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返乡(八)
<div>李氏听到母亲问丈夫的事,刚刚擦干的眼泪又顺着面颊流了下来。她哽咽着说:“我们一家走到河北第二年他便参加了抗日武装,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他一走,我们娘几个失去了依靠,孤儿寡母又身处异乡,生活走向艰难,尽管有张家照顾,也总觉得不是长法,所以决定尽早回老家过日子。妈,你知道吗?我们这次回家走了一个多月,历经千辛万苦。还好,黄河北那段路是组织上派人护送我们的,一直到黄河渡口。护送我们的人把我们娘几个安排上了渡船才返回河北。过河后的路他们不再护送,因为过了河就到了山东地界,离家不远了,估计我们娘几个能自个走回家,所以没再继续送我们。可过河到家这段路,我们娘几个却受了不少难为。来到曲阜城想进城看看,可在城门口就遇上了日本鬼子,城不但没进去,反而为了躲开曲阜城还走了不少冤枉路。这一路我们娘几个缺吃少喝,一路靠讨饭或是吃野菜才艰难回到家里。”李氏说完又委屈地哭了起来。
几个孩子看到母亲哭了也都跟着伤心流泪。李父李母听完女儿的叙述也陪着流了一会儿眼泪。过了一会儿,李老汉劝女儿说:“别哭了,已经回到家啦,一切苦难都过去了。从今往后,你就要挺直腰板过日子了。孩子们都还小,需要母亲的照顾,你要做到心中有数,把孩子们养大成人,这是你的最大责任。好了,都别再哭了,吃饭吧,你们这一路吃了不少苦,今天到家了,好好歇一歇吧。快进屋,有话吃完饭再说。”
李氏及孩子们都停止了哭声,李母端来了一盆清水,一家人这才认真洗了一番手脸,然后陆续走进小屋。
小屋里没有什么摆设,只有一张床,一个陈旧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门后是两口盛放粮食的砂缸,旁边放着一个小面罐和一个和面盆,仅此而已。如此小屋,对李老汉和老伴儿来说住着还绰绰有余,可今天一下子多了四口人那可就狭小拥挤了。骡子兄弟俩在小屋里站了一会儿便走到天井里,两人找了块石板然后坐下发呆。弟弟紧挨着哥哥,两人环顾小院相对无语,直到母亲喊吃饭两人这才走进屋里。
李老汉说:“小屋太小,暂且凑合住吧。晚上骡子兄弟俩可以到他大舅家去休息。他大舅没在家,出门去了,估计十天半月回不来。你们兄弟俩就暂且住在他家。这段时间你们娘几个就住在我这里,等过几天我们再去你家看看,看看能否再搭盖一个临时窝棚暂且安身,等日子有所缓和了再想法盖一口好点的房子,那里毕竟是你们真正的家。”
李氏说:“爸,我们不会在这里长期住下去。你们二老毕竟年纪大了,家境又不富裕,我们不能打搅你们,让你们二老烦心。这两天住你这里,明天我们爷俩就回我家察看情况,看看怎么再盖一所像样的房子,也不要太好,坯垒草缮就行。”
李老汉听到女儿这番话,有些吃惊,他瞪大了眼睛问女儿:“闺女,听你的话音你手中有钱,可以盖一所房子,是吗?”
李氏回答:“是的,爹。其实并不多,够盖一口土屋,估计或许还有剩余,也不会太多!”
李母听见了女儿的话高兴得了不得,说:“我的儿,你们出去还发财了?哪来的那么多钱?”
“妈,我们穷命人家,哪来的财发?这钱是人家送的,据说是党组织照顾我们抗日烈属的,组织上看我们孤儿寡母,又是外乡人,挺可怜的,便给与我们特殊照顾,一下给了十块大洋。是真是假我也没有仔细打听,反正钱是实实在在的。不过,据我感觉应该是张家给的,因为这钱是放在包袱里的,包袱又是张老爷子亲手装的。我说钱是张家给的也是有根据的,因为张家的二少爷是共产党,又是当地的抗日武装的领导人,应该是他看着我们娘几个可怜,又知道我们要千里迢迢回老家了,所以便多给了几块银元。”
李老汉说:“张家真是好人家,这世道这样的人家太不多见了。孩子,这是你们家的福气,将来你们家一定会兴旺发达的,因为受到贵人帮助,家道很快会兴盛起来!从今往后你就好好抚养这几个孩子,把他们养大成人,他们长大了肯定会光宗耀祖的!”
李母问闺女:“怎么,你还带来不少钱吗?”
李氏说:“十块银元,不多。我们路上花了一块,其它九块一直藏在独轮车上没敢动。”
“呦,十块银元,那真不少,足够盖房置地的。你既然有了钱,过两天你就和你爹回家一趟,几年没回家了,回去串串门,拜访拜访要好的邻居,然后张罗盖房的事。孩子们就暂且住我这里,我照顾着,等你们把房子盖好了再接他们回家。现在不能走,不能让孩子们住在露水地里吧?”
“行!待两天我就和爹爹回去一趟,请请族长和街面上说上话的邻居商议一下盖房的事儿。我觉得房子还是建在旧房基上,也没有必要买新宅基地儿,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闲钱。”
骡子听说妈妈要回老家去,便站起身说:“妈,我也回去帮忙,今年我都十六岁了,成大人了,该帮妈妈分担家务了!”
李老爷子听说大外孙要回去帮忙,便很快答应说:“也行,十六岁能干活了。我就是十六岁跟着你姥姥爷学干活的。你父亲走了,你是家中的老大,也应该帮着妈妈挑起家庭重担了。”
骡子听姥爷答应了自己的请求,高兴地了不得,他拉起弟弟妹妹的手走出小屋去天井玩耍去了。
李氏把独轮车推进小屋,然后打开盖板取出了银元。这可是一家人的活命钱,李氏捧在手里心里百感交集。
第二天,李氏和老父亲便起身回到自己老家泉洼村。这里是陈子如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娶妻生子的地方。今天他的妻子回来了,而陈子如却灵魂客居他乡。李氏站在破败不堪的烂屋前泪流满面。她抚摸着被雨水冲刷去大半墙面的破屋壳心里越发难过,她双手捂着脸又呜呜哭了一阵,然后捧起一捧土放在胸口上,她感觉这土又熟悉又陌生,更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滋味。(待续)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