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 升斗小民古代生活日常 - 和琼木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10章

第210章

庾浚并没有耽搁,翌日便带兵北上。只是适逢严冬,河道结冰,水路不畅,整支军队只能走陆路。

这日刚扎营休整,庾浚便听底下人来报,“后面有马车跟着,斥候来报已经几天了。”

庾浚不觉有异,听罢皱起眉来,“既是连着几日了,怎么不叫人驱赶?”

部将为难,苦着一张脸看着自家将军,“……是夫人。”

……

背风坡处,简陋的扎营之所,秦黍叫人带过来之时,目光所及之景便如是。进了帐,围拢在篝火之处的几位部将一见着她来,忙起身朝她拱手行礼,而后便告退离开。

“此行还不知结果如何,你何须跟着我?”庾浚手拿枯枝挑着面前火堆,眼睛也看着面前火堆,并没有望向她。

“你我夫妻,自是一体。”秦黍走到他身旁,蹲下,也看向面前燃烧的莹莹篝火。

静默片刻,庾浚长叹了一声,“罢罢罢……”他深知秦黍的性格,知道她一旦跟过来,就表示她的心意不可撼动。他如果再进行劝说,就会伤害夫妻情分。

他忧她安危派人遣送她回秀州,这是他的情意;她虑他生死决意一起同赴都城,这也是她对他的情意。这世间,唯情意不可相负啊。

都城事态紧急,但沿路水路冰封,为了尽快赶回都城,最后庾浚只能先带部分兵马先行一步,大军垫后。至于秦黍,因为不擅于骑乘,最后只能跟着后头大军一起行动。

*

皇宫,内书房。

“庾爱卿,你看赵王子如何?”高坐上首的皇帝,面色苍白,问话更是气力全无。

庾滉在堂中垂手直立,闻言朝上躬身拱手行礼道:“皇上,赵王几子若可用,赵州又何须您亲征。镇守一方都做不到,又如何能降四方来宾,率百官高坐明堂。”

皇帝看着御案上的玉碟,似在沉吟。

如今皇室宗亲,论起皇帝这一脉,也只剩下赵王这一支。虽说,皇帝为大宗,赵王为小宗,可比起其他皇室宗亲来,两人好歹是亲兄弟。虽说赵王一脉,赵王战死,余下几子也因争兵权一事受到冷落,但好歹血缘上最近。

可庾滉所言也不无道理,他指节敲击御案两下,道:“我记得赵王几子都已成亲了。”

闻弦歌而知雅意,庾滉立刻道:“皇上想从几位世孙中择选储君?”

“既然赵王子不中用,那便从世孙中选人。”皇帝轻咳了几声,面色越发地不好,“你派人去查几位世孙的情况。”

庾滉领了命退下,他虽面色如常,但心里却是忧虑得紧。皇帝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还不知这都城中的风云该如何变幻。

几日后,皇帝将议好的储君人选在朝堂上一公布,结果非议四起。原因无他,只一点,储君年龄太小了。

“皇上,请三思啊!赵王孙只有五岁,尚不到进学的年龄,如何能做储君啊!”底下老臣俯首叩拜,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道。

一部分大臣也纷纷口呼“不可”,连声让皇帝三思。还有一部分大臣则作壁上观,不动声色。重臣则是早收到皇帝消息,是以安然接旨。

皇上如今身体已不大行了,没什么精力听底下官员闹,也没什么心情问他们意见,他今天开这个朝会,无非就是告知这些人:你们有储君了。

现在目的达到,他便擡了擡手,大太监见状,立马朗声道:“退朝!”

庾滉刚迈出殿门,身后便传来老宗正的声音,“庾大人……”

庾滉顿了顿,敛去面上的情绪,然后回头朝老宗正拱手客气地道:“老王爷。”

老宗正一把圈主他的肩膀,笑道:“走,我们一起。”

待与后头跟着的官员拉开了距离,老宗正才道:“此次储君择立之事不知庾大人怎么看?”

庾滉打哈哈道:“老宗正,您老说错了。圣上已经定下了赵王孙,那就不是储君择立了。既然皇上已有决断,我们做臣子的理当听从,哪里还有别的想法。”

老宗正眯了眯眼,侧头看他,“庾大人,储君乃是国本,不可轻忽之。”

庾滉只道:“皇上既然已经选定赵王孙,那便是赵王孙有储君之资。”说罢,他朝老宗正拱了拱手,客气道:“老王爷,我还有一些要务要处理,先行告退。”

老宗正看着他大步流星地离开,面色不定。

*

庾浚赶路至一半便接到都城来信,皇帝驾崩了。看完信,他立马带着人昼夜赶路,等到了都城,才知宗室之乱已平。

“老宗正,为何这般想不开?这天下兵马皆在陛下手中,他如何敢起兵谋反?”庾浚不解。

正在收拾书架的庾滉道:“他有私兵,以为控制了都城,再加上皇室的身份就能够让边将听令吧。”

顿了顿,他又道:”可是他不知道先帝早有安排,蓟州统领早已秘密进京,几位重臣也早得了先帝的授意。万事俱备,只等瓮中捉鳖。”

庾浚疑惑,“先帝早知道宗正老王爷有反心?”

庾滉摇头,“老王爷一直掩饰得很好,先帝起先也不知晓,只是在先帝伤势确诊后,老王爷才现出了端倪。”

庾浚看着窗外园景,冬日虽还萧瑟,但暖阳已升。

秦黍刚回都城,便听见龙椅上的皇帝又换了,不免大惊,心想这杨氏王朝命途多舛啊。

“当今这般稚龄,这朝堂还能稳当?”她心生疑惑,不免询问庾浚。

庾浚躺在摇椅上,怀里揣着手炉,“先帝圣明,早在谕旨里定下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位大臣,两位文官,两位武官。两位文官在朝野中率领群臣辅佐皇帝,两位武官镇守边境,手握重兵。如此一来,朝野之中谁敢造次?”

秦黍见他姿态悠闲,眨了眨眼,“不知那两位文官中可有家公?”

庾浚朝她眨了眨眼,“你猜。”

第二年,旧朝换新朝,新朝年号名为定康。

这一年为定康元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