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20章
时间倒退回二十多年前,那时施霂衡还不是持有公司51%股份的施总。
他是施聿堃所毕业、并将与杨檬一起重新入读的那所大学化工系的施教授。
作为业界最年轻有为的博导之一,时年四十岁的他,已带出了好几届学生,也仍在带着更多的尖子生好苗子,他们当中大多数后来也持续成为业界杰出的佼佼者,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杨檬的父亲杨肃铭。
也有个别不成器的学生,通过跟系里搞好关系、学生工作劳苦功高等途径也拜在了他的门下,但终究天赋有限,朽木难雕,拿了硕士学位就走人的。
譬如傅磊。
傅磊比杨肃铭高两届,杨肃铭入学一年他就硕士毕业离校工作,不过一年的交集当然已足够他俩作为师兄弟相当熟识了。
杨肃铭不仅专业过硬,为人也谦逊又疏朗,与彼时处处显得既讲义气又热情活跃的傅磊甚是投契,在傅磊毕业后也仍常与他相聚。
傅磊虽然专业不行,但毕竟名校毕业,一张嘴能说会道会来事儿,拿着硕士学位也顺风顺水进了当年十分吃香的外企,只是在这么高的平台上技术工作他是做不了,担任的是某新材料产品的销售工作,确实也能给昔日导师与同门们常带来各种工业界的实用视角与最新资讯。
而他所销售的产品,在国内多年来都是攻坚课题之一,其实彼时能生产该产品的两家欧洲企业,也碍于技术瓶颈,成本高风险大,只是高壁垒到底保护了他们,始终掌握着行业最高话语权。
施教授带着杨肃铭潜心钻研数年,终于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能够绕开对方的专利,用更简洁安全又环保的方式生产出同类产品。
于是师生几个决定以此为核心产品开始创业。
在最初的阶段,三个人当中,最积极的是傅磊。
他对这项事业有一种狂热的信心,当然这也不是无源之水,他是真正了解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这宗产品所意味的经济价值究竟有多不可限量的人。
于是他果断辞职,断了自己的收入不说,还拿出工作几年的积蓄,又抵押房产向银行贷款,还四处劝说有实力的亲友参与投资。
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施霂衡和杨肃铭都劝阻过他。
工业项目不是一两家普通富人的资产能够撑起来的,他自己刚刚娶妻,又马上要有孩子,用钱的地方还多,这样破釜沉舟,未免风险太大。
但傅磊十分坚持,他说他看好这个项目,如果不allin,他才是真的傻。
在个人方面,施霂衡也有一定积蓄,投入了进去,杨肃铭却是刚刚博士毕业,几无存款。但杨肃铭是施霂衡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没有足够实力雇佣经验丰富专业人员的创业初期,作为学习能力超强的天才,只有他才能边自学边实践,率领团队将技术从实验室带出来,经过小试再到中试,最后落实到放大生产的大型反应釜中。
甚至可以说,尽管傅磊投入的钱最多,但他这些钱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而他对团队的贡献其实不具备任何不可替代性,施霂衡与杨肃铭却是缺一不可。
所以一开始就确定下来、大家也都毫无异议的股权分配是,施霂衡占51%,杨肃铭占25%,傅磊以及他所代持的所有亲友的小额股份,总共24%。
接下来就是两条腿同时走路。
一边,他们与杨肃铭家乡所在的临市谈妥了化工产业园落地,拿地,拿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开始厂房建设,设备采购,这一切全都是杨肃铭一手带起来的,他甚至为此自学成了建筑工程与财务金融等各方面的全能人才。
另一方面则是漫漫融资路。实业,哪怕只是轻工业,都是吞金巨兽,他们需要非常充足的现金流,需要不止一家大的基金、投行解囊。
在从小顺风顺水长大的学霸们的设想当中,这么优质的项目,应该是在每一场路演之后都能高效吸金,像影视剧里演的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激动人心的工厂快速上马,隆隆开始运转。
