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女孩不可太精明,“弱”女子更得人心
第31章女孩不可太精明,“弱”女子更得人心(3)
适当地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适当地贬低自己,也就相对地捧高了对方,这会让人心生愉快。例如,当你听到对方说“我前天做了一件丢脸的事情”时,想必你会浮现出微笑,并心情轻松地听他继续说下去。因为炫耀自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谈及自己的失败经验,不但会增强对方的自尊心,更能因此打开对方的心扉,让他坦然地接受你。
在某些时间、场所,我们不便坦然对他人说出礼貌性的赞美。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换种方式来表达,效果是同等的,甚至会超过所期望的效果。这个诀窍就是适当地贬低自己。
比如说,当我们参加某店铺开张的庆祝会时,即使那是一家不怎么样的店铺,我们也要依场合不同来为庆祝增添一些喜气。我们可以贬低自己,捧高对方,说:“这店铺看起来真不错,室内的装潢也很考究。不像我经营的那家店,门没做好,窗户也是一大一小的。”这样将对方和自己做具体的比较,并有技巧地批评自己略逊一筹,对方将因被人高抬而唤起优越感,心中的舒坦自是不言而喻。相反的,如果以轻视的口吻对主人说:“店铺的柜台再宽一点会比较好,你们下次再整修时,可要记住啊!”对方在庆祝会上听到这样毫不客气的批评,一定会大感不快,从此对你产生敌意,这就是不谙人情世故所要承受的恶果。
日本有位国会议员,常对别人说:“我仅有小学毕业的学历。”但是,他实际上却拥有高学历,他之所以贬低自己,无非是要给予别人心理上的平衡感。须知谦虚会让别人觉得轻松。
知道了这一点,女孩们在平常的交往中,不妨适当地运用一下贬低自己的诀窍,来捧高对方的地位,达到感情投资的目标。如此,成功便离你不远了。
适当地运用这种方法,贬低自己,可以避免在一些场合下过分崭露锋芒,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十几岁的女孩要成事就必须深知此道。
走弯路有时是一种必需
急于求成是许多年轻女孩身上常见的毛病,它的本质就是造成人们做事目的与结果不一致。《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的成语:“欲速则不达。”意思是说一味主观地求急图快,违背了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一个人只有摆脱了速成心理,一步步地积极努力,步步为营,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样,作为一个公司,要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必定要先经过周密的准备布置,然后按照市场规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奋斗,甚至要走一些弯路,最终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急于求成是永远不会获得想要的结果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想学剑法,于是,他就找到一位当时武术界最有名气的老者拜师学艺。老者把一套剑法传授给他,并叮嘱他要刻苦练习。一天,年轻人问老者:“我照这样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呢?”老者答:“三个月。”年轻人又问:“我晚上不睡觉来练习,需要多久才能够成功?”老者答:“三年。”年轻人吃了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来练剑,吃饭走路也想着练剑,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老者微微笑道:“三十年。”
年轻人不禁愕然……
年轻人练剑的故事告诉了所有女孩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遇事除了要用心用力去做,还应顺其自然,才能够成功。
如果你被上司指派担任一个职务,那么你必须经过这么几个阶段:前期的调查,详细考察当前的部门情况,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作为自己下一步开发项目的基础;拿出完善的方案,在部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完善的方案;周密的准备工作,有了方案,就得按照方案,进行事前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比如材料、设备、人;最后才是认认真真地实施的阶段。
只有每一步都做得充分到位,你所要上马的项目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项目,才能创造效益。要是你有了一个想法,不就假思索、迫不及待地去进行,那么,且不要说创造效益,你的本钱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事实上,很多历史上的名人也用过速成的方法,但在追求过程中,又转向了下苦功。例如,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他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于是,他坚信“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之后下苦功,方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16字真言:“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为什么当今的许多人无法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当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随主流而不求本质。”在追求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人生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话中所说的,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无非只是皮毛之举。
所以,女孩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现在开始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看清人生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得理时也要让人三分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会割伤使用它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具有它的两面性。这就告诫女孩们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要给自己和他人留有余地。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房太太发现有三个人在后院里东张西望,她便毫不犹豫地拨通了报警电话,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车的一瞬间,房太太发现他们都还是孩子,最小的仅有14岁!他们本应该被判半年监禁,房太太认为不该将他们关进监狱,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请求您,让他们为我做半年的劳动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吧。”
经过房太太的再三请求,法官最后终于答应了她。房太太把他们领到了自己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热情地对待他们,和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还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半年后,三个孩子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而且个个身强体壮,他们已不愿离开房太太了。房太太说:“你们应该有更大的作为,而不是待在这儿,记住,孩子们,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吃饭。”
许多年后,三个孩子中一个成了一家工厂的主人,一个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个则成了大学教授。每年的春天,他们都会从不同的地方赶来,与房太太相聚在一起。
房太太就是“得理让三分”的典范。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
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