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对症下药有奇效,胃病就能逐渐消(1)
第30章对症下药有奇效,胃病就能逐渐消(1)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我给大家讲一些中医治疗胃病的药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胃病情况对症下药。中医讲“三分治,七分养”,如果你患有胃病,那么我建议你在坚持中医治疗的同时,也要按照之前所讲的养胃方法去养护自己的胃。否则,胃病治好了,也很容易再次复发,还是那句话,只有胃强大了,才能什么都不怕。 “三分治,七分养”的哲学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总让我们为如何“保胃”伤透脑筋,每次给患者看完我都会嘱咐一句,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肠胃问题尤其不能太依赖治疗,主要是平时多调养。而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我给你检查完了、开了方子,也需要你去配合精神方面进行调养,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愈,所以只有说治和养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肠胃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也是保养胃的前提。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之处也要留心,养胃其实就是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均衡的饮食,轻松愉悦的心态,三个一结合,身体就能够恢复得很好。
从生活上来看,调养胃有这么三点:
1.注意保暖。胃喜暖恶寒,一般立秋天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开始增大,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出门加一件外套,晚上睡觉盖好被褥,做好保暖措施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2.心态调养。我们已经说过,人的情志对于身体尤其是肠胃的影响很大,所以平时与人相处要注意心态的平和,尽量保持愉快而减少一些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工作之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影响肠胃的恢复。
3.多做运动。肠胃病患者要结合自己的身体特征,适当地做一些体育锻炼,比如前面说到的静坐、太极等都可以,以此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身心健康。运动的节奏要控制好,一般来说有胃病的人饭后不宜运动,最好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开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
从饮食上来说讲究的稍微多一些,其实更多的还是细节的部分,我们把它归纳成以下两点:
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节,一个是说饮食的规律。一日三餐要按时按点吃,不要到了吃饭的时间饿着,过半天再大吃补回来,胃也是有自己的生物钟的,慢慢形成规律的习惯,不仅养胃,对睡眠质量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另一个意思就是说节制,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一般是吃一点点就会饱,稍微多吃一点就会胃胀,特别在晚上多吃的话,还会因为胃部滞胀而影响入睡。所以每顿饭都要尽量控制在七八分饱,不能暴饮暴食。胃病患者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入睡前两三个小时也最好不要吃东西,否则容易影响入睡。
2.胃病患者应该戒烟酒、咖啡、浓茶、碳酸饮料。蔬菜水果类的食物是人体不能缺乏的,所以应该足量,但最好煮得软一点再吃,以促进肠胃吸收。菜和果皮的纤维比较多,可以适度食用,瓜果可以相对多吃。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胃病是一种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内治好。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靠“养”,急不来,只能慢慢地改善生活习惯。为了一个健康的胃,这些习惯的改变都是必需的。
中药洗脚,胜吃补药
中国有一句古话:“中药洗脚,胜吃补药。”因为脚对于人体而言可以称为第二心脏。脚虽然看似离我们的心脏是距离最远,但却是负担最重的。所以很多人会出现天一冷,脚部变得冰凉的状况,尤其是脚趾头末梢位置,这些都是因为离心脏最远,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的位置。《扁鹊》说:“两脚之气血雍滞不行,则周身之气血亦不宜通。”可见足部的气血是否通畅,反映整个机体的康健。
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尤其是对那些经常感觉手脚冰凉的人,泡脚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要知道现在的人对空调依赖性很大,又对寒凉食物不怎么忌口,所以体内多有寒湿,通过泡脚,可以加速排寒,达到调节体质的效果。所以我本人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着每天泡脚的好习惯。说到泡脚,也是有很多讲究的,咱们老百姓有个误区,觉得泡脚的水越烫越好,刚伸进洗脚盆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下不去脚,硬生生地把脚放进高温的热水里,看着脚面的血管扩张,一会儿脚部也变得发红,觉得这是一种养生,更能解乏。
在这里就给大家把几点泡脚的误区顺带列出来,不管有没有胃病,坚持正确的泡脚都会对我们的身体起到一个保健作用。
首先认为泡脚的水越烫越好。这是一个误区。泡脚水温一般维持在38~43c为宜。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引发心慌甚至导致猝死。糖尿病患者和敏感皮肤者特别要小心温度过高的水很容易导致烫伤,甚至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次觉得泡脚时间越长越好。秋季泡脚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老年人泡脚的时间要再短一些,因为老人泡得太久,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再有吃完饭歇会儿就想泡脚。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热水泡脚,它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长期下来会使人营养不良。
还有一个误区是什么人群都可以泡脚。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的女性,泡脚过程中由于水温或者足底穴位的刺激从而刺激到性腺反射区,也会影响到胎儿的健康,所以此类人群泡脚一定是水温不要过高,时间不宜久,也不要使用各种脚底按摩的工具。
还有一种是伴有内脏出血的患者,比如脑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等症状的,在进行足底按摩时,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不建议泡脚以及按摩。另外,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果病情不稳定,足部反射区也会受到相应的刺激,使病情更加复杂化,我们同样也不建议这类人群泡脚。
