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4)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刘心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章《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4)

第三部分

在上一讲的末尾,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秦可卿的出身不但未必寒微,甚至还高于贾府。高于贾府,你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因此我们就应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里面去寻觅一下她的踪影,看有没有秦可卿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  第七讲帐殿夜警之谜

在上一讲的末尾,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秦可卿的出身不但未必寒微,甚至还高于贾府。高于贾府,你想一想,贾府已经是国公级的贵族了,高于贾府,也就意味着她可能是皇族的成员,因此我们就应该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族里面去寻觅一下她的踪影,看有没有秦可卿这个角色的生活原型。

这三朝经历的时间很久,皇族的成员也很多,特别是康熙一朝。康熙生殖力特别强,他一生生了三十五个皇子、二十个公主,光是他的子女就这么多;雍正的生殖能力也比较强;乾隆只比康熙生的子女稍微少一点而已,也挺多。所以我们要寻觅的话,说老实话,如果一个一个来说,那就太费时间,而且办法也很笨,那我们怎么办呢?这时我忽然想到,我们也许可以从康熙四十七年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从那儿说起,顺着那个往下摸一摸,看能不能有什么线索。

清朝,他们是马上得天下,就是八旗兵他们骑着马,拿着兵器,这样打进山海关,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所以说,清朝的头几个皇帝都特别重视保持这样一个传统,既然马上得了天下,那就应该马上治天下。当然,统一中国以后,基本平定以后,要重点地实行文治,但是武治、武备也不能松懈。尤其是在康熙朝,康熙皇帝非常重视保持满洲八旗的军事实力,他觉得满族的骑射传统不能丢,他亲自带头,每年都要率领王子、王公大臣以及浩荡的队伍去打猎,通过打猎来进行军事训练。因为一场围猎也等于是一次军事行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是特别能够锻炼每个人的骑射能力的。

那个时候,每年打猎的重点季节是秋天,所以有一个说法叫做“木兰秋”。木兰是一个地名,是一个围场,叫木兰围场,那个地方人们让它的植被自然生长,里面有很多的野兽自由活动。每年秋天的时候,皇帝就会率领浩荡的队伍到那儿围猎。我们都很熟悉的承德避暑山庄,既是当年皇帝度夏避暑的地方,也是秋前后作为进退驻跸的一个场所。现在河北省北部还有个县就叫围场县,这个名称就是历史留下的痕迹。当然那时的行政区划跟现在不同,如果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那么当年康熙秋所到的地方,不仅包括现在河北承德以北的围场县一带,还会更远一些,到达现在内蒙古一带,也会到达现在属于辽宁的地域。据有的研究者考证,《红楼梦》书里面提到的潢海铁网山,潢海其实就是辽海,位于今天辽宁铁岭地区,铁网山就是由铁岭演化出的一个符码。总之,康熙非常重视围猎活动,年年秋天要到那一带地方去打猎。后来,由于愈加重视打猎,康熙就提出来一年还要两次去围猎,有时候春天也去。远处一时去不了,就在京城附近打猎,比如在南海子,就是南苑的一些有水洼的湿地那里,甚至有时候就在紫禁城背后的景山里面进行一些小型的打猎活动。康熙晚年,六十六岁的时候,他自己统计了一下,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只,熊三十五只,豹二十五只,猞猁狲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二只,一般鹿上百只,野兔之类那就不计其数了,可见他的武功非同小可。他也希望自己的皇子皇孙能继承这个本事,他带他们去围猎,就是有意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培养。

在木兰秋的过程当中,由于有时候会跑到比较远的地方,在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一天到达,当然途中就要不断地宿营。宿营就要住帐篷,到了木兰围场更要住帐篷,皇上住的帐篷呢,就叫做帐殿,那是很尊贵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去打猎的时候,最多达到一万五六千人,非常浩荡的队伍。驻扎的时候也是很大的一个营盘,当中皇帝以及他最亲近的随从所住的营区就叫做皇城,皇帝住的那个帐篷在最当中,应该是黄颜色的,用皇帝特许的一种颜色制作的布匹做的一个大帐篷,在最当中;外面就是保卫他的一些帐篷,从四面八方包围他,包围他的目的不是去对他不利,而是为了保卫他,从形式上来说是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叫网城,它们构成一个内营盘,叫内城;内营盘之外还有外城,外城营帐就更多了,整个营盘是内圆外方的形制,非常壮观。一路上,他们可能会宿营几次,到达以后就进一步安营扎寨,那个营盘一定就更加地宏伟,设施也更加周备。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不断去打猎。到了康熙四十七年,你想,康熙四十七年意味着康熙登基已经四十七年了,康熙是一个七八岁登基的少年天子,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但是,康熙这个人身体很好,上面说了,他打猎的能力也特别强,他的武功非常好。那一年,他又带着太子、皇子,以及其他随行人员去进行木兰秋。到达后,他当然住在最当中的帐篷里面,就是帐殿,但是没想到,接着就发生了夜警事件。夜就是夜晚、午夜、深夜,警就是一种危机的情况,一种险情就出现了。怎么回事呢?就是康熙他发现晚上的时候,有人在帐篷外面偷偷地窥视他的行动。你想这还得了?是不是啊?

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令康熙大为恼火,也直接引发了康熙朝的时局动荡。那么,究竟是谁,竟然如此大胆,去偷窥康熙皇帝的行动?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胆敢这么去做?

要把这件事弄清楚,就还要再折回来,从头说起。

康熙登基的时候,只是一个少年天子,他当时主要靠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进行政治方面的指导,指点他怎么来执政。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已经早就完成了大婚,生了孩子,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做统治者、做皇帝的经验——他就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就是要从儿子当中选一个来立为太子,公开向朝野宣布,清朝的皇位有了正式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就是太子。

清朝在康熙以前的几个皇帝的情况是这样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已经称帝了,但是他们当时还没有完全打进关内,还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真正成为统一的中国的皇帝的是打进关内的那个皇帝,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顺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孝庄太皇太后她有一个考虑,这是一个很睿智的妇女,是一个大政治家,她考虑到从清朝皇帝的前几代情况来看,皇太极他的皇后没有生下一个儿子,就是说没有嫡子;到了顺治这一朝,皇后也没有生儿子,康熙本身也不是皇后生的,他也是庶出的,不是嫡出的。当时满族入关以后,已更深地接受了汉族宗法思想的影响,就是认为嫡出和庶出区别是很大的,这个在《红楼梦》里面是有反映的。大家记得吧?像探春和贾环就因为不是王夫人生的,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就有无数的烦恼。特别是探春,那么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性,那么美丽的一个女性,那么有能力的一个女性,但是她就为自己不是嫡出的而深感痛苦。

