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医馆营业 ◇ - 古代药膳手札 - 朽月十五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古代药膳手札 >

第24章 医馆营业 ◇

◎又相见◎

东城巷大部分时候是深幽寂静的,各家关上门,高墙深院,吵闹声都蛰伏在里面,只有清早和晚间才放出来。

可此时却很热闹,半高的小孩踮起脚抬头往上看,嚷道:“我见不着了。”

没人理会他,跺跺脚歇了气混在那人堆里听个声。

“医馆呀,晏家早先办得是极好的,”中年男子回想起那时,徐徐叹气,“也不知道他家长女看病如何。”

他的话落,另一搭就接上,“瞧了才知道,不过只听闻她会做药膳,我也没吃着。要我说汤粥能不能治病还得两说。”

“我是盼着阿栀能看好,晏平两个在时,看头疼脑热都不需要几个铜子。可他们走后,病一场就得花小半的银钱,攒的一点钱全喂进了郎中的袋子里。”

接话的是李阿婆,她难得出门来,手里牵着怯生生的阿花。嗓音跟她一样老,说一句喘几口气。

左右一圈的人渐渐沉默,想起晏家往日的好来,有些唏嘘。没那么多人开口时,小孩拔高的嗓音出挑,“有人出来了!”

晏桑枝从门里探出身来,被一堆围在门前的人唬了一跳,再一看都是些熟面孔。

医馆开门的日子,她只含糊提过一嘴,没晓得大家手里头的活也不忙了,反倒过来捧场。

“各位叔婶,今日不忙呐,不用围在这里,从今日起看病过来找我就成,不拘时辰。”

她面对这么些人也不怵,语气熟络。

“我们是来给你添彩的,哪好现在就走,”桂婶从人堆里钻出头来,嗓门很大,“挂牌要有人的。”

大家应和她,桂婶又举起个东西来叫众人给她让路,是一对红灯笼,贴了两个药字,应当是请巷里秀才写的。

她那双温热的手紧紧握住晏桑枝的袖子,话却是冲着外头说的,“大家也晓得我做什么这么殷勤,晏平两个去后,阿栀我也没多关照她。是她自个儿立起来,学了一手好医术,叫我宝哥儿在她手底下讨了一条命。”

大伙又忆起那日窄小的巷道,一滩叫人清理了半天的血。

“当时我也怕那稀奇的药膳,生怕吃了反倒误了病症。可你们也瞧到了,我和宝哥儿比之前还要康健呢。”

她之前虽说丰腴,可人面色瞧着不太好,哪有今日这般红润,更别提萍娘手里抱着的宝哥儿,活泼过头了。

底下有人笑她,“哎呦,桂婶,你这说辞我都听腻了,晓得了晓得了。”

“桂婶啊,你要再说下去,我都能替你把后面的给说下去,快快让阿栀挂牌,我好让她替我瞧瞧。”

笑声一阵又一阵,桂婶也不恼,嘿嘿一笑,将那灯笼交给晏桑枝,自己大阔步走下去,另范大并孙行户送了一副对联,大红底,墨黑字,上述:

春夏秋冬,辛劳采得山中药;

东西南北,勤恳为医世上人。

晏桑枝收好,寒暄的话来回说,跟车轱辘似的,才等到阿春敲了鼓,凑个吉时。

刚才还在往外冒话的人赶紧收了嘴,一道抬头去看。

晏家医馆的门匾是几十年传下来的,几年前拿下来,蒙了尘,又遭虫蛀。

曹木工重新给刷漆,雕花,描字,才叫它今日有黑曜曜的光彩。

她家没有壮劳力,这牌匾是贵子和范大给她上的,安在晏家正中,揭了大红布,泛着金的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晏家医馆。

那红灯笼和对联也给贴上,显现出红彤彤的喜庆来。

那些在东城巷生活了多少年月的人,如今又重新见这牌匾,说不出什么滋味,开方看病的故人已经不在了。

麦冬和麦芽还小,他们不曾见过晏家兴盛时,可晏桑枝却很难忘记,她凝视着这块牌匾,好像看见晏家以前的光景。

如今交到了她的手上,不能再没落下去。

她长吁一口气,转过身请众人安静,俏生生立在那里,音色并不高昂,晏桑枝说:“多谢叔婶今日来添彩。虽我爹娘故去,但这医馆是他们多年的心血,总不好断在我手里,所以今日我有底气后,又重新挂牌开门。

医馆是看病的地方,我就不说请大家捧场了,只望大家都能无病才好。”

不待众人说什么,她转口又道:“不过若是真病了,那我也尽力帮忙医治。至于银钱,叔婶也晓得,小病和大病是不一样的,银钱自然也不同。”

瞟到底下大家专注的神情,她缓了口气,“小病按我爹娘在时那样收钱,几文,或是拿些菜蔬玩意来抵都成,不要担心我不收,把病给耽误了。那这到了大病,可就得收百文到一贯多了。有点不舒服赶紧来看,舍小钱攒大钱。”

“对对对,是这个道理,阿栀说的一点错都没有。”

桂婶第一个应声,旁边人拿眼斜她,咋还抢话。

“那我旁的话都不说了,有什么想问的,到时候尽管来问我。要是有想要瞧病的叔婶就跟我一道进来吧。”

晏桑枝收住话尾,往里面走去,屋外这一堆人赶紧跟上,推推搡搡进门去。

转眼门外竟一个人都没有,剩下个小孩蹲下来穿鞋,边穿边往里走。

到药房里,大家伙看看那药柜,又摸摸柱子,只觉得回到了三四年前的时候,那老一辈人就咕哝着,“好,好呀。”

晏桑枝看病是坐在黑漆长桌后的,上头放一只笔,一盘墨,两本厚皮的医案,一本记短症,一本记长病。还有个枕凳,手搁上头用来把脉的。

屋里还坐了几大条长凳,两边的窗户敞开,虽然冷气透进来,可亮堂不少。

她揉捏手指关节,坐在靠背椅上,眼睛环顾前面,“叔婶是谁先来看?”

到了这时候他们有些扭捏,一个叫,“大娘,你年纪大,你先去。”

“我让着小的呢。”

晏桑枝看他们逗趣,也不恼。这时有个精瘦的小孩从地下溜出来,仰起下巴,话跟豆子似地蹦出来,“阿栀姐,我先来看。”

大伙的目光随之望去,卖布的李大牛打趣,“小孩瞧什么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