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巧施手腕赢下生意 - 杜月笙全传 - 杜海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杜月笙全传 >

第17章巧施手腕赢下生意

第17章巧施手腕赢下生意

谋取到通商银行

1934年11月,《申报》主人、上海地方维持会会长史量才由杭州回上海,汽车行驶到海宁县附近翁家埠达闸口时,遭国民党特务伏击不幸去世。杜月笙也因此顺理成章地由副会长扶正,并接手《申报》,这让他的声望与地位更上层楼。

但他并未就此满足,当时上海有所谓“五大团体”,若按重要性与权威性排序,以上海市商会为首,其次才是地方协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和航业公会。

杜月笙觊觎上海市商会由来已久,但白相人出身一直都是他的先天缺憾,虽然有不少高阶层人士和杜月笙建立起不错的友谊,但是绝大少数人都对杜月笙敬而远之,不屑来往。这种缺憾难以弥补,于是杜月笙开始施展八面玲珑的手段,将王晓籁推上上海市商会的宝座,自己甘居幕后。二人结为搭档,权势均沾,相互为用。如此一来,杜月笙在工商界愈加如鱼得水,无往不利。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杜月笙也不例外。虽然他声誉无数,威名远播,但仍然阻止不了他继续追逐名利的脚步,这一次,他把目标瞄准了中国通商银行的头把交椅。

中国通商银行创立于光绪二十三年,是中国最早的一家银行,由大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创办。盛宣怀去世之后,这家银行一直由傅筱庵掌管。中国通商银行是除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之外的一家重要银行,就连宋子文、孔祥熙都想染指该行,但一直没有找到机会。

世易时移,到了1933年,民国政府开始“废两改元”,1935年,推行以整饬金融铁序为由的“法币政策”。正是在这种有利的背景下,绝顶聪明的杜月笙略施手段,竟然将中国通商银行从傅筱庵的手中转移至自己的名下。

1933年之前,民国政府依然沿用银两和银元的并用,常常导致金融秩序的混淆不堪。而早年开设的银行,不管官办还是民营,都有资格发行纸币。发行钞票的利益极大,可是风险同样很大。由于时局变化无常,国人往往更重视硬货而轻钞票,但凡发生时局变化的风声,就容易发生挤兑风潮,如此一来,银行面临极大的倒闭风险。

1933年之后,大力推行“废两改元”政策,正巧赶上国际银价急剧攀升,两年之间,我国白银外流净值高达九亿多元,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于是通货紧缩,物价大跌,百业萧条而产业濒危。国民政府迫不得已,采取断然措施,停止使用银本位,实施“法币政策”、同时颁布法令:一切白银收归国有,集中发行于国家银行。

“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1936年又增加了中国农民银行,其他银行发行的、流通于市面的纸币,逐渐以这四行发行的钞票换回,停止使用。“法币政策”推广以后,以往有权发行钞票的公私银行都必须分别加以“清理”,否则,国家银行唯有被迫大量发出法币换回各银行的钞票,那么,不但国家银行要代所有银行背上包袱,而且极可能使法币一登场便步上“通货膨胀”的噩运。

为了防止各家银行私印纸钞兑换法币,国民政府一直把这件事做得高度保密。在“法币政策”公布前,国民党政府开始调查享有钞票发行权各家银行。经过调查,有发行权的银行一共是十二家,其中,中国通商银行发行的钞票有三千四百万之多,被列在清理名单之中。

为了能顺利清理掉这些银行,国民政府开始对症下药。所采取的手段是,先由中央、交通、中国三家银行秘密集中中国通商银行的大量钞票,选择有利时机,突然前去兑现。倘若无法满足兑现,便以“准备不符规定”的事实,报给官方施加检查,最后再以维持金融秩序为名,提出加入官股,并指派董事长,予以全面控制。

虽然傅筱庵精明能干,中国通商银行财力雄厚,发展平稳,但由于一个意外的因素,迫使傅筱庵陷于困境,无法自拔。原来,傅筱庵眼见上海地价暴涨,不免为之动心,深感机不可失,于是斥资一千万,在闹市区盖了一座巍巍豪华的“中国通商大楼”,投资不可谓不空前。

投资地产几乎占去了银行发行额的三分之一,手头吃紧,未免捉襟见肘,无法满足兑现要求。官方抓住傅筱庵这一弱点,准备对中国通商银行展开清理。

傅筱庵岂肯轻易退让,他多方奔走,从中作梗,意图挽回败局。国民党政府抓住他曾经资助过北洋军阀的小辫子,以阴谋祸国之名,下令通缉查办,吓得傅筱庵慌忙出逃,一直逃到东北重镇大连藏匿起来。

傅筱庵出逃,中国通商银行群龙无首,乱作一团,而“中国通商大楼”尚未竣工,眼见着中国最早的一家银行就要寿终正寝了,若果真如此,势必在上海金融界引起空前巨浪。财政部长宋子文也并不想真的让它倒闭,而是意图控制该行,获取更大的利益。

既然傅筱庵“负案在逃”,无法回上海处理检查事宜,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中国通商银行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宋子文周折一番找到杜月笙,希望他能出头处理此事。

杜月笙乐于从中斡旋,一来,可以彰显自己在上海金融界的地位;二来,这件事情实在是大有油头可赚,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毅然挺身而出。

首先,杜月笙向国民政府力保傅筱庵,请求取消通缉,让他回上海处理通商银行的账务,即使通商银行滥发钞票,也应由傅筱庵出面负责清理好。

国民政府拨了一个面子给杜月笙,于是杜月笙立即托人带信给傅筱庵,言明:“不管怎样,傅先生不能一走了之,请先生回沪把中国通商银行的账目算清,天塌下来,有杜某人顶着。”

傅筱庵收到杜月笙的来信,甚为感动。他舍下巨万产业,仓促出逃,实为迫不得已,如今杜月笙愿意从中担保让自己回沪,他十分高兴,也很感激杜月笙,逢人便说:“杜先生为人四海,铁肩担道义,我决定回上海,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傅筱庵深知杜月笙十分好面子,自己在外边吹捧他,他不保护自己都不行了。于是,他又大摇大摆地回到了上海。

傅筱庵回沪后,先是拜谢了杜月笙的大恩大德,并承诺,只要不追究祸国之罪,不通缉查办,他愿意配合官方对通商银行展开业务清理。

首先,他查明了中国通商银行的亏欠,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将投资一千万尚未竣工的中国通商大楼,以三百万元的价格低价转手,又七拼八凑,勉强算是还清了债务。

遭受如此打击,中国通商银行只剩下一个空壳,债务虽然全部了结,但库存罄尽,眼看关门大吉了。这个时候,宋子文、孔祥熙感觉火候已到,于是授意杜月笙出面,以挽救之名,代中国通商银行要求中央银行入股通商银行。傅筱庵心灰意懒,无力回天,只得应允了下来。不久之后,中央银行便将大量的官股塞入中国通商银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