在康熙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情况,就是康熙的皇后开始生儿子了,康熙的正宫皇后赫舍里氏,她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虽然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但是她又怀了第二胎,第二胎又是男孩,而且就生下来了,生下来以后还养大了,这就成为清朝统治阶层的一件大事。因为刚才我已经给你捋了一遍,皇太极,他的皇后没有生儿子,没有嫡出的儿子;顺治,他的皇后也没有生儿子,康熙也不是皇后生的,康熙也是庶出的,当然后来康熙和他的嫡母,和这个皇后的关系非常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到了康熙朝,清朝就终于有了自己皇帝的嫡子了。满族入主中原,要征服所有的中国人,中国人里面汉族占绝大部分,汉族的文化传统是最重视分清嫡庶的,所以,为了笼络、震慑全部的中国人,特别是整个汉族,这个时候来宣布,我们满族也很尊重分清嫡庶的排序,现在我们的皇帝有了嫡子,我们就要把他宣布为太子,这样就使清朝皇权的合法性,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进一步得到巩固。它有这个意义,所以不是简单地立一个太子,它有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在里面。

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指导下,康熙就决定立他的皇后生的孩子为太子。这个太子虽然是老二,但是因为老大夭折了,也等于是老大,他给他取名就叫做胤。皇太子立为太子的时候才多大年纪呢?还不到两岁,一岁半。但是当时康熙皇帝告示天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来宣布这件事情。在这个仪式上,一个一岁多、不到两岁的孩子,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各种仪式当中的项目,于是就由他的奶母抱着,来完成各个大礼当中的环节。这是清朝的一件大事。

这个太子立了以后,康熙就对他重视得不得了。康熙这个人爱孩子,是一个慈爱的父亲,简单来说,他的所有的皇子,他全爱;所有的女儿,他也全爱,是这么一个父爱无边的人,而且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对太子他当然就更爱了,爱到什么地步呢?爱到太子的待遇不但跟他一样,比如说皇帝应该用黄颜色,用一种特殊的黄颜色,他就让太子穿的服装、用的轿子这些东西,都是跟他用完全一样的颜色;后来他还给太子盖了一个很漂亮的宫殿,就是毓庆宫。据清朝史料记载,太子的毓庆宫里面所摆设的一些古玩,那些豪华的东西,甚至超过了康熙本人所拥有的。后来有一件事情,很滑稽,也令康熙很后悔。他觉得那个太子是他看着长大,那么可爱,又是今后他的王位继承人,他的接班人,所以觉得太子要用什么东西,应该问内务府要——内务府就是供应皇家各种用品的那么一个机构。他说那就干脆让太子的奶妈的丈夫,让他奶父当内务府总管得了,为什么呢?因为太子要东西方便。一撒娇,跟他奶妈一说,一会儿这个东西就来了,省得一层层禀报去。康熙后来对此当然很后悔,但是他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在生活上对胤他是无微不至地宠爱,从其他方面来说,就是培养他:一个是从文的方面培养,首先让他要研习满文、蒙文和汉文。太子也很争气,最后满文、蒙文、汉文都特别好。因为对他来说最困难的是汉文,对不对啊?康熙的时候,宫廷里面互相说话是说满文的,所以满语首先这个语言就不用教,满文又是拼音文字,懂了满语以后,你学满文也就比较容易。满文是借鉴蒙文创制的,满文学好了蒙文自然也就很容易掌握。但是汉文就需要从头学起,汉文不是他们的母语,难度很大。康熙就找来当时中国汉族里的饱学之士、大儒、名师,天天来服侍太子,来精心地教授他。胤很努力,也学得非常好,后面我还要举例子,成绩确实非常出色。

我一开头就说到了,康熙特别重视保持满族的骑射传统,在对胤的培养上也不例外,从小就让他学打猎。我现在举的这些例子,都不是野史上面的,都是正史上面的记载。当然这些正史记载有时候你也不能完全信,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档案也是由胜利者掌握的,这些人可能在书写历史和整理档案时会有一些主观的东西加进去,但是它基本上还是可信的,因为它基本上要根据事实来陈述。据记载,康熙带着胤打猎,那时候胤才五岁,五岁去木兰围场,那太远了可能去不了,那么在哪儿打呢?去南苑那个海子也觉得比较远,于是就在景山,紫禁城后面的景山。原来景山里头不像现在这样,它里面原来就是荒的地方比较多,所以也有一些放养的野生动物。据史书记载,太子跟他的皇父打猎,五岁,连发五箭,就射中了五个野兽,一个鹿、四个兔。下面有人在笑,说这可能吗?是不是打猎的时候底下有人把动物牵在他眼前,让他射。说老实话,一个五岁的孩子,你就是把动物牵到他眼前让他射,有的也未必能箭箭射中。但太子他就是五箭都没有虚发,就射中了一只鹿,四个兔。太子就这样在皇父的精心培养下,茁壮地成长。

太子胤在父皇康熙的精心培养下,长大成人,一个父慈子孝、乐享天伦的故事在红墙黄瓦的皇宫里演绎着,而太子最终继承父业、登基大宝,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康熙曾在亲自率军出征平叛的情况下,让太子在紫禁城代理政务,他曾这样夸赞太子,说太子“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然而,事情却远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父子开始出现了裂痕。那么,一个是慈爱无边、英武一世的父皇,一个是意气风发、文武全才的太子,两个人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呢?太子胤还能如愿以偿地继承皇位吗?这就是下面我要讲的。

开头谁也没有想到,康熙和太子之间,逐渐出现了皇权和皇储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很好解释,从人性角度就能解释。你想想,一个太子十二岁的时候,他觉得我今后当皇帝,他很高兴;二十二岁,他觉得我已经可以当皇帝了,但是我父亲还很健康,我得好好伺候,我等吧;我三十二岁了,我的父亲还很健康,我哪天当皇帝啊?是不是啊?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皇储就开始产生这种心理,于是就接连发生了很多事情。

一开头这种事情跟康熙本人无关,比如说皇太子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他的老师都是一些大儒,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年纪当然也很大——教他的时候,就已经是四五十岁了;他长大了,他们都七八十了,很高的年事——他经常辱骂他们,一生气,他就不管他们是多大岁数,不管那些人是多高的学问,就辱骂老师。当然不管怎么样,也有人汇报到康熙那儿去,康熙就觉得我这儿子怎么回事?辱骂老师,不应该啊。然后皇太子做下更过分的事,就是鞭笞权臣,地位很高的大臣,在朝廷里面都掌握很大的权柄,康熙都善待他们;康熙有时候发发火,批评一下,也很少说让人把他们的裤子脱了打屁股,当众羞辱或者是鞭笞这些大臣。康熙没做过的事,太子却做了,他一发落那些大臣,他就这么来,底下人当然是你怎么指挥怎么来,因为你就是今后的皇帝啊!还有什么好说的,对不对?你的命令就得听。康熙就开始不愉快,就觉得胤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但是康熙还是隐忍了,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儿子,是他立为太子的嫡子,而且太子今后确实也要当皇帝,当皇帝有点威风也可以理解。可是后来,逐渐地,他对太子的不满就不是出现在这些事情上面了。

