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叛逆 - 穿成替嫁炮灰后我当了皇太后 - 千竹银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7章 叛逆

秦嫣刚走到门口,就见王太后板着脸往外走,迎面碰上,谁也不给谁行礼。

“哟!哀家刚来,王太后就要走了,怕不是不欢迎哀家吧?”秦嫣阴阳怪气地嘲讽,自顾自地找了一张椅子坐下,高声调侃王太后。

皇帝面露难色,拱手行礼:“母后安康,母妃和朕聊聊家常,正要回去。”

王太后之前自贬为皇贵妃,私下里皇帝叫母后,可是在秦嫣面前,皇帝还是得按规矩喊她母妃,可把王太后又气了一把。

秦嫣也懒得理他们母子之间的事情,挥挥手便道:“既然如此,王太后慢走。”

王太后原本是想甩袖子给脸色皇帝,施加压力的,但是秦嫣来了,她怕秦嫣又在皇帝面前胡说八道,一时间不想走了,偏偏皇帝为她开脱又找了个借口,害她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怎么?王太后还有什么要说的?”秦嫣见她不动,饶有兴致地问。

王太后瞪了她一眼,拂袖而去,嘴里还嘀咕着骂了一声:“没教养!”

王家是名门望族,她是王家嫡女,自小备受宠爱。

秦嫣算什么东西?秦天南功高权重又如何?也不过是老平定侯的庶子!

一个庶子之女也敢怼她,王太后无法咽下这口气,但也不想跟秦嫣当面冲突,秦嫣伶牙俐齿,多说几句能气死她。

王太后离开后,御书房就剩下皇帝和秦嫣,宫人躬身立在一旁,皇帝刚跟王太后吵完架,却不想让秦嫣看笑话,他尽量维持表面的平静:“母后,可是有事?”

秦嫣开门见山:“陛下,哀家也不绕关子了,过来找你是想商讨一下四品以上官员家中子弟从军的事宜。”

皇帝闻言微微一顿,坐到上首的椅子上:“莫非母后也想反悔?”

秦嫣摇摇头:“不是的,哀家认为你做得很好。”

秦嫣与小皇帝不熟,上一次跟他说话还是在封后大典时,他给她敬茶,她调侃了几句皇儿,其他时候,还没正式正面对话过。

这次算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跟小皇帝说话,皇帝比她小一岁,十四岁的少年在现代社会就是个青春叛逆期男孩。

秦嫣方才在朝堂上就看明白了,皇帝不喜欢王太后那种控制欲强硬的态度,却碍于长年被王家管束控制,没有胆子全力反抗,跟现代社会那些被严母管制的少年如出一辙,表面听话妈宝男,内心蠢蠢欲动想反抗。

秦嫣上辈子是个叛逆少女,这辈子也是十几岁的孩子,深知王太后那种方法无法跟皇帝沟通,她放下朝堂上的锋芒,缓和了语气,学着知心大姐姐的口吻,温柔说道:“正如朝臣所言,文官世家大多数子弟不习武,上战场无异于送死,所以这次文官群体定然是捐款替代从军的居多,届时容易引起文官群体的不满,对朝局构成影响。”

在封建□□社会,动了贵族的利益,后果不是少年皇帝和她能承担得起的。

皇帝前几次见秦嫣,她都是嚣张霸道、美艳张扬的形象,一下子温柔下来,语重心长地跟他讲道理,反倒让他感到毛骨悚然。

他踟蹰片刻,秦嫣说得不无道理,可是这跟之前她在朝上提出的意见相悖了,让皇帝摸不着头脑:“母后……你想说什么?难道你想让朕收回成命?”

“不是,陛下一言九鼎,哀家不会让您为难。”秦嫣和蔼着语气否认,“哀家是让你记住谁捐了款,谁举荐了人进来,若是立了功,针对情况封赏,平衡人心。”

皇帝耐着性子听完,心里稍微舒服了点,针对情况封赏,这对他而言是件小事。

秦嫣接着说道:“既然咱们在朝堂上发话,让他们从军势在必行,不过,没有经验的没必要让他们上前线,他们上前线不但危险,而且对于习惯了高强度作战的西北军而言,养尊处优的高官子弟没准还是战时的累赘,万一这些人出了事,还让百官与陛下离了心,得不偿失。”

武官家庭对送子侄上前线一事接受良好,甚至巴望着最好能趁机立功。

文官就不太乐意了,大部分都是选择捐款,让皇帝歪打正着,薅了一大笔钱。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京中五官家庭的孩子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场,秦嫣不免还是担心了一下。

秦嫣分析得在理,皇帝听了绷紧了脸:“不上前线?母后想让他们督战?”

