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 穿越小子种田记 - 呈一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7章

张武亮带着陈小年跟宋秀芝敲定租铺子的事宜,去衙门办了文书之后,就回了桃河村。

接下来一段时间张武亮总是奔波于村子和双湾镇之间。

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会跟张振宗和张振文一起。

张武亮开的铺子最终定名为「白玉坊」,这是积聚张家所有人的意见所得,取豆腐洁白无瑕之意。

其实要张武亮来说他更倾向于叫「永和坊」,借此怀念一下以前每天早上陪着他一起上班的某个早点店。

在白玉坊开张之前,张武亮还有另一件大事要办,准确来说是三件事:收小麦、加冠礼以及春收节。

春收的麦子几乎是桃河村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口粮,桃河村的麦子种植面积广,收春小麦是桃河村一年中几个重要的活动之一。

村里的晒谷场在收麦子期间热闹非常,收获的喜悦充斥着整个桃河村。

等收的麦子尘埃落定,入了库之后,村里还有大型的庆收活动,白天有在这一年及冠的所有人的加冠礼,晚上在晒谷场还有菜肴和篝火,这一天被称为春收节。

开始收麦子的时候,张振林也给桃林私塾学生放了假,让他们回家都帮忙收麦子。

经过两三个月的教导,张振林在学生心中的威望极高,他说让回去帮忙收麦子,没有人敢不听的,连张二狗这个滑头。

不,现在应该叫他张振才了才对,也跟着他大哥二哥下了地。

村里人看着自家逐渐变的知书达礼,干净懂事的皮猴子,都对张振林充满了感激,知道张振林家田地多,每年收播都是请人,都主动的让自己孩子去张振林家帮忙。

张振勇和张振才也去帮了一天忙,不是他们不愿多去。

而是因为最开始张振林是不愿意学生去给他家帮忙。

他给学生们放假是想他们给家里帮忙给父母减轻负担。而不是为了让他们来他家帮忙,张振林要请帮工,村民不肯,最后大家商量,每个学生只去一天,才让张振林松口。

虽说是半大孩子,但架不住人多,最后张振林家的麦子也如期收完了。

春收节那天,张武亮换上了儒服解下发带,跟着张振文一起到宗祠听训,再由族老为他们一一加冠。

夏初春末,衣衫见薄,张武亮一身儒服冠帽从祠堂走出来,来到陈小年的面前,笑着说道:“这么好看吗?都看傻啦。”

陈小年呆呆的点了点头,张武亮开怀大笑,伸手将人捞到怀里带回家。

「对了小年」张武亮突然想到:“你什么时候生日?”

“什么生日?”陈小年疑惑的问道。

这是没有生日这个词吗?张武亮汗:“就是你出生的日子。”

「哦,是小年那一天」陈小年说道。

“呃……”张武亮犹豫的问道:“你的名字?”

陈小年点点头:“听阿姆说是这么来的。”

张武亮:优秀……

诶,不对,“那你今年的的生日岂不是没过?”张武亮说的时候有点心虚。

“张大哥是说过诞辰吗?”陈小年问道:“可是只有老人才会过诞辰啊。”

“这个……”还真是,张武亮翻了一下记忆。因为怕年轻人压不住,40岁之前的生日都是不过的。

“那……”张武亮低着头在陈小年耳边偷偷说道:“以后我们两个人私下偷偷过。”

“啊?不好吧……”陈小年觉得他的张大哥总是有些奇怪的想法。

“没事没事,你想啊,十几年前的那天你出生唉,多值得纪念……”张武亮说完突然愣住。

我擦,到底十几年?张武亮赶紧翻记忆,诶?为什么没有?

张武亮涩着嗓子问道:“小年,你今年多大?”

“啊?十九了……”陈小年有些失落,他都好大了,陈小年想到他嫁到隔壁村的密友,今年回来孩子都一岁多了。

张武亮松了一口气,愉快邀着他进了院门。

“大哥,哥夫快来吃饭。”张振勇坐在饭桌前喊了一声,心里已经抑制不住激动了。

中午过后已经有人陆续拿着东西到了谷场,中间的大篝火架子也支了起来,张武亮带着陈小年先去了。

路上遇上的人,看到张武亮的这一身行头,都会说声恭喜,张武亮对每一个都认真的谢过他们的好意。

再带着陈小年找了一个离陈家的锅架比较近的地方,原本张武亮家的锅应该落在张大伯家的附近的。

张武亮搬来石头,在陈小年的帮助下做了一个一掌宽的长形土灶又在旁边接了一个更宽一点的。

陈岩朝这边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最终决定放下手中的东西走了过来:“亮子,小年。”

两个人抬头应了一声:“二哥……”

“你们这是打算干嘛?”陈岩围着土灶转着圈打量:“你们的锅呢?”

「我们今天不用锅」陈小年回道:“张大哥说要做烧烤。”

“烧烤?”陈岩也在他们旁边蹲了下来:“那这是啥?”

「烧烤台子」张武亮把最后一个石头垒好:“怎么样?看起来是不是非常霸气?”

陈岩歪着头看了一会:“霸气没看出来,倒是有点像猪食槽。”

陈小年噗嗤一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