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常见的胃病都有哪些(1)
第9章常见的胃病都有哪些(1)
作为人体最重要最忙碌的器官之一,胃很娇气,同时也很结实。假如你对它照顾不周,稍有不慎它就会闹情绪,但它也会忍受我们长年累月的虐待,带病坚持工作。那么常见的胃病有哪些呢?它们分别都有哪些症状?要知道,“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但却是不同的病症。所以不管是治疗还是预防,我们首先都要仔细辨别,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不要害怕做胃检
提起胃检,很多人都直皱眉头,因为听说很难受。有一次我让一年轻女孩做胃镜时,她直接告诉我:“医生,您就不能给我把把脉诊断一下?听说做胃镜特恐怖,我快要哭了。”我哭笑不得地说:“看来你是没被胃病折磨到一定程度,有很多患者觉得做胃镜是一种解脱。”
是的,对于很多饱受胃病折磨的患者来说,做胃镜真的是一种解脱了,因为毕竟只有做了胃镜才能确切知道胃病原因。而准确诊断,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
也有人会问我:“李教授,您在治疗胃病方面经验丰富,可以用中医的手法诊断啊,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做胃检呢?”我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医术和经验进行判断,而且结果也会八九不离十,但一般来说,对于比较严重的胃病患者,利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b超、胃镜等检查,诊断结果会更准确。
这里大家需要澄清一个误会,很多人恐惧的是胃镜检查,但胃检不等于胃镜,它包括胃镜、b超、钡餐、胃液生化分析、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多项内容。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做全面检查,有经验的、负责任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到底做哪些检查。
比如,我就不会建议所有胃病患者做胃镜,没有那个必要。我会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健康的胃摸上去是柔软的,但胃有问题的患者,他们的胃摸起来是硬的。不过,很多时候想要确认是否有充血、水肿等问题时,做b超就可以了。当我判断他们的胃病比较严重,怀疑有息肉、溃疡等问题,尤其是要确认是否有胃癌时,才会建议大家做胃镜。
那么做胃镜有什么好处呢?简单来说,它可以让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整个上消化道的所有情况,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足够直观,也更为准确。
而且,以目前的医学水平,确诊胃癌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胃镜检查。日本的胃癌为什么治愈率那么高呢?因为他们在体检时努力普及胃镜,这样就很容易在胃癌早期就发现并且及时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而我国国民原本就缺乏体检意识,体检时更不会主动提出要做胃镜,以至于我们发现的胃癌,有八成都是中晚期了。所以,话又说回来,虽然我不会建议所有胃病患者做胃镜,但假如我们年龄已经超过40岁,而且有比较严重的老胃病,或者家族有消化道肿瘤史,我建议大家每年体检的时候做个胃镜,以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
那么,很多人怕做胃镜,为什么呢?首先是怕遭罪。很多人的咽喉比较敏感,当胃镜通过时会有不舒服的感觉。但其实不管哪种胃镜都是软性镜,一般都不会损伤食管的黏膜组织,也不会让人有痛感。所以很多时候,难受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心理紧张。而且,现在我们大都用电子胃镜,医生也会对咽喉进行局部麻醉,这样就更不需要担心难受了。
还有人不是怕疼,而是担心会有并发症或者感染上其他疾病,比如咽喉感染等。我承认这个无法避免,就像没有人能够给你保证手术百分之百成功一样。做胃镜虽然安全性非常高,但偶尔患者也会出现并发症,尤其是本身就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或者哮喘、精神失常等人群,会比较容易出现危险。但一般医院的条件都足以处理这些意外状况,我们大可不必担心。
总而言之,和身体检查的任何其他项目一样,胃检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有经验的中医也可以帮你准确诊断,但有必要的时候还是会建议你做个检查,以保证不会出现任何误诊的情况。而大家要做的,就是遵医嘱,消除对胃检的恐惧心理,它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难受。越放松,你越不会感受到不舒服。
自我诊断的方法
医院这种地方,除了像我这样需要在那里上班的,不生病谁也不愿意去。而且,小病小痛很多人选择自己吃药解决,等到感觉问题有点棘手时才会去医院。可是,你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胃病呢?有哪些症状提示你自己需要去看医生了?
