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贩烟土大发横财
第5章贩烟土大发横财
拉山头疯狂抢土
虽说赌场的生意日渐兴隆,但上海并非净土,烟土生意之暴利,远非赌台零钱散银所能比。大上海到处都是吞云吐雾的烟花柳巷,里面多是醉生梦死的巨商富贾,这里成为烟土最为理想的集散市场。
上海滩有些牌头的江湖人物,纷纷投身烟土买卖,置国人身心于不顾,大敛横财。由于烟土生意越做越大,自世界各地而来的鸦片集中于上海,其销售最盛时期,供应地区远至西南华北,近至江淮两岸。
吴淞口是上海最热闹的烟土吞吐港口,成箱成包的鸦片络绎不绝,源源而来。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抢土事件依然猖獗不辍。当时,以抢土最为闻名的,当属以沈杏山为首的“八股党”的八位英雄好汉。由于后来杜月笙也成立了“八股党”,因此按先后顺序,杜月笙的八股党被为“小八股党”,而沈杏山的八股党被称为“大八股党”。
沈杏山的大八股党早年以抢土为主业,势力渐大,后来干脆仗着英捕房的头牌硬吃,继而改为收取保护费,大肆搜刮土商的利益,飞扬跋扈,让人闻风丧胆。
与杜月笙不同的是,沈杏山的根据地在英租界,与法租界的杜月笙原则上互不侵扰,各行其是。
由于沈杏山早年抢土,积下巨万家财,有了身家,又结下权贵,行事手段由暴力而逐渐温和,他开始实施另一种稳妥而又不冒风险的敛财方式,先后投效了当时上海的两大缉私机构水警营和缉私营。依靠英捕房的势力,沈杏山很快在营署担任了要职。这让他在烟土买卖中升到明处,以所谓查缉烟土之名,向黄浦江两岸的鸦片从业者、土行老板大肆收取保护费。
仰仗身后的权势,沈杏山大发横财,根本不把法租界的朋友看在眼里。当时的法租界和英租界相比,无论在面积、人口、繁华程度上都要逊色几分,鸦片商及土行也多集中在英租界;其次,英租界背靠码头,优势得天独厚,相比之下,法租界多为土栈,罕有码头。
大八股党认为,即便有些法租界的朋友抢几包土,发笔小财,但是与他们成批成箱、大来大往比起来,只能算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沈杏山们的构想很简单,收了土商的保护费以后,只要在法租界那边打通关节,分几份铜钿也就够了。
但是他们不曾想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黄金荣和沈杏山同为巡捕房供职,但分属不同租界,二人再有交情,一旦遇到争食争利的事情,岂有君子让贤之说。况且,黄金荣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亨,手下还有一批刀口上混饭吃的武角色,他们眼看着一包包烟土在大八股党的保护之下,大摇大摆地运往英租界,一个个目瞪口呆,无可奈何。
黄金荣的抢土生意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但碍于官职情面,不好直接出面处理,况且沈杏山现在是势大财粗,名正言顺,这让黄金荣一筹莫展。林桂生虽为女流,早就沉不住气,急唤杜月笙商量对策。此时的杜月笙在黄老板和桂生姐跟前,正是扶摇直上,炙手可热,俨然黄门的二管家。
杜月笙虽然经常被黄金荣夸赞“绝顶聪明”,如今却也不知计将安出。大八股党不仅财大气粗,而且背靠水警营、缉私营和巡捕房,吃官家饭,发烟土财。更重要的是,英租界大大小小的土商已被大八股党控制大半,如今合纵连横,羽翼渐丰,大有垄断之趋势,区区一个黄公馆如何与之抗衡?简直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林桂生一见“绝顶聪明”的杜月笙如今也是没了主意,不禁有些丧气。
桂生姐对自己殷切期望,而自己又别无良策,杜月笙见不免有些尴尬,思索了一夜,终于让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第二天,杜月笙急忙从“公兴记”返回黄公馆,一五一十将自己的想法说给黄金荣和林桂生:“他沈杏山虽然势大,但我们可以智取,正面冲突难免吃亏,道理上也讲不通,要想不让大八股党独美,唯有‘他黑我更黑’。”
“何谓‘他黑我更黑’?”林桂生问道。
杜月笙低声说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面火拼办不到,暗底下也不能让他们舒服了,隔山打猎,见者有份,岂能让他们这么容易就吃独食?他们收了土商的保护费,打包票,拍胸脯,保证不会再有抢土的事情,对不起,我们偏要抢!不管抢得到抢不到,我们都要抢给他们看!”
林桂生抚掌称快:“对,不能让他们太威风了,八股党一向瞧不上法租界的朋友,抢他们几次,也好让他们知道,江湖饭不是一个人吃的。”
黄金荣老成持重,担心地说:“现在他们运土都有军队保护了,硬抢,恐怕不大容易!”
杜月笙目光如炬,傲然一挺胸说:“区区几条枪吓不倒我,军人也是人身肉长成,我倒要找几个狠角色来跟他们拼拼看!看看谁吓倒谁!”
就因为杜月笙在黄老板面前的几句慷慨陈词,让他无意之间找到了组建“小八股党”的契机。说做便做,杜月笙开始着手招兵买马,建立亡命之徒的组织。从多年前混迹十六铺一直到掌权公兴记赌场这一时期,杜月笙着实结纳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再加上青帮的兄弟众多,要想找几个狠角色并不算难。他先选定了四位可靠的旧交,这四个人都是艺高人胆大的江湖朋友,重义气,敢担当,值得信赖。
头一位便是顾嘉棠,他是杜月笙在小东门老鸨大阿姐那里认识的打手,此人年少力壮,精通拳术,方头大耳,身材魁梧,有霹雳火、猛张飞的火爆性格。
第二位名叫高鑫宝,是个文武全能的角色,眼明手快,反应敏捷,尤为特别的是,他曾在洋人地界工作过,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其头脑灵活,八面玲珑,在小八股党中不作第二人选。
第三位叫叶焯山,人称“花旗阿炳”,阿炳是他的小名,所谓“花旗”,指的是美国的星条旗,因为曾在美国领事馆开过汽车,所以得来一个外号“花旗阿炳”。叶焯山的枪法堪称神准,传说他可以在一个小房间里,无论何时由别人拋一枚铜板飞向天花板去,隔着大衣皮领,能迅若鹰隼地从腰际间掏出枪来,一弹击中犹未来得及坠落的铜板。
第四位,大名鼎鼎的芮庆荣,腰宽背阔,膂力惊人,世居上海曹家渡,以打铁为营生,性情急躁而耿介,好路见不平,人呼拼命三郎。
虽说这四位人士均有一身的本领和胆魄,却无奈生不逢时,生活颇为潦倒,只能做些为人所不屑的鸡鸣狗盗之事。杜月笙延揽人才,将几位好汉招致麾下,四人无比兴奋与欢喜,比杜月笙当初进入黄公馆还要更胜十分,听说要干抢土的买卖,赚的是海量的银元,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