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辨清这些养胃误区,就能离胃病越来越远(2) - 养胃百日去病根 - 李志刚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5章辨清这些养胃误区,就能离胃病越来越远(2)

第15章辨清这些养胃误区,就能离胃病越来越远(2)

所以,想要治疗胃病,你是不能依赖酸奶的,它顶多可以起辅助作用。国外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时,常常会配合使用一些乳酸杆菌片。我们可以考虑喝酸奶,我建议消化道溃疡的患者适当喝点儿,至于胃酸过多的患者,还是不要喝酸奶了。  而且大家要注意,对杀灭幽门螺杆菌有帮助的,一定要是发酵的活菌酸奶,它里面才会有大量的活体乳酸杆菌。为了保证乳酸杆菌的活性,酸奶是需要冷藏的。如果有人怕凉,那么顶多只能给它放在温水中缓缓加温,水温一定不要超过45°。等到感觉酸奶不太凉时,就可以饮用。千万不要把酸奶像牛奶那样加热饮用,否则你就把酸奶中最有价值的乳酸杆菌给杀死了。

另外,和牛奶一样的是,酸奶也不要空腹喝。因为胃酸的杀菌功能是很强大的,空腹的时候喝酸奶,乳酸杆菌很难逃脱被杀死的命运。所以,饭后2个小时左右喝比较合适。这时候胃酸被食物稀释过了,酸碱度比较适合乳酸杆菌存活。

粗粮养生,不养胃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日常主食大都以精细可口的米面为主。于是,不管是医生还是营养师,都开始提倡大家吃点粗粮。什么是粗粮呢?主要是玉米、小米、紫米、燕麦、荞麦、高粱等谷类以及各种豆类。

粗粮当然不那么好吃,不过对身体有好处。它们虽然本身营养价值不高,但能够降低胆固醇,帮助我们避免“富贵病”的出现,而且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以帮助缓解因食物过于精细而出现的便秘等现象。所以,吃粗粮似乎成了一种风尚。

可是,粗粮养生,它养胃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假如我们本身有胃病,在吃粗粮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否则,一不小心就走入了养胃误区,得不偿失。那么,粗粮为什么不养胃呢?主要有两点,我们分别来看。

首先,粗粮虽然含纤维素高,能够帮助肠胃更快地蠕动,但它们本身很粗糙,不好消化。胃肠功能弱的人,本身消化能力就差,再吃上点粗粮,那么多食物纤维,给胃增加了很多负担,很有可能让它不堪重负。

尤其是燕麦、高粱这种质地比较硬的粗粮,对于胃溃疡或者胃里有糜烂现象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如果溃疡病患者长期大量吃这些粗粮,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溃疡出血的严重后果。

正因为这样,不管有没有胃病,老人和小孩都是不适合吃粗粮的。这跟他们消化器官的特点有关。老人是因为胃肠消化功能减退,而小孩是因为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所以食用大量粗粮会让胃负担太重。而且,由于粗粮本身营养成分不高,吸收利用率也比较低,容易让老人和孩子出现营养不良。

其次,有些粗粮经消化之后的产物,并不利于养胃。比如,在艰难的消化过程中,小米和玉米等粗粮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假如是本身就胃酸较多的患者,容易感觉胃里发酸甚至反酸,如果再严重,还会感觉胃痛。而豆类这些粗粮,吃了之后会产生气体,容易出现消化不良。

那么,是不是有胃病的人就不能用粗粮养生了呢?这倒也不是,只是我们要更小心一点。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粗粮细做”。粗粮不是不好消化吗?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好消化一点。比如,豆类你可以把它做成豆浆,谷类可以煮成粥,这样做虽然通便的效果差了点,但至少没那么刺激胃了。

一般来说,普通的浅表性胃炎等不大严重的胃病,还是可以吃粗粮的。只是要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适合自己的粗粮。比如,反酸的患者就尽量别吃小米,胃黏膜受损较严重的患者就少吃糙米、燕麦和高粱。

另外,我还是要提醒那些没有胃病的人,不要以为粗粮好就把它作为主食。除非是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否则粗粮在你的餐桌上永远都只能是配角的位置。不要让粗粮中的纤维素帮自己过分清理肠胃,要知道,过度清理,带来的只会是对胃黏膜的物理性破坏,到时候后悔也晚了。

家备生姜,胃病不慌?

