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对症下药有奇效,胃病就能逐渐消(2) - 养胃百日去病根 - 李志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1章对症下药有奇效,胃病就能逐渐消(2)

第31章对症下药有奇效,胃病就能逐渐消(2)

需要注意的是,出痧之后如果再想刮,需待3~6天后,表面的痧全部消退再刮,否则时间距离太近容易对皮肤造成损伤。  拔罐能消除胃中的毒火

老一辈的人有什么病痛了,常常会选择拔罐。拔罐的好处就在于能驱走身体内部的垃圾,改善身体的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拔罐对于治疗一些常见的胃病症状有很好的效果,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反酸烧心、腹部疼痛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疾病,比如头疼、腹疼、关节痛等,还有一些诸如某些眩晕、咳嗽、腹泻等,民间常用的方法就是拔火罐。拔罐能温通脉络,活血行气,令人体气血顺畅,消肿止疼。

常见的拔罐方法就是以各类罐状器具为工具,在罐里点燃发火物后,马上覆盖在患者的一定位置上,这时候采用的原理常常是用热力、抽气等方法引起负压,因而火罐能够吸附于腧穴或者适当位置,用所产生的吸引作用与温热刺激,使人体局部发生充血或者瘀血现象,来达到治疗病痛的目的。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拔罐的受益者,他四十多岁,快准备退休了,来我这里看病不断诉苦,说是肠胃总不好,按摩什么的都试过了,也不管用,该怎么办。因为他身体没有别的病症,我就跟他说,你可以试试拔罐法,拔个火罐起到的效果就非常好。我给他推荐的方法如下:

准备:在准备拔罐前,先要准备好大、中、小三种口径的罐具,经常使用的有竹罐、玻璃罐、抽气罐,或者其他代用品如杯子、药瓶等,只需瓶口光滑、边缘不锐利就可以。同时还要准备好棉花、酒精、火柴、镊子。

选穴: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位置的选择一般要在肌肉丰厚、皮肤平滑的地方。

方法:取俯卧位,用真空罐或火罐吸拔于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留罐10~15分钟;

再仰卧位,拔中脘穴、梁门穴、足三里穴,留罐10~15分钟。

我嘱咐他说拔火罐每天要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王先生再来的时候,气色就好了不少,他本人说,一开始不相信拔罐的作用,觉得都是过时的人用的,已经不适合现在的人了,试过之后才发现疗效真是不错。

疗效归疗效,尽管说拔罐疗法操作简单,我们在家里准备好东西就可以操作,而且治疗效果明显,但是拔罐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刺激性的方式,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患者。比如一些有严重心脏病或者心力衰竭的人,或者患者平时易出血,或者有皮肤病,或者身体久病缠身致身体非常消瘦的人,都不能用拔罐的方法进行治疗。还有选择拔罐的位置也很重要,患者在选用拔罐疗法治疗时必须要注意这些。

一个小药包,就能解除胃痛

胃病犯的时候常常会把人折磨得痛苦不堪,虽然有很多治疗的办法,但是胃病是慢性病,恢复起来也没有那么快,不妨尝试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外敷一些中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发病趋势等,大概划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脾胃虚寒等类型,治疗方法也是尽量达到消食导滞、清肝和胃、养阴益胃、温中健脾的效果。人体内的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穴位又是脏腑气血在体表的汇聚之处,因此,在特定的穴位上外敷中药,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将药性发挥至最佳,达到内服药物无法实现的效果。

治疗胃痛的外敷中药多是属于辛香温通的类型,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常用的药材有干姜、肉桂、砂仁、吴茱萸、红花、乳香、乌药、香附、陈皮、葱白、麝香等。外敷之前,要先将所需的药物按处方调配,再慢慢地研成极细的粉末,并用生姜汁或蜂蜜调和,敷在中脘、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上,这也是我们通常用来治疗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瘀血停滞的方法,疗效非常好。