有一次,康熙出征的时候不舒服了,身体有病了,当然不但是太子,其他的皇子——那时康熙的儿子已越来越多了,都要去问候。结果他就发现太子对他生病,不但没有一点很忧戚、很伤心、很着急的样子,反而面有高兴之色。从人性的角度你能明白吗?有人在点头,是不是?当然这个事情比较复杂,你要认真地来读清史会发现,这种记载有不真实的一面。因为大家知道,康熙后来的政权没有交给胤,这是很清楚的,后来的皇帝是雍正,是胤的一个弟弟,是四阿哥。四阿哥当权以后就会整理、修改各种档案。现在如果我们仔细来做历史研究,就会发现在朝鲜也有史官,也有历史记录,例如《李朝实录》。朝鲜很长时间都是李氏王朝,在《李朝实录》里面的记载不是这样的,但是也很可怕。《李朝实录》说那次太子去了,太子对康熙没有什么特别不好的表现,而是跟随太子的那些人,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他们心想,你看,老爷子快完了吧,咱们跟着的这个主儿马上就要升为万岁了呀,都额手相庆,是这些人,闹得很不堪,被汇报给康熙了。但是不管怎么样,康熙就开始警觉了。哦,闹半天,我培养了半天,最后成了我的一个威胁了,是不是?想抢班夺权哇?康熙就开始警惕,但是也忍下去了。因为培养这么多年了,三十多年的培养,不能付诸东流啊!而且确实太子的优点也是有的啊!所以康熙就还是采取了隐忍的态度。可是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就是我现在要讲的帐殿夜警事件的时候,康熙就忍无可忍了。

这事有好几个导火线,第一个导火线:当时康熙带着浩荡的队伍去木兰秋,途中就扎下营盘了;他带了很多皇子去,当时第十八个皇子——当时他的儿子已经很多了——十八阿哥已经七八岁了,他特别喜欢——康熙每个儿子都喜欢——这十八阿哥路上就得了腮腺炎。

这里我插一句,我在讲述里,有时把康熙的儿子说成王子,有的听众跟我提出来,皇帝的儿子是不是该说成皇子啊?这个意见很好,说成皇子更精确些。但有的人以为说王子,那就是王爷的儿子了,这是不对的。在清朝,王爷的儿子官方的称呼是世子,不是王子,王子这个词儿,是跟国王配套的。20世纪初以来,我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往往把相当于皇帝的人称为国王,把国王的儿子,称作王子,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了通俗些,就又译成《王子复仇记》。王子就是指国王的儿子,也就是皇帝的儿子,就是本来可以继承帝位的人。其实在清朝,康熙自己也好,朝野上下,一般情况下,都把康熙的儿子叫成阿哥,太子是二阿哥,后来接替康熙当了皇帝的雍正是四阿哥。那么,现在我们讲到了十八阿哥,在康熙四十七年,木兰秋的半路上,十八阿哥得病了。

十八阿哥发高烧,得的应该是腮腺炎,根据清朝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今天可以做出这个判断。当然当时没有腮腺炎这个词,但是咱们可以根据他的症状,从现在的临床医学做出判断,无非就是腮腺炎,并不是个了不得的病。但是在清朝,治这个病就没有什么好办法。这个十八阿哥高烧不退,康熙就很着急,康熙疼爱他,恨不得二十四小时把他搂在怀里头,太医看病的时候都是搂在怀里头这么看的。他特别爱十八阿哥,他让太子随后从北京城赶到营盘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据史书记载,确实是太子对十八阿哥,自己亲弟弟的病情,十分地冷淡,这个在《李朝实录》里面没有相反的记载,可能就是事实。说老实话,作为太子,他觉得每一个兄弟都是潜在的威胁,是不是啊?每一个兄弟都可能来夺我这个太子的位子,都想最后来继承皇权。一看父亲这么喜欢十八阿哥,他心里当然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对不对?你把我搂着还差不多,你搂着十八阿哥,这算怎么回事,你让他自己躺床上歇着不就得了吗?所以他看见就心里不舒服,表现在外面就是很冷淡。康熙看到他这样,痛心疾首,他当时没说什么,但是后来康熙就说了,说他对他的亲弟弟一点感情都没有。封建社会是最重所谓“孝悌”的,“孝”是指对待父母,“悌”就是指对待兄弟,当时的人认为这两个态度是做人的最根本的立足点,那么你毫无孝悌之心,你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继承皇业呢?但是康熙当时也忍了,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是随时会一触即发了,结果,紧跟着就发生了康熙万万不能再加容忍的事情,就是帐殿夜警。

可能是康熙自己先有一些感觉,觉得晚上有点不对头,然后康熙得到密报,说父王您知道晚上有这么个情况吗?有人从您的帐殿外面偷偷往里面偷看。这个偷看您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太子啊!这个时候,康熙就一下子,猛地感觉到他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顶点,这还得了?还用细琢磨吗?那不很简单吗?就是看我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嫌我活得太久了,看我什么时候死啊!于是大怒。这就是帐殿夜警事件。

然后,康熙就在有一天当众大怒,通知所有的人,集合在一起,首先就把太子捆起来,不是用绳子,用铁链,然后他一赌气,又把其他那些太子的兄弟,那些阿哥们全捆起来,当着朝臣——当时有一个情况,他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周到,现场还有传教士,他也没来得及让外国传教士回避,所以这个当时的场景即便清朝自己的史料记载不完整的话,还有几位传教士后来写回忆录给写上了——他当时大怒,当着朝臣,他就痛数太子的罪恶,说你太不像话了。他就很痛心,痛心到什么地步呢?“仆地”。已经五十多岁了,那时候五十多岁是一个年龄很大的人了,他痛苦地扑倒地上,场面很不堪。一个英武一世的帝王,平时是非常威严的一个人,突然失态。在他痛斥太子的话语里面就有这样一段话,这段话特别重要,他说,“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其中最关键的一句是什么呢?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伊”就是这个他,就是说的胤,皇太子。说有更奇怪的事情就是,他每天晚上“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