在门诊中,大部分胃炎患者都是成年人,并且以年轻人居多。很多病因都可能刺激到你的胃,比如饮食不当,或者病毒、细菌的感染,再有药物刺激等,都可能引发胃炎。我一直跟患者反复强调,治疗胃炎最佳的方法就是自我保健,在坚持合理、按时用药的前提下,一定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有节。当你把调护养胃这个意识放在重要位置的时候,胃病不但可以减轻,有的患者甚至得到了痊愈。
对于很多胃炎患者来说,泡脚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治疗措施。胃炎分很多种,这个在前边我们已经讲过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泡脚疗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个足浴配方,对胃炎患者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胃炎药方:桂枝、元胡、当归各50克,干姜、艾叶、紫苏各30克。把以上中药材加水,熬煮半个小时,直到剩下1000毫升时,加适量热水兑成药汤,水温保持在42c左右,泡洗双脚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在泡脚的同时还可以用手按摩一下足底的涌泉穴以及足背上的太冲穴,这样做对于一些中老年朋友来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坚持中药泡脚,对于广大的胃病患者尤其是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往往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艾灸养胃,一点都不难
说到艾灸,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了。艾灸之所以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是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我们传统中医学中认为,艾灸能对人体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之效。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经过多年的临床总结,艾灸对于机体改善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它可以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其免疫效应从而增加了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人体的机能得到改善,也就提高了其抗病能力,这样即便有很多患有疾病的人群,也容易得到康复。所以说艾灸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
我曾经有一个女患者,60岁左右,是一位很干练的企业负责人,后来熟了我一直称呼她为于姐。于姐第一次来找我看病是因为偏头疼,每次头疼的时候都恨不得撞墙,和她聊了几次,发现于姐为人率直但脾气火爆,总爱跟家里人生气发火。每次基本都是跟老公吵完架,晚上就开始偏头疼得厉害。给她扎针的时候我都是充当中医大夫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角色,不断开导她,给她更多正向积极的引导。
给于姐大约扎了四五次,偏头疼的症状得到了大大缓解,她跟我说:“李大夫,你的针法这么好,我想下次带我女儿过来,她20出头就开始有胃病,但是总是忙工作,实在抽不出来整块的时间。”
看得出脾气再暴躁的女性也对儿女充满着母性的关怀。我之前就说过,其实年轻人的胃病多半是自己作出来的,一冷一热地吃吃喝喝,胃不伤了才怪,再加上三餐没有保障,胃也是饱一顿饥一顿的,想着这些拼命的年轻人也着实不易。
我告诉于姐,孩子没时间也不要紧,让她抽空的时候可以在家艾灸一下,治疗胃病,可以艾灸中脘、足三里穴,如果有时间,可以配伍神阙、天枢、肝俞、胆俞、脾俞和胃俞穴。
这是我经常推荐给患者的自我保健方法,因为它方便快捷,见效也快。相对于药物,这个方法可以说是零伤害。但是我也要嘱咐这些认为年轻有本钱的年轻人,偶尔的艾灸可能会缓解你的病痛感,但是光靠艾灸是万万不够的,很多患者都是今天刚好一点,明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让我感到很无奈。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艾灸的方法。首先是取穴。一个是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四寸位置,再有一个是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缘(穴位图请见第227页)。
艾灸的具体步骤: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自己可以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为什么说艾灸足三里穴是首选呢?我们当年做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穴试验表明,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在针刺影响胃机能的机制研究中,发现与胃泌素有一定关系。针刺足三里穴时萎缩性胃窦炎患者于针后30~60分钟血清胃泌素出现高峰反应,萎缩性胃窦炎组为空腹对照组的1.65倍;针刺足三里穴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也就是说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患者趋于放松,胃蠕动强劲的人趋于减弱,都能慢慢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
当然除胃溃疡出血、穿孔这些严重的病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和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艾灸的方法,都可以取得非常理想的辅助治疗效果。
刮痧取穴有窍门
刮痧疗法在百姓当中比艾灸还更常见,现在的人们只要感觉身体哪里不舒服了,有的拿把牛角梳蘸点水就让家人帮着刮一刮前胸后背,有的出门去足疗店或者美容院也可以让按摩师帮着刮一刮痧。但刮痧也是有着不小的学问在里边,需要对自己的病因分析清晰,取穴准确才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疗保健作用。
刮痧主要通过刮皮肤,使皮下组织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从而有助于宣通透泻、舒经活络,使病变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以及营养物质,进而可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最后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对于胃病患者,刮痧也是同样适用的,我们之前强调过,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它是典型的宜通不宜滞,如果胃部一受阻,它的消化功能都要受损,胃痛也就会时有发生。其实刮痧的原理就是可以迅速舒缓痉挛的胃壁肌,使胃部气血得以顺畅运行,胃部的疼痛自然就得以缓解。
但是具体胃疼也是分不同类型的。比如饮食伤胃型的,症状一般就是疼痛比较剧烈,胃部一按压之后就会痛感更明显;还有一种是肝气郁结型,这类人容易生气脾气躁怒,这会使两肋有胀满感觉,疼痛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再有一种就是比较常见的脾胃虚弱型,这种疼痛一般是隐隐的绵绵的疼痛,喜暖喜按,用个暖水袋或热水杯捂在胃部,就会得到一定缓解。
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适用治疗以上胃病疼痛的刮痧方法。
胃俞穴
位置: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穴位图请见第255页)。
方法:取刮痧板,从一侧开始由胃俞穴开始由上往下刮3~5寸,刮拭30次,出痧为度,同样方法,再换刮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