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杀鸡儆猴 - 三国之铁骑纵横 - 我的伤心谁做主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054杀鸡儆猴

傍晚时分,源源不断的难民在暮色中一个挨着一个的进了城池,而被安排在难民当中的叛军细作也尽数被汉军将士抓获。渐渐的,牢房人满为患,但仍有不少细作被捆绑着送到了牢房。牢头无奈,只好临时将一些空置的房间腾出来,权且当作牢房用。

朔风呼啸,如刀的冷风吹的人极为难受,萧风站在这凌冽的冷风当中,用他狙击步枪上的瞄准器向外眺望。

透过瞄准镜,萧风什么异常都没有发现,但是如潮水般涌来的难民让他很是担忧。按照已经进城的一万多难民来算,每二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细作,那么混进城里的细作至少达到了五百人以上,如此频繁的派出如此多的细作,叛军究竟想干什么?

“参见太守大人。”一个身穿墨色长袍的人上了城楼,见到萧风后,立刻参拜道。

萧风扭头看了一眼来人,见来人是城中望族之一的隗豪,便问道:“隗大人,县令一职,当的还习惯吗?”

“实不相瞒,以前不当官不知道,这一当官才知道这官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隗某很感谢太守大人如此看得起我,给了我姑臧县令的官职,我也正在努力适应中,希望能够将这个县令做的尽善尽美。”隗豪道。

“嗯,有隗大人的这份心,相信用不了多久,隗大人就会成为受人敬仰的好官。对了,你找来找我,有什么要事吗?”萧风问道。

隗豪道:“启禀太守大人,县衙的牢房已经满了,送去的人现在都关在县衙的院子里,我只是想来问问,还有多少细作要抓?”

萧风指着城外川流不息的难民,对隗豪道:“你看看城外的这些个难民,在他们的中间,几乎每二十人里就夹杂着一个细作,外面至少还有上万的难民,你说还有多少细作?”

“天啊,光细作就派那么多,那叛军的人数岂不是更多?”隗豪狐疑的问道。

“可以这么说。以我推测,叛军此次前来攻取姑臧城,军队数量必然不会低于十万,只多不少。而且,这一次叛军极为的狡猾,竟然到现在还没有露面,其中必然有缘故。”萧风道。

隗豪听到叛军的人数后,天色略微露出了为难之色,不太自信的问道:“太守大人,这次我们……我们能够打的过叛军吗?”

“能!相信我!”萧风一脸自信的说道。

隗豪的脸上这才稍微去了一些担忧,但是在他的心底,还是七上八下的,心乱如麻。

“眼看天就要黑了,大人累了一天了,也该去休息休息了,我这就回县衙,让他们把房间都空出来,以便关押更多的细作。”隗豪道。

“不用了,我跟你一起去县衙,抓了那么多细作,这件事绝对不简单,我必须问清楚才行。”萧风话音一落,便下了城楼,大步流星的走在了隗豪的前面。

萧风暂时代领武威太守一职,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听从贾诩的建议,联合城内一切所有的力量,并且在贾诩的建议下,让隗豪暂为姑臧县令,而征召胡乐入伍,直接授以都尉官职,率领新招的姑臧城义勇军负责巡防城池,必要时,也作为作战部队来用。

姑臧城总共就有三大家族,家族的代言人分别为贾诩、隗豪、胡乐,三人既然已经全部愿意听从萧风的花,那么其余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又或是财主门阀都对萧风俯首帖耳。

贾诩自称卧龙先生,现为萧风军师,负责全城机要,仅次于萧风,而隗豪、胡乐也都尽皆委以重任,目的在于利用城中家族的势力,拉动所有人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贾诩还让小夜散布谣言,说李文侯死了,叛军要为李文侯报仇,不久后就会率兵前来屠城,以至于弄得城中百姓人人自危。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热血青年不甘心自己的家园遭到毁灭,正好萧风听从了贾诩的意见,设立招募处,征召新兵入伍,并发放武器,城中青壮年都踊跃参军,短短三日之内,便得兵一万五千人。

一下子多了那么多人,武器库里的盔甲、服装、武器都不够发的了,于是一些人便自带武器。萧风将这一万五千人分开,其中有穿正规军服装的三千人编入第一梯队的城防军,归萧风、长史徐荣直接调遣,而剩余的一万两千人中,有自带武器的,还有空手的,自带武器并且装备齐全的有两千人,暂时交给了都尉胡乐带领,负责巡视城中治安,余下的一万人全部编入后备役,归贾诩调遣,属于民兵体系,一旦战争来临,哪个城门兵力不足,这些后备役便支援哪个城门。

三天当中,姑臧城里变化太大了,贾诩率领民兵和民工日夜不停的进行着拆迁工作,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便将该拆的全部拆除了。拆到毛霖家附近时,毛霖主动让出了祖宅,没有再阻拦,而且他本人也亲自加入到了拆迁当中了。

现在,驰道正在修缮中,贾诩全心投入到建设当中,率领众人加急修建,期待在战争来临时,这两条驰道能够让城中变得便利起来。

萧风骑着马走在前面,隗豪跟在后面,经过建筑工地时,萧风看到了贾诩忙碌的身影,心中对贾诩便极为的佩服。而贾诩也注意到了萧风,不过这个节骨眼上,他要忙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只是向萧风点了点头,以示友好。

萧风也以点头回应,继续朝县衙赶去。

姑臧城的县衙距离太守府有段距离,太守府在西北,而县衙在东南,之所以这样规划,是因为这样可以合理有效的管理好城中的百姓。由于姑臧是武威的郡城,所以是太守的治所,但是姑臧同样是姑臧县的县城,县令、县尉也都在姑臧,于是便出现了太守、县令同在一城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并不少见,而在治理地方上,太守、县令往往是在既是郡城,又是县城的地方划地而治,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又或是一个东、一个在西。这样不仅有效的管理了百姓,还减轻了太守、县令的压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