大家知道过去中国的文字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把一篇文章读通需要做什么事情呢?需要断句。您会断句吗?断句是个学问啊,您像这一句,“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有两种断句的方法:一种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就是太子走到康熙住的帐篷的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裂缝这个“裂”是动词,那就一定要拿出匕首,对不对啊?要不你怎么划一个缝啊?这很恐怖,他把这个帐篷划开,然后把它扒开往里面看,可能还一边想,老不死的,还不死,这多恐怖啊!这是一种断句方式。还有另外一种断句方式,就是“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这就柔和得多了。大家知道皇帝住的帐篷也是布做的,而且如果圆形的帐篷的话,是很多的布幅叠合在一起构成的,明白这意思吧?咱们拉窗帘,这两片窗帘之间最后它是互相被遮盖住的,对不对?那么这个另外一种断句叫“逼近布城裂缝”,这个布城本身就有裂缝,他就可以两个手把它扒开,这个“裂缝”是名词,明白了吧?他把这个扒开往里面看,心想,哦,还在那儿活动呢,我什么时候当皇帝啊?这就柔和一点,稍微柔和一点。现在就不知道康熙当时气成那个样子,他是怎么来断这个句的?估计是刚才我说的第一种。你想那还得了,是不是啊?所以他说他很担心,他说“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朕”就是皇帝的自称,“被鸩”就是“饮鸩止渴”的那个“鸩”,明白吗?就是说既然可以拿一个匕首把帐篷划开看我,那么也可能某一天给我敬一杯酒,给我冲一杯茶,让我喝,就可能里面下了毒药啊,对不对?这我还能睡塌实吗?不但我睡不能塌实了,我吃喝都不能塌实了,对不对啊?所以康熙气得要死,他就说,根本就不行,这样的人不能够把祖宗的家业传给他,于是就宣布把胤给废掉了。这就是有名的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太子就被废掉了。

太子被废掉了以后,又出现很多故事。我看下面有人在皱眉头,可能听还愿意听,可是为什么皱眉头?可能是说,哎,你不是在讲秦可卿吗?是不是啊?您这不是离题十万八千里了吗?你别着急,要把秦可卿的真实的生活原型搞清楚,您还就得听我一段一段往下说,就得有“几度柳暗”,“几度花明”,最后才能到达“又一村”,就是我所说的秦可卿原型的那个所在地,你别着急。而且我觉得你这么听听也应该挺高兴的,因为不光是要来探索秦可卿的原型,我们的目的还有就是要了解曹雪芹写这部书的整个背景,他家族的背景,他家族的荣辱兴衰,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风波有什么关系,这是咱们需要了解的。另外,我们也需要了解曹雪芹他写作《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环境,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所以我觉得,虽然我们现在的探究活动可能你觉得离开我们要达到的那个点比较远,可是我恳求你跟着我一路探究下去,我保证你听着还是很有意思。

刚才说到太子被废了,被废了不就完了,故事应该就结束了。没有结束。甭等更久,第二天,康熙就开始后悔。因为太子被废的时候,你想想太子已经多大岁数了,太子那时候已经三十四五岁了。他从一岁半培养他,你想想这容易吗?是不是?他就开始心神不宁,就宣布不到猎场去了,就回城,回到紫禁城来。回来路上他觉得有怪风在他的轿子面前,他轿子里面有椅子,他坐着那就是御座,他觉得有怪风在御座前盘旋。他觉得这是“天象示警”,就是老天爷在警告我,不可以这样做,他心里就不塌实。回到紫禁城以后,他晚上就做梦,梦见谁了呢?梦见两个女人,都是在他一生当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女人,两个他永远不能忘怀的女人,都是谁呢?一个是孝庄太皇太后,他的祖母,安排太子作为储君,是他的祖母给他决的策,他就梦见了他的祖母。他发现祖母离他远远地坐着,面露不悦之色,不高兴。祖母一向对他非常慈爱,一向是笑脸相迎,突然在梦里面不高兴。然后就梦见了他的皇后。康熙跟他的皇后赫舍里氏,就是胤的母亲,感情非常深厚,那绝不是假的,有很多的记载,我这儿就不列举了。而且皇后是生下胤以后,自己就死掉了。因为她第一个儿子生出来以后,养了没多大就夭折了,所以怀第二个的时候就很紧张。再加上那个时候清朝面临着三藩叛乱,就是清朝进关的时候有三个汉族的将领表示投降清朝、帮助清朝来占领没有占领的土地,最后都封了藩王,这三个藩王都不老实,后来就都开始叛乱。具体地说,在康熙十二年,即1673年,降清后被封为藩王的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人,因为不满康熙皇帝的撤藩决策,发动了联合叛乱,史称“三藩叛乱”。康熙采取巩固后方、政治分化等措施,历经八年时间,才最终平息了叛乱,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皇后赫舍里氏生胤,恰在这个关键时期,她在临产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任务非常重大。如果她生下的是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可以养大,就意味着清朝的政权可以更有力量地往下延续,因此她非常紧张。非常悲惨的是,她生了胤以后,孩子活了,她却死掉了,所以康熙悲痛得不得了,时常怀念她。结果没想到,这天晚上做梦,她出现了,出现了是什么表现呢?很不高兴,她当然更应该不高兴了,因为胤是她以全部生命为代价生下的一个儿子,是不是?所以康熙就觉得,这件事,我是不是一气之下,做得太鲁莽了呢?

正在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非常地富有戏剧性。就是又有阿哥来跟他说,说您知道为什么二阿哥好像疯了一样,辱骂老师,鞭挞大臣,而且经常疯疯癫癫的?他是被人魇了。魇了,都懂吧?记得《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吧,“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王熙凤和贾宝玉被谁魇了?被赵姨娘魇了,赵姨娘自己没有这个能力,通过马道婆去魇。过去魇人的办法就是用纸剪成一些人,或者用木头做成一些人,或者用布做成一些人,往其心窝、眼窝子,人的身体要害部分扎针,这叫做魇。这边你在代表这个人的纸人或者是木人、布人身上去做这个事,活的那个人就会形成反应,比如说就会疯狂,会不正常。康熙得到这个报告以后,忧喜参半。忧的是什么呢?闹半天,我立了一个老二做太子,居然就形成了这种局面,就有他的兄弟来魇他,这可真没想到啊!我儿子这么多,这还得了啊!喜在哪儿啊?可见我这个老二是被冤枉了,他被人魇了呀!当时这个胤被押回紫禁城以后,就没让他回到他住的那个毓庆宫去,就在上驷院,上驷院就是那个宫廷里面养马的地方,搭了帐篷,把他在那儿圈了起来。康熙就说,那我得找他谈谈,就把胤叫来谈话。忽然发现胤神志开始清醒,因为这个时候康熙已经派人去查魇胤的根源了,查到的根源是谁呢?在哪儿呢?就是老大,就是康熙的大儿子叫做胤。有人就问,说老大不是应该封为太子吗?为什么康熙不封他呢?就因为老大他不是嫡出,是庶出,懂这个意思了吗?老大不是皇后生的,老二胤是皇后生的,懂了吧?老大他不服气,他当然不服气了——我是老大啊?!所以后来康熙就查抄老大那个住宅,在花园里面挖出来了一些木偶,就是魇人的木偶,是蒙古喇嘛帮他弄来魇人的东西,这就证据确凿了。因此康熙就大怒,说闹半天是老大把老二给魇了,就立刻把老大给拘禁起来了。老大从此以后就一辈子被关起来,这个老大也很悲惨。老大这个镇魇老二的事被证实之后,康熙再找老二谈话,就觉得老二果然神志变得清明,就正常了,康熙说你看这不就证明他是被魇了吗?把魇物一去除,他不果然就好了吗?康熙就开始琢磨,恐怕这个老二就是冤枉的,好容易把他立为太子了,我不能够随便地把他废掉。后来康熙就在半年之后,第二年,康熙四十八年,宣布复立胤为太子。是不是很戏剧性啊?如果只是一废,这个故事也就不这么曲折了,人家还二立呢,第二次又立为太子,这个胤就又成了太子了。

