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解读观点(三)
“既然现在没有同学分享,那我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我首先说明一下,因为《白鹿原》这本书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一遍,只是做了一个浏览。
所以,我下面的话,只是观点,不是解读。
刚才群里一位同学对书中人物——田小娥,进行了解读。我看好多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观点都是赞同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女同学赞同,又有多少男同学赞同?
我想说的是,如果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田小娥,她还是死于自己的无知和没有文化。”
“哦????”群里有几个人打出了问号。
龙筱语接着往下说:
“你们想想,《白鹿原》里还有另外一个作者重点描述的、和田小娥同辈的女人,那就是白嘉轩的女儿——白灵。
白灵从小就跟着两位哥哥一起上学,读书,不光学到了知识和文化,更学到了女性独立的思想。
她长大后,不顾家庭的反对,敢抗婚,敢离家出走,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白灵所做的一切让白嘉轩除了为难和断绝关系,再也没有别的阻止她的能力……
而田小娥相比于白灵,更显出她的无知和空虚。
田小娥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不知道女权,也不知道独立。
她长大后,在父亲的安排,做了别人的姨太太,后来又和黑娃一起来到了白鹿原。
当白鹿原的人不接纳她的时候,她选择了默默的忍受。
有人说,田小娥的忍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女人的伟大忍耐和宽容。
可是,我们知道,田小娥的觉悟还远远达不到这一点,并非她要表现出自己的忍耐和宽容,而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接受而已。
我们作为现代的女性,千万不能学习这一点,我们不应忍受别人对我们的侮辱,不接纳、也更不能让别人欺负我们。”
龙筱语说到这里,群里安静的没有一丝波澜,包括龙筱语身边的李霞和赵珊珊也没有说什么。
她们只是在龙筱语停顿的空挡,向龙筱语投来钦佩的目光。
龙筱语看着大家没有反对意见,就接着说:
“大家再想想,田小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他父亲。
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被中国封建思想完全浸透了的酸腐秀才。
他的思想就是——
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光要无才,还要遵从“三从四德”。
所以,当田小娥被休,不得已回到娘家时,田父已经把她看成了比垃圾还要碍眼的东西。
“东西”这个词,不是我的贬义,只是这个词可以恰当地形容出田小娥在她父亲眼里的地位。
无言的伤害比肉体受了鞭打还要命,我想事情发展到这里,田小娥彻底认了命。
她再不想反抗,再不想争取。
所以后来,当黑娃带着她回到白鹿原时,她也能“心甘情愿”地和黑娃一起住在了原外的破窑洞里。
如果此时的女人不是田小娥,而是白灵的话,大家想想,白灵会怎么做?
白灵会劝她的丈夫和她一起离开这个不能接纳他们的地方,或者找到白鹿原上的当家人,来争取自己的权利。
可田小娥没有,因为她没有这个勇气,不,她不光没有了这个勇气,她是连这个想法都没有。
再后来,黑娃又离开了田小娥,田小娥没有生存能力,她只能为了吃一口饭,来出卖自己的任何东西。
所以说田小娥的悲剧是他父亲造成的,她的父亲只是尽了“生”的责任,而没有履行“育”的义务。
说到这里,我再说句题外话,现在的我们是很幸福的,我们的父亲不光给我们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还把我们形象的比喻成小棉袄。
我们在书上、在大人们的口中、还有在网络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
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穿着贴心又舒服,而男孩儿是父亲的皮夹克,看着很厚实,穿起来却硬棒棒的,不太舒服。”
龙筱语说到这里,让跟她一起坐在大教室的李霞和赵珊珊都笑了,赵珊珊在群里发了一个“我爱爸爸,感恩父母”的搞笑图片。
龙筱语看后笑了笑,接着在群里说:
“刚才有点跑题了,我接着说我的观点。
我看网上有的评论文章说,人活着首要的是温饱,饿死的滋味谁也受不了。
所以田小娥为了一口饭,出卖了自己,因为除了出卖自己,她没有第二种可以给男人交换的东西。
而白灵就有,她在被活埋之前,还理直气壮地骂着敌对势力。
白灵为什么不怕死,因为在她心里有比死还重要的东西:价值、追求、信仰、真理、独立……
所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不光要看到田小娥的悲剧和可怜之处,更要注重我们价值观的培养,更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不能被别人随意拿捏的人。
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多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能像田小娥一样枉活一世,要像白灵一样活出自己。
最后,我再强调一遍,我们女生不管是现在在校学习,还是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我们都要做我们心里最想成为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