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这个时代的光 - 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 - 子曰星辰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0章这个时代的光

十一月底,一支特殊学术访问团悄然入驻陈家村。

领头的是中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林致远。

这位林教授,当年是参与制定第一版《基层治理优化建议方案》的发起人之一,也曾担任过多个国家治理现代化课题的牵头人。

他是带着怀疑来的。

毕竟,一个没有法条、没有章程、没有领导签批的制度系统,凭什么能靠一群“普通农民”撑起几百个村的自我运行?

可当他踏入祠堂,看到那堵“失败制度公示墙”时,眼神变了。

那是一面老砖墙,布满手写草案、圈批、错词、标注、箭头、修改建议、群众留言……像极了一部“制度野生史书”。

而墙角有一块最老的制度草案,上面写着:

“共田初稿v1.0”

“失败原因:分账时没考虑谁去地头看账。”

“村民留言:我家干了十天活,最后说账本写漏了,我不信!”

林致远站在那块墙前,愣了很久。

半晌,他转身对陈鹏飞说了一句话:

“你们这不是‘制度’,是‘制度记忆体’。”

“这不是标准化系统,而是——制度意识。”

“我明白了,蜂窝不是在教人治理,而是在让人明白——我也可以治理。”

“我也可以治理。”

这句话,被蜂窝平台编辑成了一张图,挂在全国各地的“共议会所”门口。

它不是口号,是一种觉醒。

制度,不再是上面安排的,是我可以写的。

……

学术界在震动。

很快,清华、北大、中山、复旦等高校接连发来合作申请,希望能够以“蜂窝制度”为蓝本,搭建“村治制度演化数据库”,用于高年级教学与治理模型对抗实验。

联合国乡村自治研究组也发来邮件,希望访问蜂窝制度图谱,作为东亚地区“去中心自治实践样本”之一进行研讨。

陈家村一下子从一个“边缘制度实验村”,变成了世界眼中“民间治理演化起点”。

蜂窝没有回应,不拒绝,也不炫耀。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

在后台上线了一个新功能——

“田埂对话”

内容是由全国各地村庄提交的“失败制度录音”,包括争吵、质疑、懵懂、回炉等全部过程。

林璐璐写了上线文案:

“不是每一句骂声都要删掉。”

“我们想让你听听,制度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

后台一度瘫痪。

蜂窝服务器第一次崩溃,不是因为访问太多的好评,而是因为——全中国最普通的那些吵架声,被上传成了一场制度风暴。

“你凭什么决定我家田怎么分?”

“这个事儿你说了不算,要我们都点头才行!”

“我错了,我提议那个机制没想周全,这次我退出评议。”

“我虽然文化低,但我讲的,是我们家的事,我有发言权!”

……

这些声音,被清洗过的制度档案里永远不会保留。

但蜂窝把它们当作了主干。

陈鹏飞说得好:

“只有当你敢保留‘群众还不理解制度’的那一刻起,制度才是真的站在了他们那边。”

“制度不需要被吹捧,它只需要被吵出来。”

……

“田埂对话”发布第十五天,后台收到一封特殊投稿,来自一位外国学者。

那是一位荷兰籍社会结构研究者,他用了两年时间,跑遍中国西南,想研究“非标准农村组织体系”。

结果在一个苗寨村落,发现了“制度失败墙”。

他追查源头,找到了蜂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