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大跃进(九)
<div>那年月上级只要发一声号令下面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就在陈请水说话的第三天,上级发来了正式通知,要求各生产大队立刻着手组织社员大搬家。很快各村的老百姓就像逃难一般,年轻人背上铺盖,老年人挎上包袱,妇女们领上孩子各自奔向早就安排好的住宿的院落。
陈清水家是干部家庭,妻子又是村里妇女主任,自然要带头。董晓丽接到通知后第一个卷好铺盖和年轻的媳妇姑娘们住在了一起。母亲李昌云由于岁数大点便加入到老人的行列,她带着小孙女星星和孙子皮皮果住进陈姓地主家的大院里。
由于当时条件很艰苦,这些大搬家的村民的住宿情况很差劲。先说董晓丽她们,三十多口人就挤在三间草坯房子里,所有人都睡在地铺上。那地铺也是临时搭建的,外面是几根树桩做挡板,里面铺上一层麦秸就算是床铺。再看人们身上盖的,更是五花八门,被面有印花布的,有蚊帐布的,也有少量洋布的。更有甚者,还有几个妇女连棉被都没有,身上只盖着一两件破了很多洞的旧棉袄。
再去看看老人们的铺盖,那情景更惨。他们身子底下只铺着厚厚一层麦秸,麦秸上没有席子,也没有蒲苫。身上盖的无非是破棉被或者旧棉袄,还有老人连破棉被旧棉袄也没有,身上只盖着一堆发黑的棉花套子或草苫子。
政府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农民集中住宿,吃大锅饭,初衷是好的,是政府感觉农村发展太慢,地里生产粮食太少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发展,故此想到这个办法加快农业发展。不过这些举措是否有效,是否合乎民情却没人说得清,毕竟政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国家刚刚建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是对是错只能交给实践来证明。
农村由于各个层次的劳动力进行军事化管理,公社很方便进行统一调动,尤其是各村青壮年组成的突击队更是好用,他们成了人民公社搞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哪里河道需要治理,哪里的土地需要深翻,哪个村庄的土岗需要搬迁,人民公社一声令下全社各个村庄的突击队一起出动,问题迎刃而解。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个村庄解决不了的难题交给公社根本不算事,困难迎刃而解。
这不,泗河下游的几个村庄样板田需要深翻,需要投入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临泗人民公社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党政会议,研究如何调动全社突击队参加大会战,力争封冻前把两千亩稻地翻完并播种上冬小麦。
泉洼大队在公社党委召开会议的第二天就接到了通知,紧接着便组建起男女两支突击队参加会战,突击队分别有大队领导男女各一人带队,董晓丽首当其冲第一个报名当领队。
此时董晓丽正在哺乳期,她的小女儿太小不能放给婆婆照管,自己必须亲自带着孩子下田。这对董晓丽是个不小的考验。再说这次是外出帮忙,又不能天天回家,晚上要住在外地,并且还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回家的,娘俩肯定会吃不少苦。婆婆李昌云有些不忍心,劝儿媳说:“晓丽,这次你就不要去了,让别人带队吧。你身上背着孩子,多有不便。孩子还小,在荒郊野外风吹日晒的孩子受不了。你跟支书说一说,换别人去吧。”
董晓丽说:“这哪能行呀?带女队是我的份内工作,不能因苦就打退堂鼓。再说了,带孩子的妇女不光我一个人,还有好几个呢。咱不能搞特殊。人家能去我也能去,人家不怕孩子吃苦我们更不能怕。咱家是干部家庭必须带个好头,这样社员们才能信服咱。”
“说的也是,去就去吧。可你在外千万要注意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不能出现什么差错。我岁数大了,如果再小十岁年纪我就替你去,让你在家照顾孩子。”李昌云说。
“没事的,妈!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待会儿我就要走了,我不在家,你也注意照顾好你和两个孩子。”
李昌云点点头说:“一定,你就放心走吧!”
董晓丽说完便拿上铁锨,背上孩子和铺盖很快走出家门。
突击队此次出工是不需要带饭的,他们给哪个村帮忙哪个村管吃,并负责提供地方休息,工分却由自己大队发放。
说起这次帮忙翻地,那可是很费力气的。公社要求所有土地都要翻两锨深,上皮土放到下层,下皮土放到表面,打乱土壤结构,说是这样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小麦可获高产。领导还鼓励说,此次会战,如果哪个村干得好就把模范突击队的红旗插到哪个村的田间地头上,还有可能再奖励一些工分儿。因此各村突击队展开了竞赛,争先恐后夺先进,整个田野上一片热火朝天。尽管季节已是深秋,气温降至四五度,人们头上还是雾气腾腾、热气缭绕。
就在人们干得正起劲的时候,地头上突然传来孩子们的哭声。董晓丽听到后赶紧放下手中的剜锨来到地头上,然后招呼其他几位妈妈一起来哄孩子吃奶。不一会儿孩子们吃饱了奶,妈妈们又把他们一个个卧好。董晓丽接着找来一些干草挡在孩子们的迎风处,一切安排妥当后她这才走回田间又投入到紧张的忙碌之中。
董晓丽虽然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可她干起活来丝毫不逊色于年轻姑娘,每一种农活她干得都是又快又好,尤其这次参加会战,她更是一马当先,活干得不只是速度快,质量也好,翻起来的土块码放得整整齐齐,不管是谁看见了都会伸出大拇指啧啧称赞一番。
时间刚到中午,也就是董晓丽卧下孩子不到一个小时,地头上的孩子又突然哭了起来,尤其董晓丽的女儿哭得更响,听声音好像不是饥饿,应该是哪儿不舒服。几位妈妈听到哭声又来到地头开始哄孩子,不多会儿孩子们又都安静下来。可董晓丽女儿一直不乖,还在一边吃奶一边抽泣,任凭董晓丽怎么哄劝,小女儿就是不停哭闹。董晓丽无奈,只得强行把女儿卧下。可这一卧不要紧,女儿哭得更厉害。董晓丽没办法,只好收拾背袋把女儿背在身上,一直坚持到下午收工。
就这样董晓丽背着女儿坚持干了三天,到了第四天夜里孩子开始哭闹不止,不管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董晓丽摸摸孩子的额头,吓了一跳,孩子开始发高烧。宿舍的妈妈们知道情况后都围拢过来看望董晓丽女儿。人们七嘴八舌乱出注意,有人说给孩子多喝水等到天明马上去卫生院,越拖病越重;有人说不如现在赶快回家,把孩子放到家里,不要再带孩子回来了;还有人说也许孩子在野外吓着了,去神堂看一看也许就好。不管人们说什么,宗旨就一个,必须回家。
董晓丽对人们说:“回家不行,你们都在这里,我哪能撂下你们自个回家呢?这不合适。再说了,小孩子发烧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多灌点水过一夜就好了。”
“或许吧!”人们说,“希望过一夜孩子能好。”
就这样董晓丽守着孩子一夜没有合眼,小女儿也一夜高烧未退。这下可急坏了董晓丽,第二天天刚笼明她便起床了,向姐们们简单做了一番交代后便抱起女儿匆匆赶往公社卫生院。
(待续)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