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第138章我这里用不着你伺候。……
第138章第138章我这里用不着你伺候。……
眼镜的生意当然是能做的,以前有工匠能打磨出叆叇来,现在自然也是能打磨出镜片来的。再者,玻璃镜片可是要比水晶镜片好打磨。
所以没过多久,弘晖书局就上了一批眼睛。
和叆叇不同,这种眼睛是要架在耳朵上,正好放在鼻梁上,如此一来,只要不觉得耳朵酸痛,鼻子难受,你就是一整天都带着也可以,不用再时不时的举起来胸前叆叇。
比叆叇要更方便好用一些。
最要紧的是,价钱不算贵。
当然,你要是选择不同的镜框,那价钱方面还是有些差别的。但你要是不挑镜框,寻常的铜铁也能用,那价钱可就便宜了,最多也不过是二两银子。
对于读书人来说,二两银子可不算多,单单一本书,说不定就要二两银子了。而且,这眼镜最少了也能用三五年——现下可没有什么镜片磨花了对眼睛不好的说法,只要镜片没打碎,你就是用一辈子,也没人说什么。
所以这东西一推出来,那也是整个京城都热闹的很。
买不买的,都要过来看看热闹。
近视的度数不是很高的,平时不需要带眼镜的,这会儿看着柜台里那样式不同的眼镜也是有些心动。
那拉金婵让人做的时候就说了,可以将镜片打磨成不同的样子,椭圆的,正圆的,带棱角的,八角的,或者你想定做也可以,自己留下样式图案,一段时间之后凭着条子来取就是了。
这群读书人哪儿见过这种几乎要将眼镜当成装饰品的营销啊,哪怕是自己不需要近视镜,也得买一个据说是平光镜的东西回去试一试。
这边生意做的如火如荼的,书局的生意自然也就跟着起来了。
前面几个月的盈利已经是能回本,慢慢等形式平稳下来,也就快到了年底了,书局的收入也跟着平稳下来,这算是进入到一个正常的营业周期了。
王先生那边送来的账本上,还是收入多过支出的,也就是有盈利,那就说明这书局的生意还是能做的。
胤禛派人快马加鞭的给康熙一行人送了大氅之类的保暖衣服去,虽然他知道康熙等人在路上是绝不会受冻的,但他做儿子的,就是要将事情给考虑到前面去。
等快过年的时候,胤禛从衙门回来,进了屋子,打发了丫鬟嬷嬷出去,脸上就带了几分笑意:“十四在西藏那边,很得活佛看重,有奴隶主甚至称呼十四为太子。”
那拉金婵挑眉看他,十四都被称之为太子了,这人还在高兴?
“汗阿玛现在一没有提册封太子的事儿,二还在犹豫考虑,十四这一步跨的太大。”胤禛说道,还是那句话,康熙的东西,他可以给,但是儿子不能伸手来抢,尤其是皇位。
他沉吟了一下才说道:“我估摸着,这不是十四自己的意思。”
十四又不是傻,他才从西北的战场上下来,结果到了西藏就被人称之为太子,这是想做什么?哦,告诉康熙,西北包括西藏这边,日后就是我的地盘了?
我打下来的,所以就不属于朝廷了?
所以这事儿,十有八九是老八的手段。
老八这人呢,对人是笑眯眯的,但实际上的手段是一点儿不少的。就十四那蠢蛋,被老八绕进去,那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但十四怎么招惹了老八,老八具体又是怎么做的,胤禛这就不得而知了。
很快康熙就让人传了圣旨,说是要回京了,让胤禛自己看着办迎接圣驾的事儿。
这大冬天的,胤禛这差事还真有些不好办,因为不确定康熙到京城的时间,你让百官都去城门外等着吧,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大臣,万一这冻出来个好歹,那算谁的?
怎么的,你雍亲王还没做皇帝呢,先将大臣们给折腾个半死?
要是不让人去吧,那万一康熙一回来,城门口连个人都没有,康熙心里会怎么想?
那拉金婵给他做了个望远镜,这东西大清也有,不过,在康熙手里,还有就是在边疆将领手里,谁闲着没事儿拿几个望远镜玩儿?
派人去奉天那边等着,但凡有圣驾的消息,立马就飞奔到京城来传信。
如此,才赶在康熙进城之前,胤禛忙忙的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去迎接了。
康熙坐在马车上,也就是掀开车帘看了看,示意百官们起身,这就招呼了胤禛上马车:“这段时间,京城可有什么新鲜事儿?”
胤禛沉吟片刻:“朝堂上的话,三件事儿,一个是王老大人过世了。”
王老大人是太子太傅,当年太子虽然被废,但王老大人上了年纪,康熙念在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儿上,给人挪了个位置,不让上朝了,免得他在叽歪什么废太子的事儿。
然后,没熬过今年冬天,上个月人没了。
胤禛又说道:“儿臣按照惯例赏赐了抚恤的东西,但这追封的事儿,还是得汗阿玛做主。”
若是康熙不愿意追封,那就说明对太子也并没有再复立的意思了——当然,胤禛也t知道,复立太子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只要胤礽没死,也不是说就绝无可能了。
另一个就是有个巡抚上了折子,说是当地百姓有谋反的。胤禛说道:“儿臣将折子给您送过去之后,就派人往当地去打听了,百姓谋反……确实是真的,缘由却是当地知府和巡抚勾结贪污,今年冬天来得早,秋里又有两场大雨,粮食降低产量,只有往年的一半儿……”
雨水太多,又是赶在丰收时候,有一半儿的庄稼是烂在了地里。
本来粮食减产,结果巡抚和知府又勾结,加重赋税,当地百姓快要活不下去了,有那烈性子的,反正饿死也是个死,不如打到知府衙门吃个饱饭再死。
对于谋反的百姓,康熙素来是不留情的,不管是官逼民反还是什么缘故,只要谋反,就是对朝廷心存怨怼,脑生反骨之人,这种人是留不得的。
你一次留情,日后但凡朝廷有什么政令他不满,照样还会谋反。
与其留着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朝廷惹麻烦,不如杀鸡儆猴,让天下人都看看这谋反是个什么下场。也免得你这次放过了张三,下次王五就跟着模仿,然后再生出来个宋六,赵七。
所以康熙只皱了皱眉就问道:“折子我已经看了,并且命那边巡抚先平乱。”
先压下谋反的百姓,对于贪污的官儿,则是要徐徐图之。
得先想想这巡抚有没有什么依仗,以前有没有什么功劳,现下要是处置,又能将谁给换上去,这换上去的人,又得是谁的心腹。
胤禛就有些不太赞同这种处置方法,他觉得该是先雷厉风行,将贪污的巡抚和知府拿下,稳住百姓,然后再将谋反的头领给抓了。
康熙的顾虑他是明白的,当帝王的,必得要先想到稳固权利再说别的。所以,他也是赞成将谋反之人给重重惩治的,但他和康熙想的还是有些许差别,康熙是打算平乱,也就是但凡有参与的,全都要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