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翘课,点名,活该 - 明争暗秀 - 二环北路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明争暗秀 >

第3章 翘课,点名,活该

假期结束后,许江同找教务处要了份学生名单。老师知道他的中文不好,还贴心地标注了拼音。

名单很长,掐头去尾共103行。许江同按照专业分类,很快找到了目标。

物流专业一共有18人。许江同记得他总是和队友同进同出,回忆了一番,发现自己竟然对另一个男生没什么印象。

估计是那天被陶希洪气晕了,注意力全放在他身上。

看完名单,许江同打开课件回看大纲,修改了几处用词,确定无误后才洗漱休息。

拓展类选修课一共2学分,32课时,分两学期上完,平均到每学期就是四周八节课。许江同教的西方美术史排在周二晚上和周五下午第二节,都是翘课的好时候。

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晚课的教室,他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可以容纳一百二十人的阶梯教室里大概只坐了一半,还都乌压压地挤在最后几排,桌前摆着电脑和课本,像是来补作业的。

许江同站在讲台上反复确认,陶希洪和他的同学都没来。

上课铃敲响,吵闹的教室依旧没有安静的趋势。他打开麦克风,清了清嗓子:“Okay,classbegins.”

短短三个单词,发音饱满清晰,还拖着一丝慵懒的尾音。

大家终于注意到讲台上的老师。

“哇,好帅!”不知是谁小声喊了句,“我们学校居然有这么年轻的外教?”

许江同没听见,低头捣鼓课件,自我介绍道:“我的名字叫Gian-Carlo・Graziano,是本学期西方美术史的任课老师。本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以及中英双语课件,所有资料和课程回放都能在学校的选课系统里查看。希望我们能度过快乐的四周。”

……才怪。

说完最后一句话,他忍不住在心里吐槽“水课”的上座率。

从读博开始走上讲台,他就没受过这种委屈。

“这是我的简历。”然后是每次开课前的必备环节――介绍自己的学历、作品集,发过多少论文,影响因子如何。

底下OO@@地议论起来,显然被他高产似母猪的科研成果狠狠震撼了。

展示完毕,他换到下一页正式开始讲课。

如果说给一个人32小时,让他讲清楚西方五千年的审美变迁,那绝对不可能。许江同打算从雕塑入手,由点及面地厘清艺术变迁中人类文明的进步。

讲课过程十分顺利,许江同回想起千年来自然、宗教、政治与艺术的交融纠葛,很快沉浸其中,将晚课的疲倦忘得一干二净。

距离下课还有五分钟时,手机的振动提示铃响了。他抬手看了眼表,意犹未尽地呼出一口气。

“今天的课先到这儿,不知道同学们能否接受全英授课的模式。这是feedback,希望大家都能填一下。”

说完,他翻到课件的最后一页,用激光笔指了指二维码。

这不是变相点名吗?众人一片哗然。

欧美高校的教育以严谨出名,大家对外教的印象就是死板难说话,挂科不捞人,连水课也不好过。

许江同环胸坐在讲台旁的高脚椅上,观察着学生的表情。

五分钟很快过去。下课铃刚打响,他就关掉了课件,断开电脑与投影仪的链接,进入后台导出问卷的Excel格式。

表格是按填写时间排列的,许江同懒懒地靠在桌上,鼠标只滚动了一下,便看见一个刺眼的名字。

陶希洪的大名赫然在列。

他盯着屏幕,足足愣了半分钟,又扫了眼填表人数――92,剩下11个人估计在这个学校里,是真的没朋友了。

行吧。他自我安慰了一句,果然只有在点名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许江同坐着休息了一会,收拾东西回办公室。准备回家的时候,正巧碰到岳洋从外面进来,两人打了声招呼。

“小江老师,晚课辛苦了。”

他确实有点累,笑着点点头。

“我刚打完羽毛球,果然坐久了就该出去走走。”相比之下,岳洋很有活力,捋着头发问道,“小江老师平时喜欢运动吗?”

许江同被堵在门口,不得不接话:“还行。”

“打球吗?还是跑步?”

“就随便玩会儿。”他不想细说,找借口搪塞过去,说了句“早点回家”便离开了。

回到家,舒舒服服地洗完热水澡,许江同换上睡衣靠在沙发里,又想起刚才岳洋提到的话题。

其实他会打排球,还是曾经大学校队的主力。前天走进排球馆,多少唤起了一些学生时代的记忆。如果没有被陶希洪伤透心,他或许会认真地看他们打一场比赛。

但现在,许江同只想点名警告他。

三天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周五。这次走进教室,他明显感觉学生多了三分之一,还有不少人坐到了靠前的位置。

但还是没见陶希洪的人影。

许江同把签到挪到了课前,选几道简单的题目出了份小测。等了几分钟,他又在“已完成”列表里看到了陶希洪的名字,气得闷咳了一声。

“因为班里人比较多,短短四周时间我没办法认全你们,今天就抽几位同学认识一下吧。”说完,他笑眯眯地打开了学生名单,还装模作样地滚动鼠标,认真翻了几页。

等前戏做足,他清清嗓子,念出了早已想好的名字:“陶希洪,请说一下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

此话一出,同学们纷纷抬头,眼神里写满了震惊,因为他念陶希洪的中文名,语调非常标准。

“我再问一遍,陶希洪,在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