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镜花水月三 - 剑侠乱 - 木圭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武侠修真 > 剑侠乱 >

第641章镜花水月三

夜雪爱怜的对靓芸一笑,说道:“好了好了,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芸儿的好意姐姐心领了就是。我们当年第一次出任务的时候,就把那些欺负我们的人都扫荡了个干净。那一天我们四人一路杀去,身后直如修罗地狱,一片血腥……”就是如此说着,不由的就是一个没完没了了,而在镜花水月的法术之下,外面的半个时辰就是里面的五百年光阴,可以说是充裕的很。而且这里主要考验的就是云龙一个人而已,对于夜雪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幻云上人还是靓芸,都是非常想知道的。

于是那一个故事就徐徐的展开了……动荡的社会,波澜壮阔的前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特征下的一个悲情的故事,在两位亲身经历的女子的讲述下,是那么的真实动人。故事的开始,却应当是从一个著名的典故开始的……“皇袍加身”是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始,乱世的终结,却也是一个懦弱时代的来临。在经济发展,武力倒退的特殊环境下,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一个懦弱的人怀里抱着黄金,那简直就是找死的行为,而当时的朝廷也的确是如此。

害怕人造反,害怕有人和自己一样……这个是当时的那个便宜皇帝的想法!

在陈桥,公元九百六十年的时候。后周将领赵匡胤野心勃勃,加之朝廷本身腐败无能。和属下的一干将领谋臣出演了一场好戏。装糊涂的赵匡胤在睡觉的时候被人披上了黄袍,醒来后就成了皇帝了,其实具体的原因也不必要说的太详细,大家都知道。于是乎,北宋就产生了,手下的人自然就成了开国的功臣。以后,北宋更是横扫了中原大地的分裂局面,达到了统一。形成了和西夏,大辽的鼎立政权。一干功臣更是在国家安定后回归了农田生活,享受了一个富贵。手中的权力却是被皇帝用酒后的言语收了回去。

没有一个皇帝是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的权力分给别人的——所以皇帝的寿命一般不高。这个不是劳心者的原因,而是这些人的怀疑心实在太重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人,他们是真正的“孤家寡人”,所以就是自称也是那么的无奈。

皇帝天生就是孤苦的命运!

如果你非常的享受生活了,那么你就离死的日子不远了。把锘大的国家交给一个人,这个人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来做的。所以这个世界上皇帝是权力的颠峰,却也是最可怜的人。做的好了自己不痛快,做不好了有人骂!大臣要揣测帝王的心,帝王如何不在思考臣子?大臣是“伴君如伴虎”,皇帝是“养了一群随时都可能咬你一口的白眼狼”。

这样的生活的确不是人过的。

江南枣县的隐士司马家并不是十分的富有。比起那些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力的地主来说他们是贫穷的,但比起普通的百姓来却又好上太多了。司马家只有一个老爷和一个夫人,还有一个小姐,一个丫鬟。一个不怎么大的庄子,四人倒也是乐的清闲。农忙的时候,就请了人来忙一阵,以后一年的生活,有十多户的佃农支撑,而且还小有节余。

司马家在枣县是非常奇特的一家人,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有人传言说他们是司马迁的后人,司马迁是谁?他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单于调拨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无力与李陵相抗衡。就在单于准备退军之时,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将李陵内部军情告发。告诉单于李陵后面没救兵,而且教单于部下制作连发连射的弓箭。单于于是继续与李陵作战。最后李陵寡不敌众,只剩了四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要写部有关历史书的夙愿,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字。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被封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