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金字招牌“闲话一句” - 杜月笙全传 - 杜海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杜月笙全传 >

第8章金字招牌“闲话一句”

第8章金字招牌“闲话一句”

满堂皆是座上客

杜月笙事业如日高升,睥睨上海滩,几无出其右者。功成名就之时,二房孙氏、三房陈氏两位夫人先后为杜家添丁,佣人更是一批批地添加。均培里的房子日渐显得拥挤。尤其是来往的座上客越来越频繁,原来的房子已经显得不够派头。想当初,杜月笙离开高桥镇,在八里桥拜别外婆时说过的一句话,有朝一日,我要立家业、开祠堂,光宗耀祖!多年过后,此话言犹在耳。

多年奋斗,杜月笙早已从一个顽劣的泼皮少年蜕变为世故通脱的江湖大佬,立业、开祠堂的理想该实现了。有一天,杜月笙和黄金荣闲聊,谈及均培里住所的窘境,黄老板点了点头说:“你应该再建一栋像样点儿的房子才好。”

杜月笙眉头一皱,答道:“好是好,就是还没找到一块像样的地皮。”

“这个不难,我有一块地,在华格臬路。”黄金荣慷慨地说:“差不多有两亩多,你要是觉得合适,只管去造房子好了。”

华格臬路离跑马厅并不遥远,紧邻著名的“大世界”,地点适中,交通便利,两亩多的空地足够建一幢大宅子,容得下杜月笙一家大小应该是毫无问题。

杜月笙千恩万谢,欢欢喜喜去找张啸林,跟他商议建房子的计划。张啸林平素心直口快,见杜月笙在黄金荣那里讨来一块好地皮,也不管自己与黄金荣交情够不够得上,亦不问杜月笙是否愿意,脱口便说:“好极,好极,既然有两亩地,我们何不一人造一幢,两幢房子连在一起,以后来来往往,岂不是方便多了吗?”

二人一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杜月笙也不好意思回绝,便说也好,就照啸林哥的意思办。杜月笙跑去跟黄金荣一说,黄金荣的地皮已经送给杜月笙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杜月笙已经答应了张啸林,他也无话可说了。

说干就干,一切手续办好,华格臬路两亩地皮悉归杜月笙、张啸林名下,于是便大兴土木,开始造起大洋房来。杜月笙和张啸林一家一半,中间隔有砖墙,在墙上开一扇便门,两家人跑来跑去,便利而又热闹。

1925年春,杜月笙和张啸林同时搬进新宅,乔迁之喜,鞭炮阵阵,锣鼓声声,好一番热闹。三位温柔漂亮的夫人各居其室,原配夫人沈月英坐镇楼下正屋,二太太陈帼英住二楼,三太太孙佩豪住三楼,其余子女及佣人也分别有所分配。

置了这一幢产业,随之而来的便是其他事宜的跟进,首先是为三位夫人分别配备了四五名佣人,各司其事;其次又一口气购置了九部汽车,每车各有司机、助手一人,出入门庭,皆有人身前背后精心服侍,着实撑足了场面。

此外,杜月笙又先后找来三位账房先生管理内外账务,为了做好文字工作,杜月笙又请了苏嘉善、翁佐庆等四个人做秘书。身在江湖,又是阔佬,保镖自然不能少,杜月笙又选了几位身手不凡的近身侍卫随时保护自己的安全。这几个人分别是陆桂才、陈秦鹤、陈继藩、高怀礼。

陆桂才原本是张啸林的手下,早年做过陆军军官,拳脚功夫了得,在江湖上徒众极广;陈秦鹤是台州人,手下也有不少弟子,势力范围遍及各大酒肆茶寮;陈继藩不仅身手不错,而且有文化,会讲一口流利的法语,曾在法租界领事馆就职;高怀礼早年在巡捕房做过包打听,后来又在警察厅担任过教官。这四人身手不凡,忠心耿耿,前可冲锋陷阵,退可出谋划策,是杜月笙身边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随着杜月笙势力的不断壮大,上海本地的富贾巨商、名流绅士纷纷慕名而来结交拜望。因此每天从早到晚,杜公馆门前总是车马盈门,迎来送往。从早晨八九点钟开始,杜月笙尚未及更衣盥洗,外间的会客厅就已经坐满了前来拜访的客人。

虽说已不再是少年子弟,但杜月笙仍旧难改嗜赌的禀性。他常常大赌特赌,通宵达旦,但不管睡得多么晚,他都按时起床,洗漱之后用些早点,这时,管家万墨林都会从写字间里取一张单子,上面详细记录着这一整天应酬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用过早点之后,杜月笙便开始接待客人,多半三言两语即可解决。也许是天分使然,抑或是多年的人情世故练达出极强的领悟能力,只要他一见到来客,通过来者身份地位、性格习惯等因素,立刻就会联想起他身上发生的事情,知道他是为何而来。有时不等对方把话说完,他便打断了人家的长篇阔论,要言不烦地答以这么三句:

“你的事体我晓得了。”

“你放心,我会替你办好。”

“好,再会。”

“有求必应”、“为人四海”是许多人对杜月笙的直观评价。而他的“闲话一句”俨然成为上海滩最有信誉的名言。“摆句闲话”看似轻于鸿毛,实则重于泰山,能“摆句闲话”的人,绝非是那些吃闲饭的等闲之辈。杜月笙无论从身份地位还是能力来讲,摆一句闲话够分量,而且够信誉,常常为人所称道。

但凡找杜月笙帮忙的人,不论身份地位贵贱,只要敢进入杜门,问题又在自己的能力控制之内,他多半会肩承下来,继而让来客得到满意的答复。看他整天忙碌的样子,搭钱耗力到处替别人排难分忧,几房太太免不了要聒噪几句,亲近朋友和手底下办事的,有时候也免不了要抱怨说:“没半个铜钿的好处,还要倒贴,这是何苦来呢?”

于是,杜月笙便意味深长地回答他们:“人家有事体来请托,至少还说明他们信得过我杜某人。单论这一点,我也理应帮他们把事体做好。”他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愿意上门请托,那还有什么意思?

杜月笙没读过几年书,言经论道不懂,却能急人之困,乐于助人,这样的黑社会大亨,实在是不多见。

虽然继承了黄金荣的势力,并作了发展,但杜月笙的影响主要还是在黑社会中。社会名流、知识阶层与他们虽有往来,但内心深处对他却不无鄙夷,大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杜月笙深深懂得要想在上海滩真正作番“事业”,光有打手不成,还必须接近上层人士,拉拢、利用乃至控制一批知识分子。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打点公司的生意,杜月笙也学会了附庸风雅,学人家唱京戏,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浅尝辄止,过过戏瘾,算是闲时的一种乐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