没想到文学作品里被美化的理想状态,其实省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难险恶。
不是没有金主感兴趣,但一个个如狼似虎,仔细研判投资条件,不过是想要将你变成为他们打工的印钞机器,待万事俱备再将你们这几个创始人一脚踢出局。
其他稍弱的投资人,要么不懂这个项目,要么不信它真有那么好,要么正因为知道实操中有多少难料的变数,瞻前顾后不敢出手。
在磕磕绊绊的奔波当中,施霂衡与杨肃铭作为真正的强者,能够根据所遇到的一切挫折,迅速调整心态,始终稳如泰山,而傅磊,则渐渐暴露出了抗压能力极度欠缺的弱点。
这是施霂衡后来多年里一直痛悔自己疏失的一件事。
他带过傅磊,当然知道他能力平平,而傅磊坚决辞职来加入团队的时候,曾向他诉苦,说自己郁郁不得志,别看起薪很高,可毕业这些年来,他的薪资始终不变,此时早已落于人后。
外企,还是欧洲企业,尤其在当年,那绝对是以薪资高涨幅快著称的,他为什么会混成这样,若深入想想,那么应该感受到的就不该是同情,而是脊背发凉。
这样一个因为自己不承认的能力短缺而急于换赛道的人,偏偏又是他,自认为豁出一切倾家荡产,投入最多。
在后续与政府及投资机构的谈判中,团队其他成员都亲眼目睹了他心态崩塌的过程。
他会在谈判中突然开始:“既然大家坐在这里,说明是互相信任的,那么我们就要开诚布公,坦诚相见。说老实话,我们的团队,能力十分不行……”
在座不光自己人,就连谈判桌对面的人,都悚然变色,疑心他是突然失心疯。
傅磊其人,真正成为了本就举步维艰的新生项目最为巨大的负累之一。
于是施霂衡与杨肃铭渐渐将他排除在了核心团队之外。
当然,只是不让他继续参与具体事务而已,股份没动他的,工资没少他的,按照正常理性人的想法,只要让他当个拿干股的股东坐等分红,就没有任何亏待他的地方。
可事实上,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是正常理性人呢?如果是那样就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逻辑混乱、背离常理的事情出现。
对项目失去信心、又明白自己已被边缘化而大感颜面尽失的傅磊,开始张罗着自己辞职退股,也四处游说他所代持的那些亲友们退股。
游说他自己的亲友无可厚非,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所代持的股份中,有些是属于施霂衡与杨肃铭的亲友的,他也一并游说,苦口婆心将自己说成大公无私的圣人,不避亲疏,只为了你们好,赶紧跟我从“贼船”上下来,免得最后钱都打了水漂。
大多数人当然都听从了他的鼓动,毕竟就算不信他说的,也会觉得公司高层出了大问题,三个创始人之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矛盾,原本没事也要有事了,算了算了,赶紧抽身。
也有少部分人最终坚定地站在了施霂衡与杨肃铭这边,但毕竟是出了问题,那段时间施杨二人在如山的工作量之余,也少不得焦头烂额地接打电话,答亲友问,一遍一遍向他们说明问题,澄清事实。
在这个过程中,施霂衡和杨肃铭仍旧并未对傅磊有半点亏待,按照他自己的要求,配合他办理辞职和退股手续,甚至他们之前分别赠送给他的那一部分股份,都并未收回,还给他留着日后分红的余地。他们一方面始终记着他最开始倾囊投入的好,另一方面也知道行路难,不可结仇。只是公司本来就资金不足捉襟见肘,虽然估值并不低,但股权对应的现金一时拿不出来,也跟傅磊商量了,分期付款,同时要求他那边出具持股平台盖章的文本,确认哪些股东要退股,退多少。
就在这些事按部就班地进行过程中,公司却意外迎来了柳暗花明。
经业界人士辗转介绍,施霂衡联系上了他自己的一位大学师兄,这位师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勇于下海开始弄潮,自己接手改制的化工公司此时已经上市,财大气粗,而他不但业务过硬,十分懂行,也非常大气,既看好他们的项目,也并没有抢夺之心,只是以公道的价格入股,并自己出面为他们担保。
有了上市公司老板背书,一下子投资机构就来了,他们终于获得了第一笔千万级别的投资。
而有了第一桶金,银行也来了,一家家热情倍至,纷纷提供贷款。
他们苦苦追寻的好日子,总算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