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第一百零五章
在星荧洞窟的第一晚平静度过;天亮之后,两人再次向深处行进。
不知为何,似乎丘丘人之间相互通风报信,剩下的隧道之中一个丘丘人都没有见到。
在一些明显有生物活动的地方,还有熄灭没有多久的篝火,一看就是刚刚收拾好东西,悄悄跑路的魔物。
“我们有这么可怕吗……”秦和瑟碰了碰脚下还带着点点火星的木柴,有些不太理解。
奥罗巴斯想起昨天秦和瑟挥着铲子,如同狂战士那般狂野的作战风格,非常违心地说了一声:“我也不知道。”
保命要紧。
继续深入隧道,大约在中午时分,两人终于见到了隧道的尽头。
随着一阵光芒闪过,习惯了漆黑的二人逐渐适应了洞窟的亮光,入目既是一座巨大的岩柱,树立在洞窟的中心。
洞窟里道路纵横交错,蜿蜒向上,将整个空间全部联系在一起,向上光明耀眼,在层层石台之上望不到尽头,向下黢黑幽暗,不知通向何处。
“先去哪里?”奥罗巴斯见又是二选一的选择,熟练地拿出做决定专用的摩拉:“需要吗?”
“这到不需要。”秦和瑟蹲下身,细细观察下方幽深的洞口:“下面似乎不算太深,等我们把下面探完之后,再向上走吧。”
“如何?”
“可行。”
两人仔细观察了一下,左边没有道路,右边则有两条道,一座天然石桥向上延伸,另一条贴着石壁的道路则环绕向下,如果没有猜错,这就是通向最下方的道路。
但两人没有着急出发,而是就地燃起篝火,简单休息一下,顺便留下一点时间,让秦和瑟将地图完善。
星荧洞窟高度跨度太大,需要重新绘制一份垂直切面图,方便标记方位和地点。
拿出特制的,做好坐标系的藤草纸,秦和瑟以眼为尺度,笔墨书画之间,一段简单的横切面便出现在了纸张的中心。
秦和瑟拿出一块钢钉,在石壁肉眼可见的位置上,钉了一块形状近乎正方体的石头。
标记好来的位置,他在地图的对应位置,画下了和钉上的石头一模一样的图案。
简单休息,两人顺着顺滑的石路,一溜烟溜到了一个洞口前。
两人没有进去,而是做好标记,继续向洞底奔去。
在解决了一个带着冰盾,明显要强壮不少的丘丘人后,石路逐渐收窄,平整的冰面反射着已经不剩多少的自然光,一片满是碎冰的融雪湖出现。
两人知道,这是到底了。
下方空洞面积很大,并且与外部连通,并且魔物众多,洞口外庞大的平台就是丘丘人在这片苦寒之地难得的庇护所。
两人没有打扰,借着欺骗,找了一片空地就地睡下,度过一个丘丘语环绕于身的夜晚。
外面没有再往外部的通路,于是两人再次登上石路,一路向上攀爬。
下来只用了半天,但光是回之前洞口的路,两人就用了一天的时间。
好在星荧洞窟上下都是通透的,日光借由冰柱扩散到整个洞窟,这让他们不至于像之前那般在黑暗中摸瞎。
在路过不知多少洞口后,在第三天傍晚,两人终于登到了洞窟的最高处。
这里似乎是一处祭台,两边还有残存的台面,新刻的石碑记录着沙尔·芬德尼尔的过往,正中心符文微微闪烁,像是等待着未归之人的到来。
“这似乎是一处解密。”(1)奥罗巴斯抚摸着略带温度的符文,还有周围散落的机关,明白了此处的含义。
“需要我们把它解开吗?”
“你好奇吗?”秦和瑟刚刚在背风处搭好帐篷和篝火,见奥罗巴斯蹲在符文旁,似乎很感兴趣:“要是好奇,我们就把它解了。”
“好奇。”手下的符文微微发烫,奥罗巴斯抚摸着,见秦和瑟似乎在发愣,问道:“你不好奇吗?”
“还好吧,算不上好奇。”秦和瑟学着奥罗巴斯的模样,抚摸上符文:“你知道,我有因果,在我第一次探究这里的遗迹时,这处解密其实就已经出现在我脑海。”
“在旧都的下方,有一处封闭的祭坛与壁画,那里就是解密的终点,它描绘了整个国家的过往。”
“这是留给那位未归之人的,也是留给未来的冒险者的。”
“想去看看吗?这个国家的过往?”秦和瑟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你要是好奇,我们就把剩下的石碑点亮,等最后去看一眼就行。”
“反正我们也是来旅行的,多走走看一看也是旅行的一部分。”
篝火噼啪作响,秦和瑟努力在贫瘠的食材上做出一点不同的花样。
比如用干蘑菇,禽蛋和土豆,做出了一锅简易素高汤,将坚硬如钢铁般的面饼在锅盖上捂热,再烤一些刚抓的禽肉,算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登上高处后,周围的风雪明显要减弱不少,灰蒙蒙的天空已有些许星光点缀,不再如之前那般沉闷。
“话说……秦,我有一个问题。”奥罗巴斯想起秦和瑟之前对他的解惑,反而有了更多的疑问:“既然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过往,又为何要再走一遍呢?”
“这样……你可以理解为一种仪式感吧。”秦和瑟舔着浓稠的土豆汤,短暂思索过后,敲了敲面前还在冒着小泡的汤,比喻道:
“比如说这锅汤,就是过往的信息。”
“我用因果感知到后,它会告诉我,里面有蘑菇,土豆,禽蛋,会向我形容它的味道。”
“但即使知道它的味道,我还是希望用舌头真正感知到土豆的粉糯,蘑菇的鲜香,这并不一样。”
“但你之前好像并不想去亲眼见证它。”奥罗巴斯听懂他的比喻,但还是不理解秦和瑟的想法。
“在我问你的时候,你似乎想回避它。”奥罗巴斯见秦和瑟杯中空荡,帮他再装了一杯:“是这份过往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还要不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