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纺纱机和织布机
(以下两台设备是工业革命必备神器,想要有源源不断的财富必须有两款这样的机器,本章读者朋友们如果看不懂可以多找找相关视频。纺纱机和织布机自古就有给他们升级一下,对于当时的木匠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古代人跟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并不笨,只是缺了一个点子而已。)会后我直接跟鲁班去了科学院,鲁班带我到了他的研发中心,只见中间摆了两台机器。我一眼就看出一台是纺纱机,一台是织布机。这两种机器我前世在电视上见过,我去京城前就简单描述了一下纺纱机和织布机,没想到鲁班半多个月就做出来了。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纺纱机工作原理
1、要了解纺纱机的工作原理,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纺纱的过程。
锭子就是筒型的套子间隙装在锭杆上,锭杆就是一根细杆上端带个钩子。锭杆装配在小转轮上,手摇大转轮通过绳套带动小转轮。
纺时手拈一小段棉纱钩住锭杆上的钩子,然后扯一段棉条与棉纱接住,捻在手中。这样这段绵条就被锭杆钩与手固定了。这在纺纱上叫两端握持,手摇大转轮带动小转轮上的锭杆转动就叫加捻。
边加捻边用手拉伸纱线。完成后停转或小小的倒转一个大转轮,纱线就从钩子脱离了出来,再转动大转轮,减少手中的拉伸力,棉纱就卷绕到筒型的锭子上了。
2、纺纱机实际上就是将一个锭子变成了n个锭子。
大转轮通过绳套连接带有小转轮的转轴,转轴上装有n个用绳套连接锭杆的从动轮,锭杆上同样装有锭子。粗纱穿过小走车的压板,钩住锭杆。小走车是一个能在滑道上前后移动的车子,上面装有上下二块压块,拉起后能通过粗纱,放下后能压住棉纱。
纱线被锭杆钩住后就被握持住了,小走车上的压板也握持了纱线,纺时转动大转轮带动转轴,转轴通过绳套转动锭杆,这就是纱线的加捻过程。将小车向前推就是一个拉伸过程。
完成后小小的倒转一下大转轮再顺转,使的纱线从锭杆钩上脱下。放下锭子压板使锭子与锭杆同轴转动,将纱线卷绕到锭子上。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拉起走车上的压板使粗纱进一小段料。重复上面的过程就能将粗纱纺成细纱了。
这就是珍妮纺纱机的纺纱原理。
纺纱机发明的意义
纺纱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它使得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纺纱机比旧式纺车的纺纱能力提高了40倍。但是缺点就是风车做动力产量不稳定,目前黄河水已经开始化冻了,等彻底化冻就把水车造起来,用水车作动力,产量就稳定了。这是第一代,等第二代再改进一下我想做到80倍没有问题。
这织布机,因为采用了外来动力而且使用飞梭工艺,在飞梭发明之前,织布工人在织布时需要用手工将带有纬线的梭子从织机的一边抛到另一边,这个过程既缓慢又费力。凯伊的飞梭发明革新了这一过程,他在织机的两边安装了梭盒,并使用一个长木板将梭盒连接起来。每个梭盒里装有一根水平的金属杆或锭子,旁边是一个可以滑动的皮带传动器或皮结。皮结上系着松散的绳子,绳子通过织机中央的棍子或清棉棒连接,由织布工人控制。
在操作时,工人通过推动或拉扯清棉棒,就可以使皮结按时滑动,带动梭子快速从一个梭盒移动到另一个梭盒。此外,凯伊还引入了轮子来减少梭子在运动中的摩擦,使梭子的运动更加流畅。
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效率,使得织布工人在更短的时间内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宽的布料。然而,这一发明在起初并不被广泛接受,一些传统手工纺纱的工人甚至拒绝使用飞梭,有的还拒绝支付使用费用。
尽管遇到了这些阻力,飞梭的实用性和效率保证了它的普及。飞梭的发明促进了棉布生产的增加,并为后来更先进的纺织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凯伊的发明启发了人们对更快速纺纱方法的探索,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所以织布效率比以前高了5倍。
“工业革命即将开始!!我要让全世界的人人人有衣穿,人人穿的起衣服。”
“传令下去,木器厂,必须两班倒日夜工作,先各造一百台。”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