曾有位患者肖先生,有一阵子自己做生意出了变故,不到半年,财务就出现了很大的危机。他担忧过度,就开始失眠,多年不犯的胃痛老毛病又犯了。一开始痛的时间不长,也不算厉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胃部的疼痛也在加剧。最后,他实在熬不住了,就来找到我。我当时就给他选择了中药药包热敷方法调理。给他的药包不大,外面是一层白色的纱布,散发出一阵阵的药香,我告诉他拿回去敷一下,只需要在这药香中闭目休息十几分钟,每次热敷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一天敷1~2次,过不了多久胃痛的感觉就会逐渐减轻。

过了大半个月,肖先生的胃痛好转了,心情也缓和了不少,他就来问我,一个小药包怎么能发挥这么大的镇痛作用呢?我就给他讲解了一下,在中医理论里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经络不通就会出现疼痛,经络畅通后疼痛就会解除。不要小看这个小药包,里面有小钻、搜山虎、穿破石等11种活血化瘀的中药,通过热力传导,可以温经通络,这样就能快速有效地镇痛。

冬季严寒,胃痛的人会增多,这是由于气候寒冷,导致腹部受凉,寒凝气滞,胃气失和。许多人会突然感到胃胀、上腹部疼痛,天气越冷就疼得越厉害,这就是寒凝气滞型胃痛的典型特征。而日常所用的生姜具有温胃散寒的功效,用来外敷止痛效果不错,这里推荐两个使用效果不错的方法:

温胃散寒外敷方法1

材料:生姜30克,面粉30克,鸡蛋清2个。

方法:先将生姜捣烂,然后和面粉拌匀,再加入鸡蛋清,取上药外敷于疼痛处,用纱布固定,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温胃散寒外敷方法2

材料:生姜30克,生白萝卜30克,香附10克(研成末)。

方法:将白萝卜、生姜捣烂,加香附粗末,洒少许酒,放入锅烫10秒,装入布袋中。趁热熨胃脘部,袋冷后则更换。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

胃痛是胃病常见的症状,对于胃炎患者来说,如何缓解胃疼十分重要,中药药包热敷来治疗胃炎疼痛效果是经过很多人证实的,日常在家不妨多试试。

巧手做肚兜,呵护肠胃

我们都知道肠胃不能受寒,所以天气变化大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多多注意胃的防寒工作。一般家里有婴儿的,都会给婴儿做个肚兜,怕肚脐受凉,其实原理相通,我们也可以做合适的肚兜来呵护肠胃。

古代的人,尤以妇女为主,常常会用肚兜,到了咱们这个时代,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一般家里的祖辈也会给我们做小肚兜,但是长大之后就不需要了,一来不需要这样防止受凉的功能了,二来年轻人都追求时尚,看不上这个玩意。其实从保暖的角度来看,在里面衬上丝棉,缝制成一个护胃肚兜,这样不显得臃肿又护暖,冬天也不至于穿得太厚重。

女孩子们冬天为了美丽,常常不穿太多笨重的保暖衣服,有的只穿单衣单裤,年轻的时候关节被冻坏出的问题也许一时半会不会出现,但是肠胃就很容易出问题。其实女性穿肚兜不仅可以给肠胃保暖,而且还能起到减肥的作用。一般冬天容易长胖是因为天气寒冷,身体为了保护肠胃子宫并提供了足够的温暖,腰腹会自动生成脂肪御寒,但是使用肚兜能够提供这样的温度,所以腰腹的脂肪生成就会减少。

至于说肚兜的做法,虽然说找一些质量比较不错的丝绸做也会有效果,但我给患者推荐的一般都是中药兜肚的方法,将中药放到肚兜里,这样的效果会比单纯的布料好很多。

用什么中药呢?就是三棱和莪术,三棱与莪术都是活血破瘀的中药,再加点艾叶、肉桂、丁香、木香、桂皮。

将这些材料捣成粉末,然后做成用40厘米的布折叠成布兜,对折一下就成为20厘米,为防止漏掉可以加一层塑料膜。这是治疗寒性胃病的,尤其是老胃病,常年胃痛,立冬的时候贴,不用经常换药。