宫廷里面的这样一些变故,这样一些情况,不仅是影响宫廷本身,影响到皇族本身,也影响到整个朝野,特别是会影响到官僚集团,影响到上上下下各级官员,也包括曹家。因此恳请你听我下一讲,我将给你讲到当时的统治集团的皇位之争,如何反映到了《红楼梦》的文字里面;而这对我们探究出秦可卿的真实的生活原型,就更为关键。

第八讲曹家浮沉之谜

上一讲,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的帐殿夜警事件,这个事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

宫廷里面的这样一些变故,这样一些情况,不仅是影响到宫廷本身,影响到皇族本身,也影响到整个朝野,特别是官僚集团,影响到上上下下各级官员,也包括曹家。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知道,曹家跟康熙、跟太子的关系太密切了,而且他们也无法把康熙和太子的关系择开。康熙在那么多年里面都这么信任太子,都培养他,大家已经习惯了;往往是康熙主持朝政的时候,太子就坐在他旁边,康熙问话,太子也问话,康熙发指示,太子表示同意,甚至还补充点什么;当然最后拍板的是康熙,但太子你能不尊重、不服从吗?如果康熙和太子没有在一起,那么往往是官员见了康熙以后,还要再去见太子,起码要去请安。当时所有官员都是这么想的:我要是对康熙好的话,对他效忠的话,我就得同时效忠太子,是不是啊?我效忠太子,也就意味着我效忠康熙,这俩人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必要两说的,我不能对他们采取两种态度。曹雪芹祖上,直到他父亲一辈,就是这么对待康熙和太子的。

康熙几次南巡,都带着太子一块儿到南方去。到了南京,到了江宁以后,不住在别的官员安排的行宫,就住在他的发小曹寅他们家。曹寅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是康熙的发小,发小是一句北京话,意思是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小伙伴、小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跟曹家的历史有关系了。

大家一定要记住,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母之一,而且是保母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个保母姓孙,孙氏。大家知道,康熙小的时候是没有母爱的。首先没有父爱,因为康熙生出来以后,他的父亲顺治皇帝根本就不在意他。顺治皇帝当时忙什么呢?忙着跟董鄂妃谈恋爱呢,是不是啊?他就盼着董鄂妃给他生儿子,董鄂妃后来真给他生了一个,他当时就当着群臣说,这个是我的第一个儿子。如果这个儿子一天天长大的话,这个皇位就传不到康熙那儿,明白了吧?就一定会传给这个儿子。可是后来这个儿子夭折了,没养大,即使这样,顺治在他得病、身体不行的时候,还曾经想把他的皇位传给他的一个兄弟,都没想传给康熙。这个时候,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起了重要作用,后来她经过一番斡旋,最终落实了由康熙来继承顺治的皇位。所以康熙从小没有父爱,而且,也没有母爱。

为什么没有母爱?这倒不是因为他母亲不爱他,而是因为在清朝立下一个规矩,就是皇后也好,其他的妃嫔也好,生了孩子以后,一律是把孩子搁在另外的地方,甚至是紫禁城以外去养;一年里面孩子跟母亲见面的机会也就是逢年过节或一些大典的时候,他们平常根本就不是在母亲跟前长大,是在保母跟前长大。孙氏就是康熙的保母。

当时又由于清朝有一种最可怕的流行病就是天花,也就是出痘,这是当时不可抗拒的一个病魔,一出现痘情,出现痘疹,就一大片许多人都得,然后死一大堆,特别是婴幼儿,死得特别多。皇宫也不例外,皇宫里面死去的那些皇子、公主,很多都是得天花死的,就是顺治皇帝本身以及后来的同治皇帝,据说也都是得天花死的。所以天花病在当时是非常不得了的,让人一听就害怕。《红楼梦》里面对这个情况也有反映,记不记得啊?谁出痘了?正面描写?巧姐。巧姐出痘,你看王熙凤跟贾琏多着急啊!当然贾琏是假着急,后来他利用那个机会干别的去了,咱们不多说了,凤姐是真着急。康熙他在身体方面有一个优势,就是他很早就得了痘疹,得了痘疹他没死。天花这种病属于什么病呢?属于你得了没死,你就一辈子不会再得了的那种,就是你获得了终身免疫力了。所以康熙就成为顺治所有的儿子里面,一个生命最有保障的人。这也是后来孝庄太皇太后做主,让康熙能成为皇帝的一张王牌,就是他出过痘了。因此现在你看康熙的画像,你得看仔细,看仔细据说也没用,你拿放大镜看脸也没用,因为不敢画。据说康熙脸上是有麻坑的,因为痘退了以后留下疤痕,不是很多,浅麻子,康熙整个的形象还是英俊的,有点浅麻子,可能就更是像水中浮萍一样,不但无损他的英武,还使他的相貌更有特点。康熙是这么一个人,因为他得过了这个天花,而且好了,所以后来就不让他在宫里住,就把他安排在紫禁城外,就是现在的东华门外北长街,现在那个地方叫福佑寺,他就是在那个福佑寺里面长大的。他整天眼前所见到的是他的保母,有人说那就是喂奶的奶妈子是吧?不是。奶妈是喂奶的时候才来,这个保母的“母”没有“女”字边,不是现在的劳务公司、家政服务公司介绍的那个保姆,不是那个字,是“母亲”的“母”,意思就是替代母亲的一种女性。负责什么呢?负责全面培养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进行素质教育,从小教你你要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你见人应该怎么样地行礼、请安,你社交活动当中要怎么样地坐有坐像、站有站像,你怎么和人对话的时候和蔼可亲、言辞得当,怎么懂得善良,懂得爱惜东西……是负责全面培养他这个人的。所以这个康熙打小就跟孙氏关系非常好——懂得他们这个关系了吧?我讲半天康熙,讲半天太子,都是和曹雪芹他自己的家族有关系的。

