边城,奈何温匀霖率领的军队太过生勐,竟是一路北上,连夺数城!
未国军原本凭着一股蛮力硬刚,奈何根本刚不过午国军。
在他们有生之年,怕是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黑一白两道身影,顶着漫天风雪,在他们自认为坚不可摧的兵阵中,杀出两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