他的观念里,从军就是沙场杀敌,要么就是督战队,除了这些难道还有别的职务?

“不是已经有督战队了么?他们不了解军事,让他们督战也是不行的。”皇帝主动提起,秦嫣倒也记得这件事,顺道提了一嘴,“说起来,哀家记得冬日一战,督战官彭桂带着一群下属阵前脱逃,导致战场大乱,哀家兄长秦源差点因此丢命,还望陛下彻查此事。”

皇帝知晓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太子,当时先帝病重,他监国,王太后垂帘听政,王丞相辅政,彭桂上奏说秦源、徐阳指挥失误,造成重大伤亡,他只能临危撤退。

年节时秦威回京述职,说法是彭桂一行怯战,阵前下令撤退,导致战场大乱。

双方说法不一致,彭桂的奏折先入为主,朝臣指责年轻将领缺乏领兵经验,秦威的解释被当成是为自己人辩护开脱,皇帝被大众意见牵着走,一时也难以表态,后面又遇上新后册封、先帝驾崩,事情就耽搁了下来。

皇帝认为,如今秦嫣旧事重提,于私,她在为自家兄长说情,于公,他也该查明真相,给臣子一个交代。

“朕会命人查明真相。”皇帝微微颔首,回到刚才的话题,“那么母后认为,勋贵子弟从军,不上战场,不当督战,还有别的安排吗?”

“当然有啊。”秦嫣莞尔一笑,“京中四品以上官员,无论文武官,家中的子侄都是养尊处优,他们随押粮队伍出发,若是不敢上前线的,就让他们负责后勤,至于每个人的职务,就让吏部根据JSG每个人的优势安排,且当是给他们的历练,你看如何?”

大齐有恩荫制,四品以上官员告老时,可以举荐家中一名子侄为朝廷效力,但品级只能在七品以下,如果想继续晋升,就得有政绩,或者通过科举考取更高的职位。

像秦源和秦威是轮战功升上来的,不属于恩荫,原本秦天南想着等自己告老,为秦泽谋个一官半职,但秦泽心气高,要自己考科举。

秦嫣的出发点就是让这些自以为是的权贵子弟到军营去历练,见识广了,将来在朝堂上能客观议事,而不是一味打压武将。

她并没想真让这些人上战场,正如后世也有学生军训,这些权贵公子哥习惯了锦衣玉食,根本无法体会人间疾苦,将来若是入仕,更甚者爬至高位,不了解边关的情况,很容易在小皇帝面前胡言乱语。

小皇帝年纪轻轻,甚少出宫,朝臣的言语会影响他的判断。

若皇帝成了一个昏君,总有一天,手中握着兵权的秦家还是会受到忌惮或打压,更有甚者,会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

从大局出发,她还是得将皇帝引导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幸小皇帝看起来没有王太后那么无知蛮横,也没有王丞相那么奸诈阴险,他就像个被保护得很好的温室花朵,对外界的风雨一无所知。

皇帝听了秦嫣的建议,思考了一番,不得不说这样既圆了他在朝上下令的面子,又给了一群文官台阶,算是不错的意见。

“母后的提议甚好,朕让吏部去办就是了。”皇帝想好了,便答应下来。

“谢陛下!”秦嫣礼貌地笑了笑,“哀家还有一事,想拜托陛下。”

皇帝跟秦嫣聊了一通,觉得很是放松,听到还有要求,也不计较太多,按辈分秦嫣是他嫡母,而且她态度温和,他也不好拒绝:“母后请讲。”

“原本朝中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国子监,可哀家胞弟秦四郎早年因为体弱无法报到,哀家想,等他身体好些了以后,就让他入学,陛下可允许?”秦嫣提起弟弟,语气温柔,眉目间都流露出真情实意的关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