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老胃病”是怎么来的(1)
第5章“老胃病”是怎么来的(1)
行医多年,我接诊过来自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患者。在我接触的患者当中,无论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还是呼吸道疾病患者,抑或内分泌失调人群,我发现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胃病。这是偶然现象吗?这些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有意无意就忽略了照料自己的胃,直接或间接地有了老胃病。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那么,老胃病都是怎么来的呢?该怎么做才能不伤害胃呢? 胃病主要是吃出来的
俗话说,“胃病是吃出来的病”,这话很有道理。每年的春节假期过后,医院里消化内科总是特别火爆,人满为患。为什么呢?过节把胃吃出毛病了呗。要说啊,这胃病可能由很多原因引起,但最主要还是吃出来的。
有人可能说,我也就大鱼大肉、辛辣油腻吃了那么几天,不至于有什么大毛病吧?是,胃没那么娇气,假如是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胃,你折磨它几天不大要紧,它顶多难受上一阵子也就自己慢慢恢复了。
但问题在于,我们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胃,本身已经是亚健康状态了,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平时偶尔有个小痛小胀,一般人都不会放在心上,胃也任劳任怨地不跟我们计较。可是不刺激它还好,一旦给原本就病弱的胃强烈刺激,它就忍不住病倒了。等到这时候来医院检查出胃病,往往情况就比较严重了。
某年春节,我还接诊了一个患者,是位私企老板,春节期间忙着与亲朋好友和生意伙伴联络感情,觥筹交错,再加上整天车马劳顿的,也没休息好。结果春节假期还没过完,在一次宴会上,正在推杯换盏,他开始觉得胃里难受。一开始还忍着,结果越来越疼,感觉上腹部像刀割一样地剧烈疼痛,然后开始浑身冒汗。见到情形不对,朋友把他送到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是典型的胃穿孔。
像这种病患,在多年的接诊经历中我见得太多了。我们都知道一个典型的中国春节,总是少不了大家族聚餐和各种饭局的。而且餐桌上的肉类、油炸食品,包括年糕之类不好消化的食物数量大大增加,再加上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等,会让胃超负荷工作,造成胃功能紊乱,就是健康的胃都受不了,更何况原本就已经伤痕累累的胃呢?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形,这种长期生活不规律、吃饭饥一顿饱一顿、经常空腹饮酒的饮食习惯,非常容易诱发胃穿孔,或者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后果相当严重。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也可以引起胃病,那就是膳食结构不合理。有人生活很规律,三餐吃得也很均匀,照样会使胃难受,主要就是吃得不对。
很多男士喜欢吃肉,每顿饭无肉不欢,对年轻人来说假如胃动力足,倒也没太大问题。但有问题的是,他们往往讨厌吃蔬菜,而且因为肉类容易饱,所以也不大摄入主食。这就容易出毛病了。
我们知道,食物纤维对肠胃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以及谷物中。缺乏纤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便秘,当然其危害还远远不止如此,它会导致很多肠胃问题。因为正如广告中所说的那样,益生菌是肠胃的好帮手,它可以调整肠胃中的微生态,让它们保持平衡,确保胃的机能可以正常运行,而益生菌的生长是需要纤维帮忙的。
假如我们长期不吃蔬果谷物,让体内长期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那么就会让胃里面的益生菌数量大大减少,让胃功能出现各种失调,让有害细菌肆无忌惮地生长,也就容易出现胃病。
不管是暴饮暴食还是膳食结构不合理,都属于不良的饮食习惯,这是最容易损伤胃的。容易伤胃的恶劣饮食习惯还包括吃饭太快、睡前进食、爱吃生冷之物、吃饱就坐着等。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述“吃”与“胃”之间的纠葛,这里就不多说了。
饥一顿饱一顿,胃很“惆怅”
我们在新闻里经常会看到,从矿井里面解救出来被困很多天的矿工时,往往只给他们吃一点流质食物,而且不让他们吃太饱。这是为什么呢?
