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把一日三餐吃对了,胃就不那么累(1)
第17章把一日三餐吃对了,胃就不那么累(1)
作为储存与初步消化食物的器官,我们吃什么、怎么吃都直接影响到胃的健康。所以我们会说,胃病是吃出来的。正常情况下,胃是用不坏的,假如你把饭吃对了,不让胃长年累月都疲惫受伤,那么在有生之年,它可以始终不打折扣地为我们服务。本章里我们主要谈谈关于吃饭的各种习惯,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把饭吃对。 吃饭是门“技术活儿”
说起吃饭,谁不会啊?刚生下来的婴儿都懂得吃东西。可是,越简单的事情越有学问。我们都知道,同样是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效果完全不同。吃饭也一样,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吃,效果也有天壤之别,所以吃饭绝对是门技术活。
不管是胃病患者还是身边的亲朋,很多人经常问我一个问题:“李教授,平常我们应该怎样吃东西才最养生?怎么吃最养胃?”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这样的:“顺应地域吃,顺应时令吃,顺应生活吃。”
第一,顺应地域吃的意思是,吃东西应该本地人吃本地菜。因为人长期生活在一方土地,用中医的角度来说已经和当地的环境达成了一种有机的结合。
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思是你是哪里的人,吃哪里产的食品对你身体是最适合的。有些人盲目追求反季食品,如大棚蔬菜、温室蔬菜等,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不一定就比本地的当季食物营养,价格反而更贵。所以说,老百姓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菜,生活在什么地域吃什么主食,尽量少吃反季食品,这样就做到了顺应地域。
第二,顺应时令吃的意思是,什么时令吃什么时令的食物。民以食为天,但“食”亦有道。每个节气都顺应着大自然的安排,每种食材都有着它们自身的特性,从而辅助调理和滋养我们的身体。
时令是季节的细化,也就是节气的意思。智慧的老祖宗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几乎每个节气都有最适合吃的食物。譬如,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不过我们还应该注意,生食冷饮不宜过度,以免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再比如,到了冬至,大家常开玩笑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时候需要暖胃。在冬至的时候,吃些糯米,可温和滋补,健脾暖胃。
第三,顺应生活吃的意思是,大家在正常饮食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饮食。大家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无法过多地顾忌季节和时令,那就要做到根据你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安排好你的饮食。譬如,早餐要吃,无论多少;用餐节制,不过饥过饱;饮食不追求过度油腻或过度清淡,不过分依赖单一食材等。在用餐的时候,要保持心情舒朗,顺其自然。
这三点是关于吃饭的大原则,每一点还会涉及很多具体细节,每一个细节里都有学问。比如,天气炎热吃什么解暑又不伤胃?降温了吃什么食物最取暖?每天该什么时间吃东西?饭前饭后有什么适合和不适合做的事情?吃饭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每餐饭的各种食物需不需要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等等。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为大家一一讲解。
吃得科学胜过吃得好
刚才我说吃饭有三个原则是“顺应地域吃,顺应时令吃,顺应生活吃”,其实归根到底源自中医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要达到某种和谐状态,这样才能身心舒适。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举动常常会打破这种和谐,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来自自然界的食物进行调节,让人体自身达到阴阳平衡,这样才算吃的科学,才能健健康康的。
那么,怎么才能让食物产生这种效果呢?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自己的体质,同时也了解各种食物的属性。一般来说,中医把食物分为五种。
一是温热性食物。我们常见的辣椒、葱、姜、蒜、韭菜、茴香、荔枝、桃子、杏仁、樱桃、核桃、红枣、糯米、红糖、当归等。显然,这些食物就是大家口中所谓“容易上火”的食物,吃了它们之后,身体容易生热、兴奋、充满活力。