使用的时候将肚兜敷在胃脘部,一个半月为一个疗程。如未痊愈,就要更换上述新药,继续兜肚敷一个疗程。

很多患者都反映这个方子不错,因为这是由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中药组成,适宜于胃寒痛患者使用。由于胃病属慢性疾患,长期服药诸多不便,用这样的方法,能保证药力经常持久作用。此外为防止药物气味外溢而降低药效,兜肚外层可加一层塑料薄膜,但是靠肚子那一面千万别被塑料薄膜遮盖,以免妨碍药力渗透。

买来的肚兜头颈部和腰间是带子系解的,那样感觉比较麻烦,可以拆了全部用松紧带代替,大家有肠胃不适的不妨试试,给小孩子做也很好,给家里老人做效果更好,保护好腹部才不容易感冒,也保护了肠胃,对于慢性胃炎的人来说尤其实用,要知道胃是最不能着凉的,保护好肠胃才能有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给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孩子多捏捏脊

我们全身分布着经络穴位,按摩各个部位都能收到相对应的效果,其中捏脊也是这样。捏脊不仅可用于儿童,而且也可用于成人,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为什么说捏脊疗法可以治脾胃虚弱呢?这是一种中医疗法。因为人的后背正中有督脉通过,我们在进行捏脊时,可以疏通督脉,而且通过督脉影响其他阳经,可以使经脉疏利,气血流畅,使身体机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此外,捏脊还可以刺激膀胱经,而膀胱经上分布着各个脏腑的背俞穴,所以说捏脊疗法在调和阴阳、健脾理肺、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

对于常见的肠胃疾病来说,捏脊能治疗胃溃疡,脾胃虚弱型的胃溃疡患者常常胃痛隐隐,反酸,不爱吃东西,身体无力。我们可以从长强穴捏至大椎穴,手法可稍重一些,到皮肤发红发热即可。再比如有些孩子脾胃薄弱,又不知道饥饱,如果吃了过多油炸食物、甜腻食物,会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响脾胃功能,形成积滞、厌食、消化不良,还可能引起腹泻,这些脾胃疾病都可用捏脊疗法来治疗。

从具体操作的方法来说,捏脊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一直捏到颈椎。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行走路线,捏脊都可以刺激到两条经络。捏脊需要注意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给孩子捏脊时,让孩子趴在床上,保持背部平直,并放松。家长将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慢慢捏起皮肤,同时向上轻轻地揉按。两手交替进行,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在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附近,完成捏脊1遍。捏脊一共进行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在捏最后一遍时,常常捏三下,向上提一次,称为“捏三提一”。

孩子的皮肤比较娇嫩,对刺激比较敏感,所以我们在捏的时候不能捏得太紧;捻动向前时,应直线进行,不要歪斜,不可捏捏放放。刚开始捏的时候,很多孩子常感不适应,不用担心,多捏几次后就好了。除局部皮肤潮红外,一般没有什么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背部皮肤有损伤,就不适合进行捏脊。

当然,捏脊并不仅仅限于孩子。很多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可以找家人帮助进行捏脊。捏的时候最好在晚上睡觉前进行,这样有利于老人休息。每天捏1次,每次15分钟左右,10次为一个疗程。

捏脊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亲子互动的方式;给老人多捏脊是子女的孝心体现,可以常常给家人捏脊,也不失为保护肠胃的好方法。

缓解不同胃病症状的中药方

胃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有六大病机:气指气机不调;血指血积血瘀;痰指湿化痰;湿就是湿气,人感到沉重,没力气,很多时候痰湿不分,一般对于一些肥胖的人来说,虚胖多为痰湿体质,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常常会虚胖;食指的是食物的问题;火指的是胃火。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妨备一些中药,不同的胃病有对应的治疗方法,给大家推荐一些常用到的、效果比较好的中药方:

四黄散贴敷疗法

四黄散即: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将这四味药研成药末,用于脐贴,这叫贴敷疗法。对于一些热证,就得用寒药,因胃热而疼痛就是得用一些苦寒的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