民间有句谚语叫“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它出自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的一本名叫《寿世保元》的古籍:“食过量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疾癖。故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气血失常,卒然不救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饥饿过度的时候如果大吃一顿,会让气血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再也无法挽救。说起这个问题,我总是会很惆怅地想起大诗人杜甫的死因。
他是怎么死的呢?杜甫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大致意思是说,他的船被洪水围困在江上,一困就是十天,没吃没喝的。正在饿得要死的时候,当地的某个县令来解救他们了。不仅把他们从洪水中救出来,还给饥肠辘辘的他们送来了香喷喷的烤牛肉和白酒。于是杜甫饱餐一顿,大醉,那天晚上就再也没有醒来。
在中医里,这叫作“饫死”,说白了就是撑死。虽说一代诗圣被撑死了不好听,但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尽管吃东西吃到撑死这种情形不太常见,但暴饮暴食会导致死亡是绝对有可能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分泌的消化液是有一定数量的,胃液大约是1500~2000毫升,胰液大约是700~2000毫升。假如突然暴饮暴食,会给胃肠等器官强烈的刺激,导致大量分泌消化液。胃液分泌多了,一般还不至于对身体有致命破坏,但胰液分泌过多,会导致胰腺腺泡破裂,出现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它的症状是腹部剧烈疼痛、发烧,直至休克死亡。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暴饮暴食有多么恐怖。当然,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遇到这种极端情形。可出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偶尔会有那种饿得想要吞下一头牛的状态,这时候尤其要注意不可以吃得太多,否则对胃非常不好。
尤其值得提醒、也更为常见的情形是,很多人一日三餐都太听嘴巴的话了。遇到自己不爱吃的东西,宁愿饿着,一口都不吃。可是下一顿遇到自己喜欢吃的,又吃到撑得再也吃不下为止。这种饮食习惯就是典型的“只顾嘴巴不要胃”。
胃固然是有弹性的,它可以伸缩自如,但我们也不要总去挑战它的极限。这一顿,你吃得很少,它也就是拳头那么大,缩成一团。下一顿,你吃了很多,把它撑得篮球那么大。每顿饭的食量都不固定,胃又不能未卜先知,你说它会不会很累很惆怅呢?
尤其是很多女孩子,她们为了身材苗条,想要精确控制自己每顿饭摄入的热量,可是难免会有抵制不住诱惑多吃了点的时候,于是会在下一顿少吃点,希望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摄入的总热量,达到瘦身的目的。事实上呢?这样反而会更容易胖,而且还伤胃。
要知道,我们人体内的激素分泌情况与饮食、作息活动密切相关。假如饮食不规律,身体会分泌更多胰岛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来应对各种状况。而这些激素,恰恰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所以,别看吃得少,照样会发胖。想要减肥的姑娘们,还是别这样徒劳无功地伤害胃了。
别看我们的胃似乎很皮实,实际上它也是很娇嫩的,需要我们的小心呵护。假如总是这样经常“饥一顿饱一顿”,非常容易诱发胃癌。按说胃癌这种病在50岁到7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30岁以下的发病率是极低的。但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诊断出胃癌的越来越多,为什么呢?饥一顿饱一顿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冷一热,胃很“受伤”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冬天你往冰冷的暖水壶里倒刚刚烧开的水,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对,暖水壶可能会爆掉,一些质量不太好的杯子也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急剧的热胀冷缩会对暖水壶的内胆产生致命伤害。
同样道理,吃东西时一冷一热,也会对胃产生伤害。当然不管是滚烫的食物还是冰冷的食物,在口腔和食道中,温度都会变得让人体更容易接受。但不管怎样,他们到达胃时还是会有明显的温度差异。
假如我们进食时冷热交替,就会对胃黏膜产生强烈刺激,很容易出现胃肠疾病。比如,很多人吃火锅或者麻辣烫、水煮鱼等食物时,喜欢一口热菜一口冰啤酒或者冰酸梅汤,美其名曰“冷热中和”,结果呢?闹肚子算是轻的,重的就得来找我看病了。
一次,有个学生跟我说:“我哥哥毕业之后出去留学了,在国外读了两年书,养成了喝冰水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不是不好?可是这也不能怪他,在美国,喝口热水真是费劲。他们街头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那当然是冷水。在餐馆里,你想要喝杯冰水,没问题,几乎任何一家餐馆都可以给你提供。可是想要一杯热水?那可就难了,他们没有喝热水的习惯,自然不会给你准备热水。”
我说:“这个习惯并不能说绝对不好。他自己的身体感觉如何呢?”
“他没什么不良感觉啊,反正也习惯了,于是回国之后还保留着这个习惯。可是胃开始不舒服。为什么呢?是因为国内的食品安全有问题吗?”
