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现在农民在古代农业社会 - 代表炎黄子孙穿越西周统一全球 - 玉龙临风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章现在农民在古代农业社会

在古代,春天播种后直到秋收,农民几乎天天都要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不是浇水就是除草。而且那时候一年只种植一季作物。幸好我是在农民家庭中长大,80年代的很多农作方法在某些地方与古代相似。在西周时期,农具并非铁制,更不是青铜制,而是以木头、石头和骨头为主,只有极少数使用青铜,因为青铜是贵金属,通常不常使用。那时全部采用人工翻地,效率自然十分低下。但我逐渐想出了办法!“回城!”“遵命!”回城后不久,我就凭借记忆画出了曲辕犁的图纸。“管家,全城总共有多少头牛?”“回禀少城主,全城共有牛20头。”“那就先找城里的木匠制作20架曲辕犁。”“那上面的犁头用什么材料做?”“当然用铁了。”“报告少城主,我们这里没有陨铁。”确实,那个时代似乎还不会炼铁。“那就用青铜吧!先做一架样品试试。”青铜虽然是贵金属,但硬度高,熔点低,非常适合铸造工艺。将铜加热到800度以上,化成铜水后倒入设计好的模具中,冷却后再进行人工打磨。“遵命!”管家建议道:“少城主,这东西看起来这么厉害,不如用您的名字命名它,叫做‘闫帅犁’怎么样?”我满意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的管家确实不错,我爷爷周康王为我选的这位管家很称职。在此介绍一下我的管家,他实际上是一位士,是周武王小儿子庶出之庶出的后代,也就是周文王的四世孙。而我,是周文王的五世孙,按辈分我应该称呼他为叔叔。周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像他这样的旁支自然相隔甚远,但作为周文王的后人,他仍然属于贵族阶层,享有免费学习的权利。周朝的教育不是像现在这样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九科,而是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那遥远而神秘的西周时期,学校推行着一种独特且全面的"六艺"教育体系。这六种技艺分别是:礼,它涵盖了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教导人们如何在社会中举止得当;乐,则涉及到在各类庄重仪式上所展现的美妙音乐及灵动舞蹈;射,乃是精湛的射箭技巧之培养;御,专注于驾驭马车的能力训练;书,注重书写艺术的磨炼;数,则侧重于数学运算方面的知识传授。

在这丰富多彩的"六艺"之中,特别强调等级观念的礼与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宛如璀璨星辰中的核心存在。而书与数则构筑起坚实的基础知识基石,为学子们打下扎实根基。与此同时,诸如射、御之类的实用技艺同样备受推崇。

凭借自身平日里出众的聪慧才智以及在各科目考试中取得的卓越佳绩,我有幸得到了祖父周康王的青睐与赏识。于是乎,他特意将我安排至其身旁效力办事。如此一来,众人皆知晓我不仅精通文墨之事,更具备娴熟武艺傍身,堪称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此外,颁布新城主之令:待秋日丰收完毕之后,需率先挖掘临近村落内池塘以及河塘之中的淤泥,并将其用作基肥。继而运用闫帅犁对土地予以深耕处理,紧接著播种一季小麦。如此一来,咱们的粮食便能实现每年两度收成。

“啥子?冬季栽种小麦?少城主啊,自远古时期起,粮食向来皆是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而冬季乃是世间万物收敛储藏之际,此时种下小麦,莫非不会被严寒冻死吗?”此乃大管家首次忤逆于我。我心里明白,他对我忠心耿耿,然而针对此事,我实在难以向他做出详尽解释。

“依我所言行事即可,我的地盘由我作主。再者,为便于浇灌与排水,每隔十亩田地之间必须开凿一条沟渠,该沟渠的宽度与深度均须达至一丈。”

“谨遵城主旨意!”能够位居大管家这般层级之人,对于各个方面定然皆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除开对冬季种植小麦存有疑虑之外,其余两项指令他并未表示异议,也可算作是默许赞同了吧。

曾经,在古老而纯朴的岁月里,人们开始尝试将大粪运用到农田耕种之中,以此来滋养土地、促进庄稼茁壮成长。然而,那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如今截然不同,当时的人口相对较少,家家户户饲养的家畜数量亦十分有限。这就导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粪的供应远远无法满足广袤农田对于肥料的巨大需求。毕竟,农业生产需要充足且稳定的养分供给才能确保丰收,可除了大粪之外,他们几乎找不到其他可靠的肥料来源。于是乎,农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勤劳作的田地因缺乏足够的肥力而产量低下,心中满是无奈和焦虑。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大家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寻找解决办法,或是想方设法增加家畜养殖规模以获取更多的大粪,又或者探索一些原始但或许有效的自制肥料方法……总之,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