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过两日,是姜博衍进宫侍读的日子。
“姜爱卿,那个案子可有进展了?”小皇帝眸中的稚气已经完全被磨光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的帝王之气。
“陛下,我今日来也有些事想请教陛下,关于那件案子的。”姜博衍垂眸落下一子,缓缓说道。
小皇帝抬头看他一眼:“哦?什么事?”
姜博衍抬眸问道:“请问陛下,之前的那些编纂用错的都是哪些书?您可还记得吗?”
赵嘉珩稍微想了下,将那六本书的名字写在了一张纸上交给姜博衍:“就是这几本,姜爱卿请看。”
姜博衍拿到纸条后,又向小皇帝询问了几个细节,他一一记在心里,随后便带着拿到的线索离开了皇宫。
翌日,他在翰林院待到了很晚,所有人都离开了,书馆中只剩他一个人。
姜博衍端着一盏烛灯在那几排书架上来回寻找。
结果却让人深感奇怪,他并没有找到那几本书,一本都没有找到。
姜博衍将烛台放在一旁,倚着桌案开始思考。
这六本书会在什么地方呢?翰林院的藏书除非有三位大学士的准许,否则不准许外带,这件事需要问问徐茂才和吴敬。
他闭着眼开始仔细回想那几个人出事前的表现,不过姜博衍在翰林院不习惯与人交流,所以与他们没有太多的来往,除了平时一起在翰林院待到很晚,再也没别的交集了。
因为修书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入夜时,就算有几杯茶为伴,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昏昏欲睡。
总不能是因为缺觉所以第二天精神不济,才犯了错……
姜博衍抬起手揉着略微酸痛的脖子,忽然余光瞟到窗边的黑影,他微微皱眉,悄然熄灭了烛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道黑影。
那黑影见屋内的灯灭了,迟疑了片刻,透过窗户上的窟窿眼向里观望。
姜博衍躲在一排书架后面,看见那黑影动了动,朝门边走过来。
寂静的房间里忽然想起轻微刺耳的推门声,姜博衍借着月光看见了他模糊的身影,对方弯着腰,看走路姿态,像是一个太监。
姜博衍见他靠近了自己的桌子,似乎发现桌边没有人,吓得愣在了原地。
他慢慢往后退,转身正好碰到了姜博衍。
“你在这做什么?”他不知何时又将那盏烛灯点燃了,此时将那名太监的脸照得透亮,他看清了,是前几日为吴敬泡茶的那名太监。
“姜……姜大人……”他的太监嗓音有些颤抖。
“我见姜大人办公至深夜,不知是否需要添置些茶水……”他紧张地抖出一个理由。
“公公真是贴心,不过下次进门之前还是敲个门为好,不然我要是将您当成毛贼抓了起来,可就不妙了。”姜博衍似笑非笑地警告他。
太监看着姜博衍眸中闪烁的烛光,心脏吓得砰砰直跳,他勉强笑着应了两声:“多谢姜大人大度,没和小人计较。”
姜博衍见他双手背在身后似乎在藏什么东西,他眯了眯眼,没有多问,侧身让开了一条路。
那太监朝他弯腰道谢,然后双手藏在袖口里,从姜博衍身旁离开。
似乎忽然想起来什么事,姜博衍忽然拽住了他的胳膊,那太监险些被吓得跳起来。
“公公,夜深了,路上有些黑,这盏烛灯留着给你照亮吧。”说着姜博衍便笑着将手上的烛灯递给他。
太监咽了下口水,干笑两声:“多……多谢姜大人。”
他双手握着那盏烛灯,大概是手腕有些不稳,烛火被晃得东倒西歪。
月光照在地上,姜博衍看着地上的那个纸团,无声地笑了下,将它捡起来。
拆开后,姜博衍的眸光暗了暗,这纸团里放的是一些白色粉末。
握着烛台离开的小太监下了长廊才想起来自己藏在袖子中的东西,他连忙将烛台搁在一旁,翻开袖子找了找,结果并没找到他想要的东西。
难道丢在书馆了?
他忽然一阵慌乱,这要是出了事,别说姜博衍,就算是上面的人也不会放过他。
正想着,那边迎面走过来一个人,正是刚才的姜博衍。
他连忙跳下长廊,躲在了一面围墙之后。
姜博衍似乎没有注意到他,径直从长廊上离开了,安泰和几个轿夫在门口等着他。
太监跟到了门口,看着姜博衍的轿子离开了,才放心地舒了口气,他再次溜回了书馆。
但是却没在桌边发现他的那包东西,一路寻到了门口。
结果刚进长廊,脚下就踩到了什么东西,他挪开脚,低头看了一眼,正是自己掉落的那包东西。
纸团完好无损,看样子姜博衍应该没有发现,他这才放下心来,将那东西攥在手心里,瞅着四下无人,匆匆离开了。
轿子上的姜博衍从怀里掏出了一样东西,那是他从那个纸包中取得的一些粉末。
“安泰,回去收拾东西,我要去一趟永安县,明早就出发。”姜博衍掀开窗帘,对走在外面的安泰吩咐了一句。
安泰低头答应:“是,少爷。”
第二日,姜博衍就以旧疾复发为由,向小皇帝告假三日,去了永安县。
李崇生还在永安县,姜博衍就是去找他的。
“白色粉末?”李崇生擦了擦手上的药草碎末,有些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