康熙和曹寅的关系,和曹雪芹他爷爷的关系,太不平常了,为什么说他们是发小呢?大家知道读书经常要有读伴,没有读伴的话,一个人太寂寞了,所以就有所谓“陪太子读书”的话;康熙那个时候当然没有被立为太子,那就是陪皇子读书,谁来陪呢?往往就从保母的儿子里面来选合适的少年。当时曹寅就被选来陪着康熙一块儿读书,是一个陪读。康熙当了皇帝以后,曹寅就成为他近身的侍卫,禁卫军当中的小头目。那当然太可靠了,是不是啊?一块儿玩儿大的,这个人来保卫他多合适啊!而且后来康熙除掉鳌拜,这些近身的侍卫也起了很大作用。鳌拜是一个擅权的权臣,康熙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法除掉他。你通过正式的手续逮捕他的话吧,早有人通风报信了,而且他还可能反抗,可能干脆举兵造反呢。最后康熙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侍卫包括曹寅都会摔跤,鳌拜进来见皇帝的时候,康熙是少年天子,就好像闹着玩儿似的,“把他给抓起来”。鳌拜就没怎么太反抗,因为抓他的都是些小孩儿,禁卫兵、侍卫、少年人、摔跤的,他觉得拉拉扯扯,好玩,没想到真给抓起来了。鳌拜身边也没有别的人,让谁来救他?没治了,就这么把鳌拜给除掉了。所以你想,曹寅的作用大不大啊?他们关系好不好啊?关系非常铁。

因此,康熙皇帝后来带着太子到南方去南巡的时候,几次就都住在曹寅家,住在江宁织造家。说实在话,这有点荒唐,因为江宁那边很多大官按官阶、按地位都比曹寅重要,更何况皇帝住的地方应该不是任何官员的官邸,应该是一个单独的行宫。但康熙他就都没兴趣,你哪儿都别跟我说,我就只奔哪儿?我就奔曹寅家,就奔江宁织造那儿,我就住那儿。你看他们关系怎么样啊?住那儿以后,这是据正式的史料记载,孙氏当时还活着,曹寅的母亲还活着,康熙的保母孙氏还活着,当然,皇帝来了,孙氏就要过去谒见;见了皇帝,就要跪下了,因为那是皇帝嘛。康熙立刻把她搀起来,不让她跪,而且满脸喜色,叫做“见之色喜”,满脸高兴,还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他跟周围大臣说,“此吾家老人也”。厉害不厉害?情不自禁,按说不应该这么说,你再喜欢她,她只是一个保母而已,她是一个高级奴才罢了,但是他感情太深了,他说这是我们家的老人啊!这可是我们家的老辈子啊,他这么跟周围人说,所以被记录下来了。而且他当时兴致非常高,正好萱草开花——萱花,萱草那个花在中国是象征孝顺母亲的,所以他就写了一个大匾,叫“萱瑞堂”。萱草正在开花,非常美丽;“萱瑞堂”,这里面凝结着曹家和康熙关系里最甜蜜的东西。

那么曹家和太子的关系怎么样呢?也非常好。不过太子跟曹家的关系,说起来就没有这么多温馨的色彩了,就比较粗鄙。太子后来是一个很不像样子的人,到处掠取财物,多少钱他也不够用,多少银子在他手里也像流水一样花掉,太子是这么个人。他经常找曹家干什么啊?让他的奶公到曹家去取银子,取多少?摇摇摆摆一去,两万,开口就是两万啊,曹家就立刻想办法给他两万,给两万不就完了吗?过几天又来了,又要两万。就在太子被废之前的短短几年里面,太子的奶公凌普,光是这一个人,就从曹家和李家——李家大家知道吧?就是曹寅的妻子的娘家,她娘家哥哥叫李煦,当时一直当着苏州织造,是康熙的另外一个宠信的人;凌普就到这两家,张口要银子——短短的几年之间,总共就取了八万五六千两银子。八万五六千两啊,你想想多大一个数目,所以他们的经济关系背后,也就反映出来他们的权力关系。当然曹家希望胤,希望皇太子能够顺利接班,对不对啊?甭说别的,你要不接班的话,这银子不就白填了吗?他们是这么一种关系。

有人就说了,你说了半天这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清史了吗?你这是痛说清史啊!咱们不是《红楼梦》讲座吗?那么好,我就告诉你,曹家和康熙、和太子胤的这种亲密关系,被写进了《红楼梦》。写到哪儿了?不止一处,现在我仅举一处,就是第三回。第三回你读得细不细啊?第三回写林黛玉进府,你可能说,啊,林黛玉进府,我读得很细啊,说王熙凤怎么人没到声音先到,贾宝玉怎么一看林黛玉没有玉,一听这个话,就生气了,就把自己的玉取下来摔掉了,那不是很热闹吗?我都记得啊!可是你记不记得,林黛玉到了荣国府中轴线的那个大宅院的正堂,看见的匾和对联呢?那是很重要的一笔哟,你不能够错过。我们一起回忆,想起来了吧,你应该就在《红楼梦》第三回里面,看到了一个金匾、一副银联,请注意了,一个是金的,一个比它低一等,但是也不是很低,是银的。

金匾上面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皇帝的御笔,三个大字,叫做是“荣禧堂”。刚才我讲过什么啊?康熙皇帝在曹寅的家里面写过一个什么匾呢?写过一个“萱瑞堂”,“荣禧堂”的物件原型就是后来一直挂在江宁织造府的“萱瑞堂”。你从这个字的含义上都可以看出它们互相的联系,“萱瑞”跟“荣禧”都有一种吉祥的,预示着这个家族会越来越繁荣的含义在里面。所以,曹雪芹实际上是把他祖父家里面的金匾通过艺术升华,变化为了林黛玉到荣国府所看见的这个金匾了。这倒还罢了,这个金匾是赤金九龙青地大匾,盖着皇帝的戳子。

写完金匾,曹雪芹又写林黛玉看见一副银联,而且曹雪芹用笔非常仔细,他不是马上接着写银联,他还隔了一些文字,再接着写银联。这个银联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就是把乌木上抠一些槽,然后把银子压进去。这个对联我们都记得,因为在《红楼梦》上写得清清楚楚,写的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样一副对联,有印象吧?现在我告诉你,这个胤,做太子的时候,他有一副对联是备受他的皇父康熙表扬,而且他到处把它写出来送人。史书上只是没有具体记载,他也写了送给了曹寅而已;他在江宁南巡的时候把它送给别的官员,都被记载在案。他没事就写自己这个名对,这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对出的一个好对子,这个对子是什么呢?叫做“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你把这两副对子对比一下,结构相同:“座上”与“楼中”,“堂前”和“江上”都是呼应的;对联最后一个字呢,干脆就一样,上联都是“月”,下联都是“霞”。我现在让你把林黛玉在荣国府所看到的那副银联,和真实生活当中胤在做太子的时候写的对联加以对比,你就会发现这两副对联是有血缘关系的,它们之间是有一个从生活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是从一个生活中的原型物件,演化为一个作品里,一个故事里面的物件,它们之间有这个关系。

