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展的喧嚣与竹笔的静
画展的喧嚣与竹笔的静
画展当天的阳光是被鞭炮声炸醒的。
赵玉青抱着《寒梅图》走出画室时,巷口已经挂起了红绸——是王老板让人连夜挂的,说“讨个喜气,冲掉之前的晦气”。鞭炮碎屑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红,和积雪融在一起,洇出浅淡的水痕,像没干透的朱砂。
“玉青,快把画给我!”林小满裹着件红色羽绒服,从画廊跑过来,鼻尖冻得通红,“王老板说要亲自给你挂c位,连射灯都换成新的,保证把你的梅照得比真花还精神。”
赵玉青把画框递给她时,指尖碰到了羽绒服的拉链——冰凉的金属上沾着点雪,像林小满话里的清醒:热闹是暂时的,等鞭炮声停了,该面对的现实还得面对。他低头理了理腕间的平安绳,桃木珠在晨光里泛着哑光,红绳缠着点竹屑,是昨天削笔杆时蹭的,像把两个世界的牵挂系成了死结。
画廊里已经挤满了人。赵玉青刚走进门,就被相熟的画友围住——有人夸《寒梅》的朱砂“艳得有骨”,有人拍他肩膀说“总算扬眉吐气”,连之前劝他“算了”的画友都递来杯热咖啡:“玉青,之前是我胆小,这画配得上所有掌声。”
他笑着道谢,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往门口飘。
没有黑色轿车,没有深灰色大衣,更没有那股清冽的雪松味。只有陈舟站在角落,手里提着个长条形木盒,看到他,微微点了点头——是陆泽珩的意思,来了,又没完全来。
“陆总让我把这个给您。”陈舟把木盒递过来时,声音压得很低,画廊的喧嚣被隔在几步外,“他说‘画展开幕用新笔,能开个好头’,这是用老宅的竹枝做的笔杆,他让福伯削了三晚才挑出这几支。”
木盒里铺着浅蓝的绒布,三支竹笔并排躺着。笔杆是老宅的青竹,表皮被打磨得光滑,竹节处留着浅浅的刻痕——是陆泽珩的字迹,极小的“韧”“静”“安”,分别刻在三支笔的尾端,像三个藏在竹纹里的祝福。
赵玉青的指尖在“韧”字上停了停。竹纹硌得指腹发麻,像陆泽珩没说出口的话——他知道自己昨天削笔杆时磨破了指尖,所以特意让福伯把笔杆打磨得更细,握着不硌手;他知道自己画竹爱用硬毫,所以选的竹枝是三年生的老竹,笔杆挺括,不容易弯。
“替我谢谢他。”赵玉青把木盒放进画具包,绒布摩擦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告诉他,笔我会好好用。”
陈舟没多留,只是指了指画廊东侧的休息区:“陆总让人给您留了个隔间,里面有热茶和点心,画累了可以去歇歇。他说‘人多嘈杂,别熬坏了嗓子’。”
赵玉青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隔间的门帘是浅灰色的,和陆泽珩车里的毯子一个颜色。他突然想起慈善晚宴上的露台,也是这样,在喧嚣里辟出块安静的角落,让他能暂时躲开那些不自在的打量。
“知道了。”他转身时,看到林小满正盯着陈舟的背影,眼里带着点“果然如此”的了然。
“陆泽珩倒是会做人。”林小满走过来,帮他理了理画具包的带子,“人不来,礼数倒周全——竹枝笔,隔间,连你爱喝的龙井都让人备了。玉青,你真打算装糊涂?”
赵玉青没接话,只是拿起支竹笔,蘸了点清水,在废纸上划了道——笔尖的狼毫很顺,竹杆握在手里温温的,不像普通笔杆那样凉。他想起陆泽珩在老宅竹林里说“竹要三年扎根”,原来有些用心,也像竹扎根,悄无声息,却扎实得很。
“画展开幕了,别想这些。”他把竹笔放进笔洗,清水里荡开圈浅纹,像把心事沉进了底。
剪彩仪式比想象中热闹。王老板握着剪刀的手一直在抖,致辞时把“维权特展”说成“维特展”,引来一阵低笑。赵玉青站在旁边,手里捏着那支刻着“韧”字的竹笔,指节因为用力泛白——不是紧张,是觉得荒诞,明明是属于自己的荣耀,却总像沾着别人的影子。
“接下来,请赵玉青先生现场创作!”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带着点刻意的热情,“我们特意准备了老宣纸,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国画功底!”