二是寒凉性食物。包括绿豆、海带、西瓜、香蕉、橙子、枇杷、甘蔗、杨桃、西红柿、竹笋、冬瓜、黄瓜、豆腐、莲藕、白萝卜、白菜、菠菜、蜂蜜、绿茶、车前草等。它们是所谓“清热祛火”的食物,有消炎、泻火的作用。
三是老少咸宜的平性食物。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如苹果、葡萄、菠萝、大米、玉米、甘薯、土豆、山药、大豆、鸡蛋、牛肉、泥鳅、蜂蜜、花生、蚕豆、芝麻、黑豆、豌豆等,都属于平性食物。它们的寒热属性并不明显。
四是滋补性食物。比如高丽参、红枣、栗子、山药、樱桃、胡麻、糙米、小麦、莲藕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元气,增强体力。
五是泻性食物。比如芦荟、芹菜、豆腐、芦笋、香蕉、西瓜、菠萝等。这些泻性食物能够帮助身体把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及病毒细菌排出体外,可以有效改善便秘状态。
看完了食物,现在我们来看人的体质。我们一般也把体质分为五类。
一是热性体质。这些人由于身体新陈代谢功能亢奋,容易上火、便秘,女性容易出现生理期提前,热性体质的人还容易兴奋紧张,常常口干舌燥,喜欢冰冷的食物。
二是寒性体质。他们和热性体质的人相反,新陈代谢比较缓慢,免疫力比较弱,所以常常容易感冒。他们往往手脚冰凉,脸上没有血色,怕冷,柔弱无力,精神比较萎靡,还容易腹泻,喜欢温热的食物。而女性的生理期则容易推迟。
三是中温性体质。这类人体质比较强,不容易感冒。冬天的时候,他们手脚温暖;夏天的时候,他们体表清凉,排汗顺畅,身体比较健康。只是,由于后天种种不注意,拥有这种体质的人比较罕见。
四是实性体质。他们的排毒功能比较差,所以经常便秘,这就导致他们体内累积了过多废物,脏器往往有积热。
五是虚性体质。他们跟寒性体质有点相似,身体比较虚弱,元气不足,免疫力比较弱,容易体虚盗汗,手心经常湿漉漉的。
看完了体质与食物的属性,相信大家对自身体质都有所了解,那么大家应该也清楚了哪些食物更适合自己。根据最简单的“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滋补性食物适合虚性体质人吃,泻性食物适合实性体质的人食用,热性体质适合吃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适合吃温热性食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寒性体质的人就只能吃中性和热性食物,不能吃寒性食物。为了营养均衡,我们各种食物都要吃,这时候可以花点小心思。比如,寒性体质的人在吃海带、冬瓜的时候,可以选择用温热性的醋、姜、香辛料等来烹饪;而热性体质的人在吃火锅时,可以吃些豆腐、白菜、粉丝。这也是在食物本身的冷热搭配中寻求一种平衡。其中的道理并不难,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举一反三,让每一种食物都对身体有益无害。
养胃从吃好早餐开始
绝大多数人应该都听过“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说法,而且我相信关于“要好好吃早餐”的告诫大家也听过不少。那么,为什么早餐如此重要呢?是什么让它区别于午餐和晚餐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呢?
其实,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很多人的早餐是随意打发,甚至是不吃早餐的。我的两个侄女,自从离家读大学开始,再也不吃早餐了。问她们为什么?答曰想多睡会儿。上午有课的时候,睡到课前匆匆爬起来去教室,没课的时候干脆睡到十点钟,然后起床洗漱直接吃午餐。
我相信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写照。在我接待的年轻患者中,绝大多数人都不吃早餐,自从他们读大学之后,正正经经坐下来吃早餐的次数往往是屈指可数的。很多年轻的上班族会选择在地铁或者公交上随便吃点路边买的小吃,或者到了公司吃点零食。很多女孩子甚至自豪地告诉我,她们从来不吃早餐。
难道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早餐要吃好”吗?显然不是的,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认识到早餐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长期不吃早餐的危害,所以也不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女孩子们宁可早上花1个小时打扮,也不肯花10分钟吃个早餐。
那么,早餐为什么重要?不吃早餐有什么危害呢?简单来说,早餐要为整个上午的身体活动提供能量,假如不吃早餐,一方面体内血糖不够高会让你反应迟钝、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身体为了获取足够动力,会动用甲状腺、脑垂体等其他腺体来工作,时间长了会导致腺体亢进并且让体质越来越差。