胤这副对联的事儿,最早记载在康熙朝一个大官王士祯所写的一本书《居易录》里面,我看到起码有两本清史专家的著作里,都引用了王士祯《居易录》里的记载,说明这记载是可信的。但是最近有热心的红迷朋友告诉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是两句唐诗,是唐朝刘禹锡的一首题为《送蕲州李郎中赴任》的诗里的,经查,这确实是刘禹锡老早写下的诗句,那么,王士祯的所谓“太子名对”的记载,该怎么看待呢?王士祯行文比较简约,我想,他所说的情况,可能是当年太子还小,他的老师说了刘禹锡诗里的前半句,作为上联,让他对个下联,他当时并没有读过刘禹锡的这首诗,却敏捷地对出了下联,与刘禹锡的诗句不谋而合。这当然也就足以受到老师夸奖,康熙知道后当然也就非常高兴,一时传为了美谈。当时太子不但学对对子,也学书法,他一再地写这两句,因为书法好,经常写出来赏赐臣属,说这两句是他的“名对”,也就不难理解了。没想到,这“太子名对”,后来又演化为《红楼梦》贾府里,与皇帝御笔金匾额相对应的一副银的对联。

书上写这副银对联,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手拜”,这些字眼里,其实也都埋伏着意思,都是在暗示太子。真实生活里,曹寅跟康熙是一辈的,他转化到小说里,就是贾代善;而曹和曹跟太子是一辈的,他们转化到小说里,就是贾政这一辈。因此,写对联的人就称自己跟贾政是同辈的,他们祖上虽然是主奴关系,但是起初都在关外生活,又一起打进关内,因此谦称是“同乡世教弟”。这位“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是谁?我们都还记得,《红楼梦》里后来写贾府为秦可卿大办丧事,来了四家王爷参与祭奠,他们是东平郡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和北静郡王,并没有东安郡王,可见曹雪芹在对联落款上写出“东安郡王”,是别有用意,是在影射“东宫”,写对联的时候还安好,但是到后来,可能就坏了事,就消失了;曹雪芹给这个东安郡王取的名字也挺古怪的,叫穆莳,其实他也是有用意的,穆,古汉语里通“密”,胤死了以后,谥号就是密,莳,是将植物移栽的意思,胤一生两立两废,两次从当太子的毓庆宫移往咸安宫被圈禁起来,这么一想,曹雪芹用这些字眼来写,确实都是在影射废太子胤,否则,哪有这么多的巧合?

我们从帐殿夜警往下捋,果然就发现清朝的康熙朝的皇帝和太子,和曹雪芹他自己家族的祖父一辈、父亲一辈,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到他写《红楼梦》的时候,他就把他从他的祖辈、父辈那儿所得到的一些信息,很巧妙地写进了他自己的书稿里面。我想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有人可能要问了,说你说这些倒也还可以接受,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后来康熙不就死了吗?结果太子不是也没有能够接班吗?下面我还会讲到,太子后来第二次又被废了。太子第一次被废掉过了半年,不是又复位了吗?但是三年以后,他又被废掉了,再次被废掉了,你想这是多大的波折啊!康熙他把太子第二次废掉之后,就发誓不再公开地来立太子,也就是说不再公开地建储,他很显然是采取了一个秘密建储的计划。也就是说他从公开地指定太子建立皇权的储位,改变为了用秘密建储的方式来完成权力过渡,就是我看重了某一个阿哥,我重点培养他,但是我不露声色,我不马上告诉他,你就是太子了,因为这样他就容易骄横,容易产生其他的不好的心思。我信任他,但是我又控制他。后来,多数人都认为他所看好的是十四阿哥,就是他的第十四个儿子。这第十四个儿子很有趣,他和四阿哥,就是后来成为雍正皇帝的那个哥哥是同母所生,他们两个是亲兄弟,就是他们既同父,又同母,是这样的亲兄弟。康熙信任十四阿哥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让十四阿哥当抚远大将军,去西征,给他以重兵,由他指挥。这个十四阿哥也很争气,在任抚远大将军过程当中收复了西藏,消灭了很多叛变的部族,使得清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康熙晚年非常喜欢十四阿哥,看起来他也确实想把他的皇位移交给这个儿子。可是他又病了,他没觉得自己这次可能到了生命的终点了,他觉得自己可能还能好,所以他就没有及时地把他所看重的十四阿哥从西北调回北京。当然如果真是下令调回的话,那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家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哪有现在这么发达啊?当时就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拿着马鞭,不断换马,一站站抽着马跑,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京城。他没来得及把他心爱的十四阿哥叫回来,他就忽然不行了,这次就病大发了,就弥留了,生命垂危了。在这个状况下,其他的阿哥也都不知道确切消息,就知道父王病了,究竟病得怎么样,是不是很重,不清楚,但是有一个阿哥知晓康熙的病情,这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也就是十四阿哥的同父同母的哥哥。

他为什么能知道呢?平时这个四阿哥一副谦和的样子。在太子二废之后,好几个阿哥都想谋求自己被立为太子,比如说八阿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叫胤。胤就曾经起过坏心,想谋求太子的地位,康熙是提高警惕的,康熙曾经痛斥过八阿哥,没让他得逞。但有的阿哥还是蠢蠢欲动,或者联合起来,或者共同拥戴一个,都希望通过皇权继承谋取好处。四阿哥平常显得很谦和,给人造成错觉,仿佛他从来不管这些事,再说他年纪也大了,他是老四,康熙晚年,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很早就在他的王府里面养喇嘛,现在北京有一处极有名的名胜,叫什么?叫雍和宫,就是由他的王府改造而成的,为什么改造成为一个喇嘛庙呢?就是因为他信奉喇嘛教,他在他的王府里面养喇嘛,搞佛堂,这样就使大家觉得他是一个不必跟他去计较的人,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万没想到,在康熙弥留的时候,掌握康熙病情真相的惟一的一个皇子,就是这个四阿哥。他何以能够掌握康熙的情况呢?他把当时的步兵统领叫隆科多的给笼络住了,这个人很重要,这个人就等于是禁卫军的头目,懂了吗?皇帝得需要有人保卫啊,保卫皇帝的人得是一些军事人员,军事人员得有他们的首领,这个首领就是隆科多,因此隆科多就掌握了整个康熙帝的情况。当时康熙病得不行的时候不是在紫禁城里面,而是在西郊的圆明园。隆科多就等于把康熙控制了起来,据说隆科多当时也有所考虑,在这个情况下,我应该投靠哪一个阿哥呢?投靠了哪一个对我最有利呢?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远在西北,再说隆科多原来跟他的关系也不好,其他的阿哥里,他想来想去,跟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四阿哥,所以他就单独把康熙病得不行了,要死了的消息告诉了四阿哥。因此据史书记载,虽然这个历史记载后来雍正继位之后他是进行过一番修理的,即便这样也仍然留下了痕迹,就记载下了四阿哥他一天之内好几次进入圆明园,而且能够直接逼近到皇父的病榻前,所谓探视皇父,这比那个帐殿夜警,从帐篷裂缝向内里窥视,不是更可怕吗?康熙那么弥留的时候,一睁眼,一张大脸就在眼前晃,还不是说挺老远,在帐篷裂缝外头,窗户外头,这真是挺恐怖的。最后康熙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有两个权臣:一个是隆科多,还有一个是年羹尧,他们两个做主,宣布说康熙帝临死的时候留下的遗嘱就是四阿哥特别好,四阿哥特别像我本人,应该把皇位传给他,这样雍正就登上宝座了。