假如今天家里的晚餐格外可口,你忍不住多吃了一碗饭,饭后还吃了水果、冰淇淋。然后过了没多久你开始胃不舒服,但并没有疼得难受。那么这时候,你往往会认为自己晚饭吃多了,过一会儿消化了就好。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的确是这样。因此,以后再遇到胃痛的时候,你会习惯性地认为没事,缓缓就好了。
终于有一天,胃在你持续不断的折腾下终于生病了,只是这时候病还比较轻,所以也不会难受到让你不能接受。可你毫不知情,依然对它的求助信号不理不睬。那么时间久了,等你某一天非常难受来看医生的时候,胃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
所以,和任何疾病一样,在刚刚出现端倪的时候就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对身体的伤害会比较小。因此,对于不太有体检习惯的我们来说,早点发现自己身上哪些地方想要出毛病,对于疾病有非常积极的治疗意义。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你该怎样给自己诊断是不是有了胃病。
首先是“痛”。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最明显的信号,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过胃痛的方式多样,有隐痛、刺痛、绞痛等各种形式,原因也很复杂,中医认为受寒、气滞、血瘀等都可以引起胃痛。
至于疼痛到底代表什么,我们还要结合疼痛的具体形式以及其他症状来判断。比如在刚刚吃完饭后,并且是在受凉、生气或者刺激食物诱发下胃痛,间或伴随有恶心、呕吐等感觉,可能是胃溃疡;假如饭后一两个小时胃痛,或者是在半夜痛,靠吃东西可以缓解疼痛,那有可能是十二指肠的炎症或溃疡。
其次是“胀”。这也是胃病常有的症状。中医认为,气胀是由于脾胃运化失调,或者是因寒受阻等,导致胃难以正常消化食物,或者蠕动过慢,于是里面的气体不能正常地及时排出。假如中老年人在饭后经常会感到饱胀,甚至整天都有饱胀的感觉,同时伴随嗳气、胃口差等症状,就有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第三是“苦”。假如感到口苦,往往是因为肝胆有热。如果口苦伴随着饭后的泛酸、烧心、嗳气等症状,有可能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除了这些常见症状之外,恶心、呕吐、口干、欲饮、打嗝、烧心、腹泻、口臭、睡梦中流口水等等,都提示我们胃肠可能有问题。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假如某种信号频繁出现,就一定不可以视而不见。不管是食欲不振还是消化不良,这种看似司空见惯、算不上病的信号,都在给你重要提示,让你更重视自己的身体,一定不要满不在乎地置之不理。
舌苔上寻找蛛丝马迹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可是再好吃的美食,假如你没有胃口,照样会食之无味。所以,比起舌尖上的美食,我们更应该关注舌尖上的健康。所以,今天我就来讲讲舌尖上的胃病。
在中医里,我们把舌背上那层薄、白、润的苔状物叫作舌苔。它是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天赋的气性都源于胃。所以,我们认为从舌苔颜色、质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脏腑的寒、热、虚、实,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病邪的深浅。当然,今天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胃病。
临床上我们见到的胃病患者,在舌苔上都有所反映。有的人舌苔厚腻,有的舌苔发黄,甚至有的舌苔发黑、剥落。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苔色与苔质同时都会出现变化,所以要综合起来判断病症。
我们先来看舌苔的颜色,也就是苔色。正常情况下,舌头应该是淡红色,而舌苔应该是白白的、薄薄的一层,均匀地平铺在舌面上,只在舌面中部和根部稍微厚一点。舌苔上面的味蕾颗粒均匀,而且干湿适中,嘴巴里没有异味。一旦出现疾病,苔色就会发生变化。
然后我们来看舌苔的厚薄。这个厚与薄,不能凭感觉判断,要以是否能见到舌体为标准。假如透过舌苔能看到舌体,就都是薄苔。只要是薄苔,病情一般都比较轻。所以,假如舌苔由厚变薄,一般都表示病情有所好转。
除了颜色与厚薄之外,还要观察另一个情况,就是舌头表面是否有裂纹。但如何观察舌苔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先要把嘴巴尽可能张大,但不要太用力,然后伸出舌头,保证整个舌体自然、放松、平展,然后舌尖略微向下,这样才能保证舌头上的气血运行是正常的。看的时候,我们得先从舌尖开始,然后沿着舌中、舌侧一路看过去,最后才是舌根。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几种胃病患者常见的舌苔表现:
首先是舌苔颜色正常,只是比较厚,有轻微的口气。这说明胃有点小毛病,但问题不大,假如没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那么只需要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
其次是舌苔呈现黄白色、厚而腻,也有酸臭的气味,而且这层黄白色的厚苔很难刮除。这往往是因为胃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积食引起的。黄苔主热证,我们要注意饮食清淡,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消食的食疗或者药疗方。
再次是舌苔发黑并且黏腻。当你确认自己不是因为吃了紫黑色食物把舌头染黑,而且连舌尖和舌侧也呈现深红甚至青紫色时,就一定要重视这种黑色的舌苔。它往往表示热极化火,胃病相当严重,必须让医生诊断并且进行治疗。
此外,除了白苔、黄苔和灰黑苔之外,舌苔还有可能呈现绿色、红中发黑兼黄色的霉酱色,这往往是湿热之证,我们这里主要讲胃病,不做过多讨论。
有些人的舌苔明显剥落,这表示胃气不足,身体比较虚弱,需要补充气血。而那些无苔、舌面非常光滑的人,一般是胃阴虚,要多注意健脾益胃。
还有一些人的舌苔上像地图一样,呈现出块状的斑驳,比如有的地方苔薄,有的地方苔厚,有的地方无苔,假如胃病平时没有任何不适,这类舌苔可以诊断为生理性的改变,不必理会它。但假如本身是胃病患者,突然出现这种舌苔,一般是阴虚现象加重,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可以根据我们舌体和舌苔的具体表现,再结合闻、问、切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与治疗。一般人掌握这些知识,最好只是用来了解自身健康情况,不要擅自诊断用药。
胃痛就一定是胃病吗?
