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教你快乐工作(3)
第27章教你快乐工作(3)
半年后,赫斯拿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广告案,并一举获奖。然后发生了什么?老板亲自请她吃饭,当众宣布提升她为策划部的总监,而且给她增加了10倍的年薪。从这以后,她接连以傲人的工作成绩撑起了这家公司。再也没有人在她的身边对她恶语相向,也没有人不尊重她了。赫斯最后说:“每个人的口袋中,都藏着一些不怀好意的标签,上面分别写着鄙视、轻视、蔑视,或者愤怒、攻击、占便宜等各种坏的企图。人们只会在面对弱者的时候才把这些标签拿出来,贴在自己眉头上并让对方看到,去羞辱和攻击对方。但是,从来不会有人针对强者进行这些无谓的表演,因为实力才是决定性的。”
无害通过原则——在别人的恶意还没有付诸实施或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之前,不要采取任何敌对行动,以免破坏你们之间正常的工作气氛,这叫作“无害通过”。
这就像同事之间的关系,可能他对你很不友好,明显在仇视你。但是,你能做什么呢?你可以因为对方不怀好意,可能对你造成伤害,就先发制人对他进行打击吗?这显然是非常糟糕的选择。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合得来,你就和他多说一句;合不来,你就和他少说一句。当然你也可以远离他,躲开他的能力范围,而不是在发现他想算计你时,就立刻大叫大嚷,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还告到上司那里去。
如果采取激进的方法,最后倒霉的一定是你,而不是他。也就是说,有时候先发制人看似保险,其实是很愚蠢的选择。
人的内在情绪有两个很鲜明的特性:注意和意图。
注意是什么?就是凡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东西,会因自己的关注对它产生一种力量,并通过特定的情绪散发出来,让对方知道:“啊,这个人目前在关注我。”这种关注可能是善意的(爱情、友情或亲情),也可能是恶意的(嫉妒、仇恨或嘲笑)。不管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只要他开始关注,我们都会有这种感觉,能迅速而敏感地接收到他的这种信息。
意图呢?就是他关注的目的——他想干什么。他善意的目的可能是某种精神支持,也可能想与我们达成实质的帮助或接触;恶意的目的可能仅仅是想一下而已,也可能是在谋划实际的行动。不管怎么说,意图代表了目的,它在我们注意的过程中,起到了力量转化的作用,所以意图才是情绪背后的真正力量。
这并非就是说,所有的不怀好意的意图,我们都要格外警惕——有所防范是对的。例如我们工作的团队经常是由利益构成的纯工作组织,没有太多情感的成分,如果无防范就可能被同事、上司和客户利用;但如果你防范过度,神经紧张,反应超出一定的范畴,也会失控。我们一定要掌握无限灵活的原则,来判断不同的环境与情势中对方的真实意图,在不干扰整体氛围的前提下,去管理情绪,与对方沟通,再达成你的目的。
例如,在我前面举到的案例中,瑞奇做得就相当好,至少她没有采取过于出格的行动,既没有伤害合作,又巧妙地保护了她自己,言行举止都没失控,所以这种方法值得人们借鉴。
情绪自我管理课程
同事与客户
静观:在对一些事件发表态度和观点前,你必须知道如何克制自己,考虑周全了以后再开口。或者,索性不发表意见,观察事件的发展,而不是急匆匆地表态。
忘却:必须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去看事情的本质和就事论事的人,遗忘掉那些令自己情绪激动的因素,避免成为冲动的受害者。
自问:在即将冲动时,先在心里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是冲动的状态吗?”“我这样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暗示:灵活运用暗示这一工具,提醒自己,这不过是一个“玩笑”,一切坏的预想都没有发生,而我还需等待几分钟才能看到好的转变。
◎意识到依赖是一种病
现在有一个名词叫作“精神生活寄生虫”,说的就是有些人的精神不能独立,需要时刻依赖他人生活,就像某些依托于宿主的生物一样。这样的人把自己放在附属的位置上,一离开他人就会陷入孤独,或者做不成事情。如果说,好的心态就是在悬崖边上走钢丝,那么他们就是既掉下了钢丝又坠落悬崖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人属于依赖型人格,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自主精神比较弱,独立意识较差。其特点表现为:
1.他们对亲近感和归属感特别渴求,总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很多时候与真实的感情依赖无关,只是不想独立。
2.他们为了依赖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宁可放弃尊严。
3.他们遇到事情不会独立思考和创新,只想等待他人的帮助。
4.为了让他人帮助自己,他们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或者放弃自己的兴趣,去喜欢别人的兴趣。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看他能忍受多大的孤独和锤炼。很多人无法忍受挫折带来的孤独,纵容自己依赖他人的帮助,每次出现危险都等待他人递来救命稻草。这种人不管干什么,注定都不会成功。
钱伯斯破产了,因为一场金融风暴。这场飓风带走了他所有的存款、奢华衣饰,接下来很有可能也会卷走他家那个时时被朋友称赞的大房子。为了渡过难关,钱伯斯不得不考虑把房子卖掉,换一套小点的。不幸的是,在房子的事情还没有和妻子谈拢的情况下,家里的下水管爆裂了,而要修好这条水管,需要支付6000美金。他们现在付不起这笔钱,可是家里除了饮用水管外,洗浴、马桶统统不能用了。
钱伯斯是怎么做的呢?