据说雍正登基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非常不情愿的样子,好像还苦苦哀求,说别让我当了,似乎他确实没有权力欲望。但是一旦坐定了宝座,龙袍一旦穿到了身上,脸就往下一垮,那就不客气了,我就是皇帝。他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封官爵,大封爵位,把兄弟们,把一些功臣全都予以加封,他没有贬任何一个人。当然他同时就通知他的弟弟十四阿哥,让他火速赶回北京,因为父王去世了,我继位了,你要赶快回京城。当时出现这样一个事态,这个事态对曹家打击是非常之大的。因为在当时,在所交往的这些康熙的儿子当中,曹家和许多的阿哥关系都比较密切;当然和太子那一支是最密切的,和其他的有的也很密切,比如像与八阿哥、九阿哥都很密切,和十四阿哥也非常要好,但是偏偏和四阿哥关系比较疏远,没什么大关系。因此在康熙死了之后,曹家就面临一个灭顶之灾。

当然,当时曹家无非是一个江宁织造,在雍正眼里面小菜一碟,因为他要对付的政敌太多了,是吧?他要对付哪些人呢?一个就是对付不服气的兄弟们,首先不服气的就是跟他同母的那个十四阿哥。据说十四阿哥回到京城以后,根本不给他下跪,心说,怎么回事啊?我这好好地回来,你就当了皇帝了,要我给你行君臣之礼,天下哪有这等事,就很桀骜不驯。十四阿哥不服,他的母亲,他们两个的母亲,也喜欢那个小儿子,并不喜欢雍正,所以雍正当了皇帝以后,马上就要给他的母亲移宫,因为她原来无非是康熙的一个侧室,现在就要把她尊为皇太后,就要移到皇太后住的专门的宫殿里面去,他的母亲是坚决不移,等于也是对雍正不满意,向着这个弟弟。所以当时虽然雍正登上了宝座,情况依然很复杂,再加上八阿哥、九阿哥结成联盟,共同对付他,这两个人也是使尽了招数,要颠覆他的皇位。大家知道,后来雍正就把这个八阿哥、九阿哥往死了治,把他们圈禁起来治罪,革掉他们的爵位,甚至把他们革出了皇族,就是从宗族里面予以驱逐,再后来简直就宣布他们不是人了,给他们两个各取了一个怪名字,一个叫阿其那,一个叫塞思黑。民间很多传说,说八阿哥被叫做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九阿哥被叫做塞思黑,就是猪的意思。其实根据清史专家的研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满文里面,“阿其那”的音并不意味着是狗,“塞思黑”这个音也不意味着是猪。经过一些专家的严密考证,认为阿其那其实是八阿哥失败以后,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名字,意思是“俎上冻鱼”,俎就是案板,案板上面已经冻坏的鱼,是任人宰割的意思,是一个失败者给自己取的很无可奈何的名字。而塞思黑呢?据专家考证,是“讨厌”的意思,在满语里面是讨人厌的意思。不管是什么意思,当时雍正所要面对的是很多的政敌,像他的八弟、九弟就是他首先要对付的政敌,这两个人都被治得非常惨,后来这两个人相继地吃了东西以后立刻呕吐,很快就死掉了,据说是被他毒死的。这个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否则怎么会两个人都死得那么巧,而且死法是一样的。此外,雍正要对付的还有另外几个兄弟,就不细说了。

同时他还要对付谁呢?他要对付隆科多和年羹尧。有人说,是不是说差了?不是这两个人帮他登上皇位的吗?是的,这两个人的问题就在这里,他们知道得太多了。有时候在皇帝面前,你什么都不知道你是死罪;有时候,你知道太多你也是死罪。这两个人就是知道得太多了,大家懂我的话吧?所以他必须把这两个人治掉,封掉这两个人的嘴,后来这两个人果然都被治了罪。雍正上任以后很忙活,顾不到那些更小的官员,但是他还是及时把李煦给惩处了,在雍正眼里,李煦特别讨厌,就马上给收拾了——前面讲到过,李煦就是曹寅的姻亲,就是他妻子的哥哥,他的大舅子,就被整治了。当然那个时候曹寅已经去世了,曹家是曹在担任江宁织造。李煦被治了以后,在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就把曹交给了怡亲王看管。怡亲王是谁呢?很有意思,这个怡亲王就是十三阿哥胤祥。雍正当皇帝以后,他只保留自己名字里的胤字,别的兄弟名字里的胤字一律改成允字,所以下面我说十三阿哥的时候,就叫他允祥。允祥是原来在康熙的所有阿哥当中最不得志的一个,怎么不得志呢?大家知道,康熙等儿子们长大了,就纷纷给他们封爵,这很正常吧?不能只是说老二是个太子,其他的怎么算呢?就分别把他们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很奇怪的是,他两次封爵,第一次允祥年纪还小,没封上,倒还好解释;第二次允祥下面那个弟弟都封上了,允祥就愣没封,在康熙死以前,惟一没有被封爵位的成年的儿子就是允祥一个。这允祥就愣没封他,为什么没封他?经过后来一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猜测:上一讲我讲到的帐殿夜警大家还记得吧?帐殿夜警,康熙皇帝觉得有人从他的营帐外面裂缝向内窥视,这是有人告密的,谁告的密呢?实际上是两个人:一个是大阿哥,但是大阿哥后来败露了,上一讲我说到了,大阿哥他用镇物来魇太子,这个事被查出来,大阿哥就被圈禁了;还有一个告密者,很可能就是这个允祥,就是他。但是这个事康熙后来不好对别人说,当然康熙也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情报,不能说他做错了什么,但是,告密兄长这种行为,又让康熙觉得并不值得褒奖;况且后来一度康熙又发现太子是被魇了,是冤枉的,所以康熙心里就不喜欢十三阿哥了。康熙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始终不封他爵位,他就成了一个很尴尬的人物,他跟其他那些兄弟一样,都是皇帝的亲儿子,但是别人都封了这样、那样的爵位,只有他,始终就是一个阿哥的身份,没有任何爵位。可是,雍正一当权,立即封允祥为亲王,最高的爵位,怡亲王,而且对他非常地信任。所以在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他腾出手来惩罚曹家,惩罚曹,就先把他交给怡亲王去。他跟曹说,你别乱找门路了,你有什么事,你就跟一个人说,你就跟怡亲王说,怡亲王他疼爱你,所有事他能帮你解决。雍正当然不是当面说,而是在曹的奏折上加的一些批语,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就对曹家很不利了,是不是?因为在康熙朝一个最不受宠的阿哥现在成了亲王,曹家的命运掌握在他手里面,这不是什么好事。据说,怡亲王这个人确实还不是特别凶恶,所以对曹家,他也没有添油加醋地帮着雍正立即加以毁灭性打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