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留宿
他这问题肉麻,臧宓顾忌着徐氏在外头,并不肯答他。只蜻蜓点水般敷衍着亲他一下,而后拿眼神睃着廊道外,埋怨他道:“娘在呢!总这般没规没矩的,她往后不许我独自到这里来见你。”
刘镇只得悻悻放开她,回身去院中水井前打水。
“我今日特意告了假,带了几个弟兄回了小岭村一趟。将从前家中的桌柜和床都搬了过来。”
臧宓一听,不由睁大眼,讶道:“这些往后我自有陪嫁,哪里还能用你从前的旧东西?”
臧宓实则有些不喜,他老屋中的东西既破旧又难看,柜子窄小,床铺硬得硌人。如今再不是从前那般艰难的时候,他怎也不与她商量一声,就将那些破旧玩意搬到这里来呢?
忽想起他上次与自己说聘金之事,恐怕他为了凑钱,想着省吃俭用,手里省下几个子儿来,慢慢偿还这笔债。
于是对他笑道:“聘金的事无须忧虑。我娘并不会留这笔银子,与我明说了将来一并陪嫁给我,再添一份嫁妆带回来。”
见刘镇仍摆弄那几样旧家具,打了水用抹布仔细拭擦,臧宓拉住他的袖子:“这些东西用不上啦!你要么再找人搬回小岭村?若嫌太费力,有人愿要送给人也行。”
刘镇却摇头道:“我晓得你睡不惯这床,但即便不用,我也想将它们找间屋子摆在家里。”
臧宓缄默,晓得他自十五岁上就独自出来讨生活,一个人过了这么多年,难免对老屋里一草一木一器都怀旧。只是若往后住上高屋华宅,也仍要将这些破东西摆在家里么?
却听刘镇道:“我上回不是说将朝廷的封赏分给诸位将士了么?多的分了几十两,少的也至少拿到了三五两银子。可不少人手上有了钱,得了空闲进城,转头就进了赌场或是窑子里,将手上的钱财挥霍个一干二净。”
“我见他们,便心生警惕,富贵常使人迷失本性。难道李承勉、周副将之流一开始便是罪孽深重,贪得无厌么?只怕初入仕途之时,没人立志要做个大贪官,横征暴敛,搜刮尽黎民手中每一毫钱财。”
“我如今应酬渐多,每日享受前拥后簇的尊荣,在军中说话亦是一呼百应。这样的日子一久,谁又能不心思浮动膨胀,渐生更多的贪欲呢?将这些旧家具搬到家中来,每日瞧在眼里,时刻不忘曾经落魄之时所吃过的苦,方才不至于在名利场中迷失本心。”
臧宓点头,不由对他肃然生出两分敬意来,笑他道:“你倒有越王勾践之志,卧薪尝胆。”
因也挽起袖子来,拿起抹布拧干水,一起与他擦上头的积灰。
两个人在后院中迟迟不见出来,徐氏在前头转了一圈,细细察看院落,心下虽觉这院子略小了些,但大差不差,总还满意。估摸着二人也腻歪够了,便又摇着扇子朝后院中去,才转过穿堂,便见臧宓挽着袖子,露出一段雪白皓腕来,竟与他一道擦几张旧家具,登时气得心口作梗。
“这些粗活脏活,自有刘镇做就是。若手指磨粗了,往后连刺绣都做不得,绣面磨得毛毛糙糙,瞧着哪入得了眼?”
徐氏叫住臧宓,又与刘镇道:“臧家不是克扣女儿嫁妆的人家。你搬这许多破桌烂柜的,放这里平白占着地方。若有客上门瞧见,哪个不笑话你寒酸?你如今是军中的将官,便要有个将军的样子,人都是先敬衣裳后敬人,吃穿用度太寒酸,旁人哪瞧得起你?”
她这般想,乃是人之常情。如刘镇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反而另类,落人笑柄。
刘镇也不与她解释,只笑着点点头,装作受教的模样,敷衍过去。
臧宓只得扔下抹布,才洗净手,徐氏便指使她往灶上去看看,瞧瞧缺些什么,好让婆子去买。
臧宓依言去了,徐氏见她身影消失在穿堂后,便觑着空隙,与刘镇说起臧钧的事来。
“钧哥儿糊涂,我心里亦恨他做下如此不智之事。可等你往后做了爹娘就晓得,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儿女亲情皆是羁绊,甩不脱撒不开。我一手一脚教养大的孩子,自小就规规矩矩,从不要我操什么心。可这一旦犯错,便是捅下这样大的烂摊子……”
徐氏说起儿子,心中怄气,忍不住又拿绣帕擦起眼睛,倒也不像从前看刘镇横挑鼻子竖挑眼,颇为恳切地求他道:“那赖大说见不着你的面,就断断不会放过臧钧。限三日为期,还望你看在阿宓的份上,再救钧哥儿一回。”
“待这回保出他来,哪怕是将他锁在家里打断腿,我也是再不许他出门与那娼妇私会的。”
刘镇一听她提到赖大的名字,这才想起这桩未了的官司。只是当初他为践诺于庐陵公,辞了司隶校尉陈实的挽留,打乱了陈大人全盘的计划。也不晓得陈大人心中是否因此怪责他,如今还肯不肯卖他这个面子呢?
