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红楼世界39 - 带着房子穿了,可我黑户啊 - 萧凌凌凌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39章 红楼世界39

贾家的事影响不到林家,也丝毫影响不到朝堂。

这些年,随着皇帝和心腹们布局完成,一项又一项技术被研究出来,从香皂,到玻璃,到水泥,到每一项的技术开发,一次次为国库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与此同时,天下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田地的佃农不再进入各个地主家做工,而是进入国家开办的各个工厂。

没有多余的人种田,可朝廷却规定了,不能使田地荒芜,一旦发现便罚款于荒田的十倍。许多大户人家逼不得已,把家里的下人都赶去种田,实在种不了的只能卖给朝廷。

几年下来,朝廷回收了不少的土地,并因此把大部分的隐田都扯了出来,登记造册。

朝廷的田多了,也不能放着不管,朝廷设立了专门的农田部,把工厂剩余的那些人,按工人的工资待遇都招进了农田部。

刚开始是大量的种植经济作物,用于养活这些进农业部的工人。后来,等到各个工厂的进一步扩张,需要的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又把大部分人重新调回工厂,而农田开始采用各种先进的机器。

播种机,收割机等等利于种植的器械被研究出来,大量的应用,生产成本下降,农产品的价值当然也随之下降,百姓们能用越来越少的钱,买来更多的粮食。

百姓们再也不担心饿肚子了,而那些进了工厂的人日子更加的好过,几乎达到了丰衣足食的地步,一时间羡煞了周围所有人。

没想到,当初苦哈哈只能给人当佃农的这群人,现在已经成了人人羡慕的存在,日子过的非常滋润,而那些守着自家几亩田的人,却越过越差。

那他们守着这些地还有什么意义?

除了能吃饱饭,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比工人们差远了。

而且靠天吃饭还要担心天灾,终究没有朝廷开办的工厂来的有保障,于是更多的人放弃了种田,转而把田卖给了朝廷,而自己想办法进了厂。

与此同时,依然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富户们,日子也是越来越难过。农作物的价格一天比一天低,赚到的越来越少不说,人手也越来越难招,招人的工钱涨得还越来越快。

要是再遇上个什么干旱洪水,百姓还能领到朝廷发放的救济粮,可富户家的下人就不行了,毕竟他们不属于朝廷,而是家奴,只属于主家,朝廷是不会发救济粮的。

能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下人们活活饿死,富裕点的主家只好咬牙掏粮食养活他们,而小点的家族,就只能送还卖身契,给下人恢复平民的身份,让他们去领朝廷的救济粮了。

这样一波波下来,囤聚田地的中小家族越来越少,大量的百姓恢复了自由之身,成了要给朝廷纳税的百姓。

而富裕的家族为了保住自家的富贵生活,不得不拿出家里的积蓄,参与到朝廷的工厂计划中来,他们掏了钱,出了人,能得到一部分股份,未来靠着这些股份,也能吃喝不愁了。

而一些舍不得家产的人,家中的产业渐渐被挤兑,不得不靠变卖家产过活。

对于这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只能渐渐被淘汰,革命的浪潮既然已经开始,就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随着税收的增长和各个工厂的收入增加,朝廷聚集了大量的钱财,基础建设和慈善就因运而生。

基础建设不仅给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生活越来越便捷不说,抗压力抗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许多被解雇的奴仆都投入了基建的行列,但依然需求量巨大。

为了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生产产品的倾销,朝廷启动了‘远行计划’,开启丝绸之路,海上贸易,把商品卖出去的同时,也买入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地方的产品,支持周朝的建设。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教育水平已经不足以支撑现在的需求,学校是最先建立起来的,由国库支持,各地政府合办,各个等级的学校开办起来,招收所有的有户籍孩童。

等这些孩童从各个学校毕业,就会进入各个单位,成为大大小小部门的管理层。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依然参加科举,成为朝廷的栋梁。

只是现在的科举较之以前,改变不可谓不大,由皇帝下令,翰林学士们共同研究,历时五年,才终于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兼顾了儒家学问的学习,又加强了各种学科的渗透,分科制度必不可免。

于是,在玉路书院和各个学子研究完儒家学问之后,各个分科的教辅书也提上了日程,一时间,各种教辅书多达上百种,比之后世也不逞多让了。

教育占了国库支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养老院和孤儿院了,不过这个年代没有退休的说法,养老院和孤儿院直接合并,称为育善院。院里由行动方便的老人带着已经满三四岁的孩子,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幼童。

每个孤儿院分配一些工人的家属,让她们参与期间的管理,及帮着照顾老人和幼儿,为了奖励她们的辛苦,不仅给了高新,还承诺做满二十年,就给他们家分配一个工人的名额。

但如果管理的不好,或者有中饱私囊的情况,让院里的老人和孩子遭受不好的待遇,她家所有的工人都施行连坐,统统下岗。

朝廷定期给院里发放物资的同时,也会暗中派人查访,而且还设立了举报制度,让百姓们监督,如果举报的情况属实,那他家就可以增加一个工人的名额。

所有被选入当育善院的大姐大婶们高兴的同时,也极为小心,就怕一个不认真,丢了这份高新的工作不说,还连累家人。

为了让当地的官员对育善院上心,朝廷还把院里孩童的成才算作官员的考核之一。

他们所管辖的当地育善院有多少孩子成了工人,有多少孩子考上了科举,统统是这些官员们的业绩,由不得他们不上心。

当然,慈善肯定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医疗,还有其他各个方面,就不一一细说了。

随着周朝越来越繁荣,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外族对于周朝纷纷眼红不已,可惜,在计划的最初,军事就是皇帝最重要的一项目标,其中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资金都投入其中。

安西并不知道皇帝是怎么利用,怎么发展军事的,这个就连林如海也不知道。

说是出于防备也好,或是出于机秘也好,皇帝没有和安西林如海透露的意思,两人也没有探究的想法。

不管这个计划,他们参没参与,都是知情人,而且是知道全盘计划的人。皇帝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他们再接触军队上的事,林家包括林家的姻亲都不会也不能和军队有联系。

所以林家两个孩子的婚事选择上,皇帝是关注了的。

珏哥儿十岁就考上了秀才,十三岁考上了举人,等了几年,直到十九才参加了会试,并一举夺魁,成为了当时的状元。

珏哥儿走的是纯文人的路子,皇帝非常满意,并给珏哥儿赐婚帝师的孙女。

这个帝师就是皇帝的老师,为人清正不知变通,一家子的文人脾气,上上下下都待在翰林院不挪窝。

他们对于权势不向往,一心只在著书立说,所以不管是在太上皇在位的时候,还是今上登基,他们都像个局外人。

这样的一家子也格外受到皇帝的喜爱,就连太子妃都聘的是他们家的嫡长女。

而这次赐婚给珏哥儿的是二房的嫡女,和太子妃是姑侄关系。

这种关系,不近也不远,太子登基了,太子妃的娘家人不得用,珏哥儿顺势就能成为太子的心腹,还不用担心他们勾结什么的,毕竟和一门心思在著书上的人勾结有什么用,探讨学问吗?

倒时就是太子妃的地位不稳,珏哥儿也是稳的。

而如果太子因为意外没有登基,珏哥儿和太子的关系也比较远,顶多让新帝不喜,不到打压的程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