其实原因不复杂。在国外他经常吃的是汉堡、三明治、沙拉等,这些都是常温的食物,吃的牛排也不会烫口,喝的汤好多时候也是冷的,所以暂时没出什么问题。但回国之后吃麻辣鲜香滚烫的中餐加冰水,胃就不干了。不管是吃火锅还是水煮鱼、麻辣小龙虾,都喝冰水,肯定会出问题的。
我跟他说:“你哥哥的胃不舒服跟总喝冰水有关,不能总这样一冷一热地吃东西,会伤胃的。”他的神情表示他对这个理由不完全信服,果然,他提出了异议:“人家外国人不都这么吃的吗?人家常年喝冰水,也没见过有什么毛病,身体比咱们强壮多了。”
“你说的没错,他们的身体比咱们强壮多了。”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问题也在这里,咱们的体质不同啊。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体质特征决定了,中国人的胃就是喜欢暖,我们的胃怕凉。别说喝冷水,外国人还不坐月子呢,中国人就不能不坐,你不能这么比。”
当然这么说不准确,不是外国人都这样,确切来说是白种人的体质与我们不同,他们的胃可以接受冰水,而很多亚洲国家的人,跟我们一样的体质,胃也不喜欢这种一冷一热吃东西的方式。
新加坡《联合早报》曾经发过一则新闻,说在新加坡胃病相当普遍,而且其中九成都是胃寒引起的。为什么呢?就在于他们的饮食习惯不好,喜欢吃冰凉的食物。他们跟欧美国家一样,喜欢一边吃正餐一边喝冰饮料,然后就跟我那个留学生患者一样有胃病了。
假如你也喜欢一边享用热腾腾的食物,一边享受冰冰凉的刺激,那么现在可以找面镜子,伸出自己的舌头来看看,假如你的舌苔白白的,而且感觉是厚厚的一层,那么这种舌苔白腻的表现,很可能表示你胃寒,需要注意别让胃继续受伤了。
除了不要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之外,为了养胃,我们最好不要吃过冷和过热的食物。很多人都喜欢吃冰的和热的食物,觉得特别过瘾,可是我们的胃既不喜欢冷也不喜欢热,它喜欢的是温。虽然温吞吞的食物口感没那么舒爽,但温度适宜的食物,对食道和胃都有好处。孰轻孰重,请大家自己掂量一下吧。
你的胃是“垃圾桶”吗?
我一向是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但涉及自己的身体时却绝对不含糊。腐烂变质的食物一定丢掉,坚决不吃。不够新鲜的食物也不吃,剩饭剩菜也尽可能不吃。该丢到垃圾桶里的食物,不能因为舍不得就丢给胃,我们的胃不是垃圾桶。
很多人因为心疼食物不肯浪费,明知道有些东西不该吃或者吃了不好,可是为了不让心里有负罪感,为了获得“这些东西我都吃了,一点也没浪费”这种自欺欺人的满足感,把很多本该丢进垃圾桶的食物吃进肚子里。这下倒好,心理是获得安宁了,可是胃呢?胃该闹腾了。
在门诊上我遇到过很多因为吃剩饭剩菜出现的胃肠道疾病,以老年人居多。前阵子还遇到一位患者,她的症状比较典型。老太太一向身体不错,就是节俭惯了,见不得食物浪费。因此剩饭剩菜从来不舍得倒掉,不过她也懂得应该加热,所以每次吃剩饭剩菜之前都会仔细加热。有些剩饭菜甚至放了好几天,加热好几遍。孩子们原本是反对她这么做的,后来看她这样吃没什么问题,也没过多劝阻。
那她是怎么进医院的呢?原来啊,这回是孩子们孝敬她的大螃蟹,老太太知道螃蟹性寒自己不能多吃,于是一餐过后还剩下了好多。就跟以往一样,她又把它们放冰箱里,第二天拿出来加热了接着吃。没想到,吃完没多久就开始腹泻呕吐,还伴随着头晕心慌。
虾蟹等水产品本身就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更别提放置了很久的呢。冰箱不是万能的,虽然有“保鲜”的功能,但肯定无法长时间保持食物的新鲜度,顶多只能抑制细菌的繁殖。更何况,很多病菌,比如耶尔氏菌、李斯特菌在4~6c的低温下照样活跃地繁殖。
所以,不要以为剩饭剩菜放冰箱就万事大吉了,以为吃的时候拿出来热热,还跟新鲜的一样,那是不可能的。食物最好当天吃完,否则放久了或者存储不当一定会产生有毒物质。比如剩下的蔬菜,经过在盐中长久浸渍,亚硝酸盐含量会大大增加。下次食用的时候你会重新加热,但亚硝酸盐加热后毒性会更强,吃了对身体能好吗?
一般来说,发现剩饭剩菜变色或者变味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倒掉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食物尽管看起来没有变色变味,但营养已经大打折扣了。比如米饭、年糕等淀粉类食物,重新加热后也很难让淀粉恢复到新鲜时那种人体易吸收的糊化状态,长期食用容易消化不良。而且,这类食物很容易被葡萄球菌污染,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正因为吃剩饭剩菜的害处实在太多,所以我才建议大家宁可浪费也不要食用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剩饭,也不要剩下菜,根据家人的食量做饭做菜。如果实在要吃剩饭菜,也尽量不要放置太久,把时间控制在5~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