刘镇尚未应承徐氏,臧宓却已回转。听见徐氏再为臧钧向刘镇求情,气不打一处来,斥徐氏道:
“娘岂不知祸患每从纵容出?他上回被人设计陷害,以致险些身败名裂,也算可怜人有可恨处。这一回才过多久,却又故态复萌,害了我还不够,还想再牵累刘镇吗?”
又转头径直与刘镇道:“可一不可二,这回不许你再插手他的事。叫他自到牢中蹲个一年半载,自食恶果,才晓得他这番情比金坚到底能坚持几天。他既不管不顾,旁人又为他操什么闲心?”
徐氏见她当真动了怒,在这事上却是不敢与臧宓犟嘴的,辗转思来想去半晌,最终只能长叹一口气,默默坐去外头凉椅上兀自发呆。
==
臧宓因时常要往新居收拾布置,刘镇怕她一人忙不过来,便提议为她买两个小丫头使唤。
但这买人挑人并非一时半刻的事,且用人总得开工钱,臧宓便想起林婵来。
“她家中贫苦,原本很想与我专心学手艺,偏偏却不能。她母亲总嫌做学徒三年两载没有收入,又不能为家中分担,不大肯让她出来。但若能让她过来,平日做些杂事,我给她开工钱,闲暇时就可跟着我学制簪花,岂不一举两得么?”
谁想这事传到小岭村,倒有不少小娘子日日来与林婵打听臧宓的事情。
村中不少女子原先跟着臧宓学制簪花,初时虽难以上手,但熟能生巧,这些日子过去,做出的簪花虽不及臧宓或是柳娘子的簪花精致灵气,却也有模有样的。
寻常平民女子学这门手艺,自然并非想用做平日的消遣。可城中卖簪花的铺子自然价钱压得低,若几朵簪花自家拿到市面上卖,来回奔波一整日不说,能否顺利卖出去也是两个字。再说摆在地摊上也不像个样子。总是诸多难处。
臧宓先前便觉得出了宜城,目之所及之处,平民大多穷困。她早想开间铺子,一来自己找件事做,一来也可试探着摸出一条路子来,不叫钱只是自己一人赚,也可分利于她人。旁人手里有了钱,这日子也才能渐渐好转,有钱给自己买花戴。
恰这日见路口有间铺子要转出,因怕旁人抢了先,臧宓便花了三两银子先赁下来。回家与林婵一说,隔日她回家中去,村中竟有几个女子与林婵一道回来。手里提着竹篮,放着满满一篮子簪花,都是这些日子新做下的。有人不能来,也托她们一并带过来,给臧宓挑选。
原本臧宓只是先将铺面先赁下来,打算等成婚之后再细作打算。看这些女子迫不及待,倒不好再躲懒,当日便带着几人一道往那铺面去,收拾清理,将店铺里该打点的都归置得整整齐齐。
自那之后,几人连着两天坐刘车儿的牛车上宜城来,不辞劳苦,赶到这头帮着臧宓一道准备。
不几日,这新铺子竟就准备妥当。开张这日,臧宓特意让林婵请了锣鼓舞狮,几个女子买了爆竹,壮着胆子点起,场面一时还有些热闹。
不少街坊四邻早见一群女子在铺面中忙活,先前还颇好奇,此时见铺子里墙壁粉刷一新,迎面设一排结构精巧的货架,架上摆着一排十二只绘制着美人面的灯笼,那美人鬓发的位置上各簪着一朵十分精致灵秀的簪花,朵朵不同,却无一例外独具匠心,令人一瞧便心折不已。
臧宓上回再河边卖簪花,便是巧妙利用灯笼里的光,映照在簪花之上,令人十分惊艳。这回又用了灯笼,不过因为灯笼样子好看,却又便宜。
这铺面初初开张,虽有从前柳娘子给过五十两银子,说是要入股分红。可臧宓仍担忧若生意不好,亏了钱进去。因此起初花销,并不敢铺张。
除却货架上精心陈列的十二朵簪花,两侧柜面里也一一陈设着不少。只是灯笼上的簪花都是臧宓亲手所做,用以招揽客人。而柜面里摆的却是小岭村中女子所做的,精挑细选了一些样子好的,显得琳琅满目。自然价钱也并不一样。
众人一起为这间铺子筹谋出力许久,此时到见真章的时候,不由都有些忐忑紧张。只是周围瞧热闹的多,远远打量的不少,但真正走进铺子里有意买花的却并不多。
臧宓并未到人前抛头露面,只坐在货架后的隔断里。眼见外头来来去去的人都好奇地往里头打量,但也不知为何,竟没几个人进来却有些着急。
林婵陪坐在她身边,亦急得抓耳挠腮,因说道:“我瞧旁的铺子若东西卖不出去,就写个大削价,找人在门口吆喝唱段子,会引来许多人呢!”
“那是菜市,簪花岂能这样卖呢?”外头夏荷听见,连连摇头。在她心里,这簪花做得这样漂亮,自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岂能跟旁的东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