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前往博州
刚从李佑这里得到应允,沧阳便一连抛出大串问题。看得出来,这几日她心里已就这事儿思虑良多,早急不可耐了。
李佑笑着摇头:“我们不去清平县……”
他又指了指正埋头捉刀的二娘:“咱们得先去博州州城,去州衙里查看那灭门案牍。”
“州衙?”沧阳不高兴了,“那案牍有甚好看的?倒不如直接去清平县实地问案……”
李佑笑道:“即便要去清平县,那州城也是必经之地。咱们索性在州城里停留几日,好将那案牍调来查一查。顺道,我也想问一问当年办案的州官,或许能有收获。”
清平县地处博州北面,与贝州接壤,而那博州州城位于南侧,距离齐州不远。
李佑一路朝西北方向而去,先到博州州城,再往北便可直抵清平县。
沧阳对李佑的安排,显然是不满意的。
但她嘟囔了两句,便也没再纠结,只催促着:“那你得快些准备,咱们尽早出发。”
……
二娘很快写好公文,内容是知会博州州衙备好案牍,等候李佑前往调阅。
将这公文发往博州后,李佑便开始准备行程。
此行领了朝廷委派,李佑大可以光明正大摆了仪驾前去,又考虑到中途可能遇见危险,他带足了侍卫,甚至连火药都备了一些。
除了亲兵侍从外,李佑又将秦理和沧阳带在了身边。
另外,那张大胡子送来的两名临清帮余孽也被一并带上。
备足了一切,李佑不再耽搁,登了官船便直朝博州而去。
这一次公开出行,一路上倒还热闹,沿途都有官员接待慰问。
此行走得十分之慢,不过百来里路,竟走了整整两天。
两日之后的正午时分,官船才慢悠悠到了博州码头。
那码头上早已守了一大帮子当地官员,看来是来接驾的。
李佑一个都不认识,但从官员站位和官服来分辨,总算是找到了领头之人。
那站在最前头的,身着绯色圆领官袍的,定然是博州刺史了。
这刺史生得矮胖,肤色蜡黄,远看过去活像个熟透了的南瓜。
李佑对博州官场一无所知,自然也不知道那刺史姓甚名谁。
好在对方倒还知趣,刚一见李佑便已拱手自报家门。
那南瓜刺史当先拱手,扯着嗓门儿叫了起来:
“下官博州刺史田文远,携州衙僚属,恭迎齐王殿下驾临博州!”
他身后那群官吏立马跟着喊了起来:“恭迎齐王殿下……”
李佑这时刚刚站到船头,正吩咐沧阳不要冒头,免得叫此地崔氏族人见着了。
可他一听那刺史的唱词,心下便是一顿。
“田文远?”
李佑记得,在那刑部送来的案牍里,田文远还是博州司马。
没想到他已升了刺史了。
不过细想倒也合理,五年前这田文远就已是博州二把手了,这么些年他也该升任刺史了。
李佑也朝下方拱手还礼,随即便下船与那刺史叙话。
这田刺史极是热情,一上来便直呼“殿下辛苦”,又说他已备下筵席和行馆,要盛情招待。
李佑自是摆手拒绝:“此番前来,是有要案要查,吃席就免了吧!至于住处……本王住在驿馆便是,就不劳烦田刺史了。”
说着,他又看了看四周:“今日诸位大人前来接迎,恕本王见识不周,无法辨识诸位身份。还望田刺史替本王引荐。”
他对这博州官僚,其实没什么兴趣。不过来了这么多人,照说那崔浩也该在其中才对。
李佑不过是想见一见那位崔县令。
只可惜,李佑的愿望未能实现。
田文远将他身后诸位官僚一一介绍,这其中多半是州衙属官,也有近邻州城几个县的县令。
却是没有那清平县令崔浩。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那刺史田文远显然是知晓李佑来意的,介绍了一圈后,还特意凑到李佑身边,低声交代了一句:“那清平县距离州城较远,县中官员忙于政务,无暇来迎候殿下。”
李佑忙笑着摆手:“罢了罢了,本王既是来查那案子,总归要去清平县的。待过几日去了县里,再去见那县官吧!”
他旋即又朝周边众官拱手致歉:“本王远道而来,舟车劳顿,便不与诸位多叙,这便先去驿站休整了!”
官员们自不敢阻拦,纷纷拱手作别:“下官恭送殿下!”
李佑又拉着那田文远:“刺史大人,还需劳驾你引路。”
田文远拱手:“下官荣幸之至,殿下这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