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出神入化 - 学渣的逆袭:我看书就变强/我看书成鉴宝大师 - 三尺妖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18章 出神入化

“我去!”路也看的一惊,“感情这里面还藏着宝贝呢!难怪这么压手呢!”

路也说着将那银灰色的东西从瓷枕里拿了出来。

这竟然是一件长条形的锡块。锡块很普通,太普通,啥花纹也没有,长约四十公分,厚约八九公分。

路也很是奇怪这枕头里放这玩意做什么,难道是用来压枕头的?这倒是闻所未闻,历史上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记载,考古记录上也没有这样的记录。

委实有些稀奇,还以为是个什么宝贝呢!

路也拿着这长长的一根大锡块在手上掂了掂,发现似乎有些不对劲啊!

刚刚他拿着瓷枕觉得这玩意太重了不合理,现在他拿着锡块又觉得太轻了很反常。

按道理这锡块虽然比不上铅块那样沉重,但是这么大一根锡块也应该是十分沉重的。可是,现在这锡块放在手上却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分量来,路也感觉至少轻了一大半。

难道这玩意反而是空心的?

路也四周看了看,没有看到任何接口,这玩意就是一整块,死的。

这难道不是锡的?路也想着就拿起来在耳朵边摇了摇,但是车外的雨声太大,他听不清任何轻微的声音。

但是,很明显,路也感受到了这锡块里面似乎有东西随着自己的摇晃在轻微的摆动。

路也又用手指轻轻弹了弹这锡块,虽然也听不清声音,但是很明显这玩意的确是空心的。

这就好玩了!首先这枕头这么长本身就不太常见,还里面塞一根这么大的锡块,就更加让人疑惑了。

而且这锡块还特么是空心的,而且里面似乎还有东西存在,莫非又特么的是藏宝图?

想到这里路也心中不禁一惊,“莫不是温韬的宝藏埋在其他地方,温韬的部属写信给温良是让他来拿的是这件瓷枕,而这瓷枕里藏着宝藏的埋藏地点?”

路也这样一想似乎觉得这样好像更加合理才对,温韬应该不会放心把宝藏交给部属,而是仅仅在身前某个时刻交待部属在他死后给自己儿子写封信让他来拿宝藏。

而宝藏是什么,会不会只有温氏父子才知道这瓷枕的秘密呢?

路也这样推测着,就开始到处找工具准备把这锡块给弄开,只有弄开看一看,一切也才会真相大白。

他的推测对不对,这次是不是颗粒无收,还是又来个大宝藏,打开了才能见分晓。

锡是一种相对很软的金属,一般用剪刀就可以进行剪切。但是,这么大一根锡块,想要剪刀弄开是不可能的。

路也从后备箱里翻出了一把老虎钳,反正也没事,就靠在后尾箱里边听着外面的雨声,边一点一点的用老虎钳子撕扯着锡块,试图慢慢将锡块撕开一个口子。

路也忙活了一大晚上,才终于不是将那锡块给撕开了,而是磨开了一个口子。这锡块看着是软,实际上一整块还是很难扯的动的。

但只要出现了口子,后面就容易多了,将口子扩大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等出现一个指头大的小口,路也就迫不及待的拿来强光手电照了进去。

“真是藏宝图?”路也看的一惊,因为他看到里面竟然是一个画轴一样的东西。

路也嫌老虎钳太慢了,忽然想起自己的多功能军刀来,想着不知道用军刀带的锯子好不好使。

结果拿出锯子一用,还别说真特么好使,早知道就不费那么多力气了。

用锯子锯锡块实在是好方法,比老虎钳好用太多。三下五除二,路也就将原先那个口子给锯了一个很深的大口子,然后用老虎钳夹着左右扭几下一大块锡就被扯了下来。

路也心情激动不已,他扔下工具,将锡块里的东西给倒了出来。

果然,锡块里还真是一件画轴,而且是一幅长卷,但明显应该不是藏宝图。但从外表看,倒很像一幅画。

路也看的一惊,心想莫不是……

路也心中一动,手中也跟着小心翼翼的动起来。

这幅画轴经过了近两千年的时光,竟然还保存的完好无损。路也轻轻展开来,看着那不错的品相忍不住“啧啧”惊叹起来。

实际上亏得这件画轴是被锡块密封了起来,要不然经过近两千年就算能保存下来,也定然不会有现在这般的品相了。

画轴轻轻展开,路也看到的不是画而是字,第一个字就让他激动的心脏都要跳出来了。

永!第一个字是永!

“卧槽!”路也不禁大叫了一声,因为他清清楚楚的看到了第一排十三个字: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

“王羲之的《兰亭序》?”路也发现自己的手不禁有点发抖起来,“这放在温韬老贼的枕头里的绝对不可能是赝品,肯定是这家伙从李世民的昭陵里偷出来的。”

路也的心情是无比之激动,手上等不及,将画轴轻轻放在平坦的后尾箱铺成的大床上,然后将画轴轻轻一推到底。

“永和九年……”路也一口气跟着那画轴往前滚动的速度快速念起那上面的字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画轴到底,路也也跟着念完了整篇《兰亭序》。

“这特么根本不用鉴定啊,这不是真迹,那世界上哪还有真迹呢?”路也满面春风不禁自言自语道。

虽然嘴上这样说着,但路也却不是这样做的。他忍不住握着谛听令,心中开始默默念叨起来:这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谛听令微微发烫,路也心中砰砰乱跳,这要是心脏不好的,估计立马得发病死在这荒郊野岭里。

路也仔仔细细看了看这被世人惦念着的天下第一行书,和故宫博物院藏的那件摹本相比起来,这真迹看起来清爽舒服多了,书法就是书法,不像故宫那件上面满满都是红色的狗皮膏药,看的实在让人倒胃口。

而就一真一摹两件书法作品对比来看,路也不禁真正佩服起摹本的作者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来,这家伙临摹的真特么太像了。若是对书法没有太多研究的,粗一看必定以为一模一样。甚至连每个字的位置,大小,错的地方修改痕迹几乎都一模一样,跟复印机复印的一样。

但是,如果你是对书法有研究的人仔细一看便就能够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唐朝之前的人都对王羲之如此崇拜了,为什么都说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了。

因为冯承素的摹本,也就是故宫藏的那件,也就是我们日常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路也手上这件真迹比起来少了太多神韵。

摹本远没有真迹飘逸流畅,神情潇洒!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