而对胃来说,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之后,早上的胃是亢奋的,它的消化能力很强。可是你却不吃早餐,让胃兴奋地空等候,它分泌大量的胃酸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待在胃里,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胃炎和胃溃疡。
所以,不管是考虑到工作、学习效率,还是考虑到胃与身体的健康,早餐都应该吃,而且要好好吃。这里的“好好吃”,不仅包括食物的内容,还包括进食的时间。
一顿完美的早餐,要从起床后的一杯温开水开始。它暖胃的同时也唤醒胃。在喝水大约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可以吃早餐了。
至于早餐吃什么,有人喜欢馒头、面包,有人喜欢肉、奶、蛋,但不管哪些,它们都是酸性食物,为了酸碱平衡,我们需要再加上碱性的蔬菜水果。我们可以把早餐的所有食物分为谷物、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在这五类食物中,如果你的早餐中有其中三类,就是一顿质量比较好的早餐了。如果有四类,早餐是相当营养丰富的。如果五类全都有,那么你相当爱惜自己,但同时你要注意别吃得太饱了。
另外,尽管我不反对你早餐吃馒头、油条,但不建议你多吃,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类早餐不适合多吃的食物。前者是碳水化合物,后者是油炸类高脂肪食品,它们都能够让消化时间变长,可能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影响到上午的效率。
而且,早餐的第一口食物,最好是温热的,如果条件不允许,至少不要是冰冷的。因为我们的胃喜欢温热的食物,为了保养胃气,早餐最好别吃冷食。不管是温热的粥,还是温热的牛奶,胃都会喜欢的。
只是我们需要注意,牛奶最好别单独空腹喝,它也并不适合所有体质的人。而且,牛奶加鸡蛋也并非完美的早餐搭配。因为这个组合虽然照顾到了蛋白质和脂肪,但却忽略了重要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喜欢用牛奶加鸡蛋解决早餐的人,还是要在食谱中适当加入一些谷物和水果。
除了要考虑食物内容,我们还要注意吃早餐的时间。很多年轻人喜欢睡懒觉,早餐吃得太晚。而很多老年人早晨起得早,早餐又吃得太早。最佳的早餐时间是早晨7点到8点之间,最迟不要超过9点。这样吃早餐,才是最养胃的。
晚饭不要吃得过晚
刚才我们说了早餐要吃好,要注意进餐时间。晚餐也一样。和早餐与午餐相比,晚餐是要“少吃”的,因为晚上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身体不需要太多的热量。假如晚餐多吃,身体摄入热量过剩,除了容易变胖,还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除了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晚餐要吃少”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晚餐要吃早”。为什么呢?
首先,吃饭太晚很容易得肾结石。结石的形成需要钙的参与,尿结石的主要成分是尿酸钙和草酸钙。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钙质,除了被人体吸收的部分,剩下的都会被排出体外。假如这些钙质没有被排出而是滞留在体内,那么除非是需要补钙的孕妇或老人,普通人尿液中那些浓度过高的钙盐,很容易沉积成结石。
一般来说,我们在吃完东西4个小时之后,人体才能到达排泄钙盐的高峰时段。假如我们晚餐吃得太晚,等到睡觉的时候,还没到达排钙高峰。而且,一个成年人在睡眠中往往不会排泄小便,这就导致高浓度的钙盐在尿液中长期滞留,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结石。
其次,对胃来说,如果吃饭太晚,会给胃增加很多负担,容易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为什么呢?因为晚上身体休息的时候,胃也要休息的。白天忙着消化食物,晚上胃要休养生息,调整自己状态。
胃黏膜里面的上皮细胞,寿命也就是2~3天的时间。这个更新与再生的过程,一般是需要在夜里胃休息时进行的。假如经常太晚吃东西,晚上我们睡了,胃还需要缓慢而持久地工作,就很难让胃黏膜细胞得到修护,也就容易得胃病。
不过,很多患者会跟我诉苦:“医生,我也想晚饭吃早一点啊,可是在北京这根本就不现实啊。我六点钟下班,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回到家都快八点了。即便不用买菜,直接洗菜、做饭,做完饭最快也得九点了。吃完饭,差不多九点半。您说我怎么可能在八点之前吃晚饭啊?”
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很多一线城市,很多上班族是几乎不可能在六点钟吃上晚饭的。如果回到家再做饭,他们很可能要在八点之后才能吃上晚饭。这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