他去第一个好朋友那里借用了马桶,第二个朋友那里借用了洗刷间,然后把自家的浴池拖到草坪上,在浴缸里洗衣服。所有的朋友都发现钱伯斯出了问题,他那么爱面子而且有洁癖的人,怎么会突然借用起别人家的东西了呢?而且已经持续一星期了。
细心的朋友就问钱伯斯:“你是不是经济出了问题?我们都知道你家的下水管破裂,而你,竟然拖到现在都没修。要知道,你家那个高级按摩浴缸比整个下水管道贵呢!”
另一个好心的朋友则直接带着支票来到了钱伯斯家里。
钱伯斯坚定地拒绝了,他告诉朋友:“我的确遇到了经济问题,但我真的不能借你们的钱,我是个商人,随时会出现经济问题,我需要在再次发生这种问题时能坦然应对,而不是每次都依赖你们的救助。”
钱伯斯的问题在一个月后获得了解决,有银行贷给他一笔钱,他因此保住了房子,保住了尊严,也保住了自己抵御风险的意志力。
现在,钱伯斯是我们设在旧金山的ong公司分公司的投资顾问,专门为公司寻找传媒行业的中小型公司进行长期投资。正是他的这段经历打动了我,让我毫不犹豫地决定聘用他。因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独立和乐观的力量,不管对投资还是其他任何领域,这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
“依赖他人”的思想会使人变得懒惰、丧失独立的能力、缺乏责任感、贪图享乐。这些坏的品质经常一起发生,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于是这个人看起来“更坏”了。依赖刚开始发生的时候,仅仅表现为“不够强大”,好像略经调整就能改善,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发展到最后,它就会升级为性格和精神缺陷,导致一个人价值观的扭曲,并彻底改变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他只想不劳而获,无法适应恶劣的环境,有的人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去破坏他人的利益,危害大众和社会。
有一个烟龄长达30年的人,他对于烟的依赖已经到了“和它一块去死”的地步,休想让他把烟戒掉。在查出自己患了肺癌以后,他却可以立刻戒烟,永不复吸,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再抽过哪怕一口。
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显然,对于某种依赖的去除,只有某种需求的刺激——在意识“强烈要求”的情况下才得获得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人们总是消极地对自己说:“我就是这样的性格!”不停地迁就自己的习惯,任凭这些依赖的情绪不断地放大。只有积极地去面对,我们才能从心理上获得积极改变旧习惯的动力,改善自己的工作状态。
现在,在我们的办公室中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属于“精神寄生族”,他们的依赖症表现为:——
我不想自己动脑筋,我很头疼,向他人请求帮助吧!
——
我做不好总有人能做好,不如把责任推卸给他,这样我就轻松了。
——
如果没有人帮助我,我是不可能独立完成的。
这种“依赖症”最常发生在女性员工和新人中,他们总是希望他人和自己一起,最好能直接帮自己搞定一切。他们投机取巧,懒于思考,依赖他人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从短期效果来看,他可以快乐轻松地完成工作,能够逃避工作责任,但总是抱有这样的想法或者采取这样的办法,时间一久,首先这个人变得让人烦,其次欠了一屁股人情债,实际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
所以,完全依赖他人是不可取的。职场中,你可以寻求他人帮助,但一定要在自己实在没有办法的前提下。遇到事情先自己思考,尝试自我寻求解决方法,这样才会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用依赖他人而活。
以下是几条克服依赖症的小建议:
向他人请教而非求助
很多事情你不是无法解决,只是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思路。遇到问题时,如果你向他人寻求帮助,一定记住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或者建议,而不是让对方直接帮你解决。自己的困难自己处理,这样才会养成自主自立的习惯。
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很多事情的解决方法具有广泛实用性,如果你学到了这种方法,可以把它推及到其他同类问题上,让其成为一种可参考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创新,不能死板教条,要活学活用,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