关于生姜,民间的评价相当高,自古以来就有“生姜治百病”的说法,我们常常会听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常吃生姜,不怕风霜”“饭不香,吃生姜”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胜枚举。

在中医里,生姜的确是常常用到的一种药材。它的功效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讲它对胃肠等消化器官的作用,以及它跟胃病的关系。

为什么要“夏吃姜”呢?因为夏天天气热,人体分泌的津液,包括唾液和胃液都会减少,所以夏天我们容易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这时候吃点生姜,就可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让我们更有胃口。而且夏天温度高,有利于细菌大肆繁殖,生姜还可以帮我们杀菌。

的确,生姜可以帮我们治疗胃溃疡。中医会让大家拿生姜煎水服用,它能减轻疼痛,让反酸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大家注意,它只能帮我们抑制症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根治的。症状被抑制之后很容易复发。所以,我并不建议大家自己用生姜治疗胃病,免得反反复复,延误病情。

虽说生姜可以作为健胃的食物,用来和胃。但假如你是胃病患者,要记住了,生姜对你并不是只有好处的,它也可以伤害你。很多人都有经验,生姜红糖水可以暖胃,胃不舒服了来上一碗,马上就可以缓解症状。这种方法偶尔用上一次倒也无妨,但长期喝肯定是不可以的。

为什么呢?刚刚我们讲过了,生姜之所以能刺激食欲,是因为它可以刺激胃黏膜分泌更多胃酸。食欲不振的时候需要它,可假如本身胃酸已经分泌过多了呢?这时候再让胃分泌更多胃酸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并不是我们在家里备了生姜,就不用怕胃病了。

那没有胃病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拿生姜养胃呢?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的最好,得按自己的体质来。生姜固然有千好万好,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阴虚体质的人。这些人是不能吃生姜的。因为他们本身已经阴虚内热、内火偏盛,再吃上一些生姜,只会生热损阴,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关于这个问题,我经常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患者,自述经常手脚心发热,手心爱出汗,爱喝水。可是尽管喝了好多水,还是感觉口干舌燥的,而且眼睛和鼻子也同样感觉干,睡眠质量也不好。显然,他这是燥热体质,典型的阴虚。

可是,他偏偏还喜欢吃姜丝肉。听说生姜是个宝,就更是把这道菜作为餐桌上的常客了。我告诉他,赶紧忌口,不要再整天吃姜丝肉了,生姜只能加重他阴虚的症状。得多吃滋补肾阴的食物,把生姜换成白木耳、豆腐、甘蔗、梨、猪蹄、鹅肉等食物,对他的身体更有好处。

此外,生姜还有一个美名是“呕家圣药”,说它治疗恶心、呕吐有奇效。那么,是不是所有胃病引起的呕吐都可以用生姜来治疗呢?肯定不是的,生姜只对因为受寒引起的呕吐有效,至于其他类型的呕吐,它就没办法了。

不管怎样,生姜都属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肯定不是多多益善的。大家只要记住一点,生姜辛温,属于热性食物。到底应不应该吃生姜,吃多少才合适,要根据我们自身的体质来决定,决不能自以为生姜对身体好就长期大量食用。

多喝热水热汤能暖胃吗?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家里老人说“食道喜凉胃喜热”,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我有个疑问:“这可怎么吃东西啊?食道喜欢凉的,胃喜欢热的,谁有本事让食物在食道里冰冰凉,然后到了胃里又滚滚烫?”拿这个问题问大人,得到的是一顿白眼。

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是否要为了胃牺牲食道?还是为了食道不顾胃?这个问题一直隐隐地困扰着我。直到长大之后我读了医科,可以从专业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严格来说,这句话是不准确的,但它也不是无稽之谈。如果总是喜欢吃滚烫的食物,会极大地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而胃,并不喜欢冰冷食物的刺激。

但大家注意了,食道不喜欢滚烫的食物,并不意味着它就只喜欢冰冷。而胃不喜欢冰冷的食物,也不意味着它就喜欢滚烫的食物。所以,这句话并不矛盾,只是不够准确,如果改成“胃喜温”就更切合实际了。

我常常会告诉患者,每天早起喝一杯温水对身体很好,既有助于排毒也能养胃。但一定要注意是温水,水温不可以太热,也不能太凉。温度最好在30~45c之间,这样,水温与人体的温度比较接近,就可以很温柔地把还在休息的胃唤醒,提醒它要准备工作了。如果能够坚持这样温胃养胃,时间久了,对身体大有好处。

但假如这杯水是冰水,喝完之后就容易打嗝,为什么呢?答案是:胃受寒了。如果这杯水是滚烫的热水呢?且不说食道有多不喜欢滚烫的温度,就是胃,它也不喜欢。你想想看,正在休眠状态的胃突然被滚烫的热水唤醒,这刺激是不是太强了点儿?胃的机能调整需要过程,不管是冰水还是热水,给它过分强烈的刺激都是不好的。

