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25章
苏清清刚踏上上海的那一刻,就像刘姥姥误入了大观园——眼前一切陌生、繁华,甚至华丽得近乎不真实,令人目眩神迷。
她来不及对那些气势恢宏的建筑、如梦似幻的街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发出赞叹,一颗心早已被现实压得紧紧的。没时间浪漫,没余裕徘徊。
她拖著行李下车,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拍照留念,而是四处张望,寻找一份报纸。她急著找一份不需要经验、不问学历、无门槛的工作,先稳稳地落地生根。哪怕只是临时的,也总比漂著安心。
谢天谢地,阿娘愿意让她和小宝借住一间房,也愿意在她无法兼顾的时候帮忙照料孩子。
她的愿望其实不大,真的不大——
不是什么远大的志向,不是豪宅名车,也不是飞黄腾达的未来。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养活自己,也养活小宝;更想有一天,有能力回报阿娘和沈嘉伟一家这份无条件的温情与恩情。
那天,她搭上公车,从虹桥一路往市区方向开。车窗外的景色像胶片画面一样,一格格展开。她的眼神像镜头,紧随每一帧风景,心也随著颠簸起起伏伏。
她经过延安路、南京西路,转乘电缆公车,又穿行过华山路、复兴中路、衡山路……直到宛平南路。
笔直的街道,浓密的林荫,一栋栋老洋房半掩在树影之后,斑驳的砖墙,墙角攀著爬藤与岁月的痕迹,花开得张扬,又含蓄。
那是一种她从未体验过的城市气息——古典、宁静,又藏著惊喜与故事。
她忽然想到张爱玲书中写过的那句话:「马路两边的法式梧桐树,在昏黄灯光里浮动著温柔的光影。」
这一刻,她动了真心。
她不再只是想「住一阵子」而已。
她想留下来。
不是短暂歇脚,不是借住一程,而是真真正正地——留下来。
在这座城市里站稳脚步,为自己和小宝,找到一种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哪怕辛苦,也要努力活出母子的尊严与未来。
那天清晨,沈嘉民递给她一张简单的地图。她提前三小时出门,却提早了一个多小时抵达宛平南路的那家新开川菜馆。
川菜馆刚挂上招牌,外场还在擦拭玻璃、摆放迎宾立架。
她推开玻璃门,看见了一位眉眼柔婉,身形高挑,笑起来如水波轻漾。说话时声音轻轻的江南美女。
那是她对李珍珍的第一印象
她神情泰然:“妳是来面试?”
她点点头,手心都是汗。她拍拍她的肩“别紧张,我们两都会被录用······”
两人一同走进位于餐厅内侧的vip包间,这里宽敞明亮,灯光温润,空气里还留著新装修的淡淡木香。她们即将接受初试,考题只有一项——
在三分钟内,完成一桌中式十二人餐的标准铺设。
苏清清动作俐落,不疾不徐,在两分钟内便完成了所有配置。她甚至为主位折了一朵清雅的餐花,手法熟练中带著一点小巧思。
她侧头一看,李珍珍还停留在理顺桌布与盘具的步骤。
她立刻俐落地走上前去,在不违规的范围内低声说:“我来帮妳摆右边。”
两人默契地配合完成考核,时间刚好卡在最后五秒。
主试的,是一位妆容精致、身穿深灰色套装的女性经理。她气质冷艳,举止干净利落,说话不多,但眼神锐利,一扫即明。
站在她身旁的,是一位来自锦江饭店的年轻副主管,神情专注,正在低头翻阅两人的简历。
他们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像是:“以前在哪里实习?”“如何应对客人突发状况?”之类的场景题,两人一一作答。
对视一眼后,经理率先开口:
“我们这里是按五星级标准来培训与考核的,会很辛苦,但成长也快。”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坚定却不严厉。
“妳们两位,蛮互补的。一位有餐饮实习经验,但缺乏真正的实战;另一位历练过职场,但对高端服务操作还生疏。安排你们在vip包厢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接著她合上资料,语气不容置疑:
“今天就上工吧!”
清清低声问:“妳怎么知道我们会被录取?”
李珍珍笑得自然:“妳傻啊,现在上海缺的就是服务人员!”
这间餐厅有晨会制度,每天开门前,全体员工列队集合。那天,她第一次参加晨会,认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贵州、湖南、山东、广东……一张张稚嫩的脸,带著各地口音与梦想,齐聚这条巷弄。
却只有漂亮的李珍珍,是地道的上海本地人。
她们一眼对上频率。
“小清,妳从南城来?”
她点点头:“昨天才到上海。我需要工作。”
珍珍没有多问,只点头笑道:“我也是。”
珍珍原本在国营糖果厂做了三年作业员。那是老上海人记忆中的甜蜜工厂,每天早上七点上班,头套、口罩、手套全副武装,像粽子一样包得严严实实,对著一锅锅翻滚的糖浆。
她笑说:“那味道甜得发腻,隔著三层口罩都能钻进鼻子里,甜得头疼。”
清清问她为什么离职。
她语气淡淡:“新股东有我前男友的家族……怎么说呢,被双重开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