聚光灯突然打过来时,赵玉青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宣纸被铺在临时搭的画案上,雪白一片,在强光下晃得人眼睛发花。他看到台下有人举着手机录像,高明远的抄袭作就挂在斜对面,玻璃框反射着冷光,像块没融化的冰。
“玉青,别怕。”张奶奶的声音从人群后传来,老太太举着块刚蒸的桂花糕,像举着面小旗,“就像在你画室画那样,想着墨团,想着你爸种的竹。”
赵玉青的指尖在竹笔杆上蹭了蹭。“韧”字的刻痕硌得指腹发麻,像陆泽珩在说“别怕”。他深吸口气,调了点淡墨,笔尖落在宣纸上时,突然想起老宅的竹林——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风过竹响,什么都不用急。
他没画梅,也没画猫,只画了片竹。
竹枝从纸的左下角斜斜地伸出来,竹节挺拔,竹叶用“飞白”笔法扫过,留着点透气的白,像被风吹得微微翻卷。最末的竹梢上,他用朱砂点了个极小的花苞——不是梅,也不是兰,像颗没说尽的心事,藏在竹叶里。
笔尖在纸上移动时,画廊的喧嚣好像都远了。他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听到竹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像回到了画室的清晨,只有墨团的呼噜声和炭盆的噼啪声。等他停笔时,才发现掌心全是汗,把竹笔杆浸得发亮。
“好!”不知是谁先鼓起掌,接着是成片的掌声。有人喊“这竹有魂”,有人问“这花苞是什么花”,赵玉青没回答,只是把竹笔放进笔洗——清水里浮着点淡墨,像把刚才的紧张都洗了出去。
他在隔间喝龙井时,林小满拿着手机进来了:“你看朋友圈没?陆氏文化产业园的官微转了你的现场作画视频,配文‘竹有韧,画有魂’,现在好多人问在哪能买你的画。”
赵玉青看着手机屏幕里的竹画。竹叶的飞白在镜头里格外清晰,朱砂花苞像颗小小的星。他突然想起陆泽珩办公室的《雨夜归人》,那幅画里的猫影也是这样,藏着只有他们能看懂的细节。
“别转了。”他把手机推回去,龙井的热气模糊了镜片,“我就是个画手,不想被这么多人盯着。”
“你以为你能躲?”林小满抢过他的茶杯,“陆泽珩都把你推到这个位置了,你想退都难。玉青,你得想清楚,要么接受他的帮,要么彻底划清界限——这种不上不下的样子,最累。”
赵玉青的指尖在杯沿停了停。热水的温度烫得指腹发麻,像林小满话里的刺——他确实在“不上不下”里挣扎,既贪恋那点藏在竹笔、隔间、龙井里的暖,又怕被这暖拖进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像竹被雪压弯了腰,想直却不敢。
隔间的门被轻轻推开,张奶奶探进头来:“玉青,周医生来了,说给你带了润喉糖,知道你刚才说话多。”
周明宇走进来时,手里拿着个透明药盒,里面装着薄荷糖——是赵玉青小时候常吃的牌子,母亲总说“薄荷能清嗓子”。“刚在外面看了你作画,”他把药盒放在桌上,笑容温和,“竹枝的弧度很特别,像在跟风较劲,和你很像。”
赵玉青捏了颗薄荷糖放进嘴里。清凉感从舌尖漫开时,他想起自己对陆泽珩说过的“竹看着直,其实每片叶子都在跟风较劲”,原来有人记得,不止一个。
“谢谢周哥。”他把竹笔收进木盒,“画展结束我请你吃饭,就去巷口的面馆。”
“好啊。”周明宇的目光落在他腕间的平安绳上,红绳缠着竹屑,像刚从画室出来,“不过得等你忙完——王老板说电视台要来采访,你可得准备准备。”
赵玉青的眉尖几不可察地蹙了下。采访、曝光、被更多人盯着——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守着画室,画竹,画梅,画墨团,像父亲种竹那样,安静地扎根,不用被人围观。
周明宇像看穿了他的心思:“不想去就不去,我去跟王老板说。你胃不好,刚才又站了那么久,该回去歇歇了。”
赵玉青擡头时,撞进他眼里。周明宇的目光很软,像老城区的雪,落在身上不冷,还带着点化雪的润。这是种“合适”的暖,妥帖,安全,像母亲熬的白粥,永远不会烫嘴。
“没事,”他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把薄荷糖的清凉咽下去,“既然开了画展,就该有始有终。”
他知道这声“有始有终”里,藏着点对陆泽珩的回应——对方帮他铺了路,哪怕这条路吵得让人不自在,他也该走到底,像竹要熬过冬天,才能等到来年的新笋。
陆泽珩在办公室看完了整场直播。
平板支在办公桌上,画面有点晃,却能看清赵玉青握着竹笔的手——指尖发白,却很稳,竹枝在宣纸上延伸时,他的肩膀轻轻动了下,像在跟着风的方向用力。
“先生,产业园的视频会议该开始了。”陈舟在门口提醒,手里拿着会议资料,“苏小姐的助理刚才来电话,问下午的合作洽谈会,您要不要提前到?”
陆泽珩没动,指尖在平板屏幕上停了停——画面里的赵玉青正在接受采访,记者问“这次维权成功,有没有特别想感谢的人”,他顿了顿,说“感谢所有支持原创的人”,没提名字,也没看镜头,目光落在斜后方的《寒梅》上,像在跟画里的猫说话。
“告诉苏小姐,洽谈会推迟半小时。”陆泽珩把平板转向自己,屏幕里的赵玉青正低头收拾画具,竹笔被小心地放进木盒,动作轻得像在收份易碎的礼物,“我再看会儿。”
陈舟退出去时,看到他拿起那幅猫画——就放在平板旁边,猫影和屏幕里的赵玉青刚好对齐,像猫在盯着画里的人。他在笔记本上写下:“1月5日,晴。先生推迟会议看画展直播,指尖在猫画的朱砂爪印上停了17次。他说‘竹枝的飞白比上次画的更松’。”
走廊里传来苏晚晴的声音,带着点通透的笑意:“陈助理,别劝了,我知道他在忙——是在看赵先生的画展吧?我刚才刷到朋友圈了,那幅竹画确实有劲儿。”
陈舟没接话,看着这位苏家千金靠在墙上,指尖转着支钢笔:“我跟陆泽珩说过,别耽误我——他心里那点念想,藏得再深,也瞒不过人。你看他连竹笔都亲自让人削,哪是‘朋友’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