我身边有不少男士,特别喜欢喝滚烫的水或汤。要是大冬天还比较好理解,喝点热水暖身,可是在夏天他们也喜欢喝滚烫的水,非要感觉滚烫的水从喉咙一路流到胃里才浑身舒服。为什么呢?这些人多半是胃寒,所以喜欢热水暖胃。

可是,我不鼓励这种做法,暖胃可以选择有温胃功能的食物,而不是靠热水取暖。一杯热水下去,胃倒是立马暖了,效果立竿见影,可是你知道吗,总这样做有可能喝出癌症的。

有的人喜欢煲汤,营养是够丰富的,但许多人喜欢趁热喝,这不仅让他们食道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也大大增加了胃癌的风险。因为滚烫的食物,不管是多么名贵的茶水还是多么营养的汤羹,它们的温度都会灼烧食道黏膜和胃黏膜。

一般来说,我们的胃黏膜和食管黏膜最多只能忍受60c的高温,超过了这个温度,从口腔到胃的消化道黏膜都会受伤。如果只是偶尔喝点滚烫的热汤也就罢了,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胃黏膜始终在受伤,旧伤还没好又添新伤,能不得胃病吗?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纠正一个观念,胃不喜欢热,它只喜欢温。趁热喝汤,最好不要超过50度。即便是胃寒的患者或者是在冬天,也顶多让口腔感觉温暖就可以了,不要试图用滚烫的食物暖胃养胃,那只会伤了胃。

少食多餐就能让胃舒舒服服吗?

“得了胃病就少吃多餐,这样养胃”,我相信这种说法已经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了。很多患者来看病时都说,他们之前的医生叮嘱他们一定要“少吃多餐”。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呢?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少吃多餐”,它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一次吃的东西太多会让胃压力过大,因为一些胃肠功能本身就很虚弱的胃病患者,需要给胃减负。另一方面,吃东西的时候食物会中和胃酸,可以帮溃疡患者“止痛”。因此,以前的医生们认为少吃多餐对胃病的恢复有帮助,所以经常建议患者这么做,渐渐地,它成了常识。

但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后一个理由是不大可靠的。因为只要食物进入胃里,胃就会分泌胃酸,而且会持续分泌2到3个小时。每吃一次东西,不管吃多吃少,都会刺激胃细胞开始分泌胃液。如果“多餐”,就意味着分泌胃酸的次数增多,对溃疡病并没有什么帮助。所以,现在我们基本只建议患者注意不要吃得太饱,但也不要感到饥饿,定时定量才最好。

大家可以想想看,现代人的胃本来就已经过于忙碌了,三餐之外还有下午茶、夜宵,很多女孩子更是小零食不断。假设我们的胃是一台发动机,你让它不停地运转,没有休息的时候,当然是不利于其休养生息的。

而且,就如同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样,也没有适用于所有症状的养胃方法。胃病分为很多种,不同的类型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如果说急性胃炎和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在发病期间可以在短期内少吃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那么慢性胃炎的恢复期和胃溃疡患者就不应该这么做,他们的正确做法是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就拿胃溃疡来说,如果有呕血,别说多餐了,连三餐也不能吃,需要暂时禁止吃东西才行。因此,到底应该怎么吃,还是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分析,千万不要把“少吃多餐”当作养胃的金科玉律抱着不放。

以上说的是有胃病的人群,那么没有胃病的呢?想要养胃,最好做到三餐定时、饥饱均匀、定时定量。违背了这些原则,一概不利于养胃。那么你分析一下少吃多餐是养胃的好办法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假如你能做到让“少吃多餐”也定时定量,并且注意食物内容,它还是可以养胃的。

比如,在正常三餐之间,可以在上午和下午,甚至晚上,各自加入简餐,它们不是正餐,所以不需要吃太多东西,只要一些简单的水果、奶、蛋就可以。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正餐的时候太饿而一下子吃太多东西。

所以,很多道理对不对,要看我们怎么运用。在中医理论里,养生最高的原则是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地人为干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吃得适量,餐数也适量,才能让身体得“中正之气”,从而健健康康地为我们服务。

多吃花生能养胃吗?

民间有很多治疗胃病的土法子,吃花生就是其中一个。早在明代的时候,花生就成了中药的一种,《本草纲目拾遗》说花生“悦脾和胃,滋养调气,润肺化痰”,而且它好吃啊,这么好吃的中药,当然受欢迎。于是,花生养胃的名声广为传播。

可是,花生怎么吃是有讲究的。《本草纲目拾遗》接下来还说了:“花生本有涤痰之功……世俗以火炒食,反能生痰。”能够“悦脾和胃”的是生花生或者水煮花生,而炒着吃,就容易生痰、上火了。那么,只要是吃生花生,就可以养胃了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