胃痛了就一定是胃病吗?那可不一定,这跟头痛了未必就是脑袋有问题的道理一样。可是很多人以为胃痛就是胃有毛病,反正胃病也不是啥大毛病,三分治七分养嘛,养养胃就好啦。结果呢,胃本身是健康的,毛病出在身体其他地方,不仅怎么养都不会好,还会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病因而耽误病情。
这样的患者,临床上我也见到过不少。如果说患者这样做还情有可原,毕竟他们不是专业人士。怕的是有的医生也这样,听到患者描述自己的各种症状:胃胀、恶心、呕吐,没别的了,这不就是胃病吗?于是直接大笔一挥给开了胃药。但实际上呢?这些症状未必就是胃病,吃了胃药也不管用。药吃多了,倒真有可能给吃出胃病来。这才真是庸医害人不浅啊。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工作第二年遇到过一位患者,看到我非常年轻,一脸不信任的表情。他说自己的胃病已经持续很久了,总是胃疼。在家人的催促下去了附近的医院,描述完症状,医生说他是慢性胃炎,给他开了不少药。可是吃了一个多月也不见好转。这时候他开始担心了,害怕自己的胃病已经相当严重,就想换家医院给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我坚持让他做了个胃检,结果发现,他的胃根本没什么毛病。根据他自己描述的上腹部疼痛的具体位置和时间,我判断应该是胆上的问题。果然,这位患者得的是结石性胆囊炎。他不知道自己有胆结石,也不能准确判断到底是哪里疼,这才把胆囊炎当成胃病治了一个多月。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自己的身体哪里疼怎么能分不清楚呢?这并不稀奇,我们的腹腔里有不止一个脏器,它们都受神经的支配。身体健康的时候,敏感的神经会给我们提供准确信息,可是一旦发生病变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都知道阑尾在下腹部靠右侧的位置,可是阑尾炎发作疼起来的时候,上腹部也会疼,这就容易让人以为是胃疼。
这也幸亏是不致命型的胆囊炎,经得起拖延。要是其他更严重的疾病被误以为是胃病,可就麻烦了。比如,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胃轻瘫,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跟胃病非常相似,因此很多不知道自己血糖高的患者,往往会把它当成胃病,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生也把它当成胃病治,结果只会让糖尿病的病情迅速恶化。
在临床上,我除了遇到过把胆囊结石、胆囊炎、糖尿病当成胃病治的患者,还遇到过很多被自己、被别的医生误诊为胃病的疾病,这里大致列举一下给大家提个醒,假如自己胃疼了,试着判断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千万别想当然地就自诊为胃病。
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胃疼的,除了胃炎和胃溃疡,最有可能的主要是肝胆系统疾病、心肌梗死、颈椎病。不管是隐痛还是绞痛,它们都能引起胃疼。但除了胃疼之外,这些疾病还会有其他症状,比如肝胆系统的疾病除了“胃痛”之外,还会有肩背部疼痛、心窝处的不规则隐痛。我们在总结自己症状时,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它们往往就是判断病症的重要线索。
总而言之一句话,胃疼不一定就是胃病,而胃病也不一定会胃疼。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关于身体的各种常识,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医生和医疗器械的帮助,这样才能让诊断更准确,才有可能药到病除。
幽门螺杆菌--臭名昭著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