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政策颁布
“朕决定搞一个经济开发区。”这是她想了多日决定的,若是整个大周实施这样的决策恐怕这些大臣非跳起脚不行,得让他们看到了一些成效,后面陆续颁布的政策他们才会逐渐的接受。
李国安好奇的看着少年:“经济开发区?”皇上说的这个词语前所未闻,大概是与经济有些关系。
看着少年眼中绽放的光彩,濮阳风华笑了笑,慵懒的撑着下颚看着少年的模样,眼中只剩下少年的一颦一笑。
濮阳玉仁思考着要如何简洁明了的将自己的想法通俗易懂的给他们讲解一番,拧着眉头道:“就是经济特区,朕决定在望归城实施,那里与周边小国匈奴交界贸易流通,城内也有大周第二大河流方便运输,边关将士在那里驻守也可为百姓搭把手。”她本来想要在京城实施的,然而京城本就富饶在这个政策之下有成效也不是特别的显著,说服力也不强。再加上京城许多官商勾结,此番政策必会动到巨贾商家的卖门,此番她刚大婚不久,还是不与他们正面冲突的好。
“微臣还是有些不明白。”李国安对于少年说的有些隐隐的期待。
“就是圈地,在那里面实施朕颁布的政令,半年之后见成效。若是可行,便在大周所有的城镇实施。”
李公公将少年递给他的所谓的本子呈下去给那些大臣翻阅。
紧紧的抓着手中的纸卷,李国安满眼的不可思议:“皇上,减免税收可以,可是如此低的税怎能供给国库每年的开销?”
“相爷为何不接着往下看呢?”濮阳玉仁弯了弯嘴角,虽然税收减少,但是若是商家增多不就是就积少成多吗?
听了少年的话,李国安身旁的官员也好奇的凑上前,到底是什么引得一向泰山崩顶也面不改色的李国相如此吃惊讶。
“将土地按照家中人口分配?皇上,此举万万不可!这样会伤及到商家利益,而他们上缴国库的银两也会逐渐的减少。”礼部的尚书郭子木看着上面飞扬的字迹,蹙着眉头道。
“朕说了,只是在望归城实行一年。城中田地因多年战事好多都荒芜搁置,这哪里伤害了商家的利益?!百姓分了田地觉得那是属于自己的田地自然会十分的伤心,作为最终雇主的国家来说,收成好了,税收也多了,难道这个不好吗?”在大周,田地都是由国家出租给商户,再由商户出租给百姓。她不过是省去了中间的那道程序。
几位按耐不住的大臣也纷纷偏头来看,少年书写在上面的内容无不是在冲击他们多年的思想。
“办学校?这又是什么?”另一研究国学的老太傅眼尖的看着了那个敏感的字眼。
淡淡的笑了笑:“学校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这个好比是城中商贾巨富们将他们的孩子送往城中书院,只不过这个学校是面向普通百姓。只要是大周子民,都必须进学校学习大周历史。这样,官民沟通起来也更好,各位大人你们说是不是呢?这样会少了很多的冲突的。”自然,濮阳玉仁办学校根本和这个没有关系,然而为了让这些人支持她,就要假意站在他们角度说话。
果然,这些大臣纷纷点头,减少官民的冲突,熟知大周历史倒是省了很多利益上的不必要的麻烦。
见那些人面上的表情,濮阳玉仁嘲讽的勾了勾嘴角,看来是上钩了。
在一旁静静的观察着少年表情的濮阳风华掩面一笑,这些人就这样被她给算计了呢。
“好了,上面的你们看了之后将你们的意见写下来交由小安子,记住,语言简洁明了不要说废话。”第一次看周章的时候,被这些人的废话深深折服。
“是。”那些个大臣纷纷抹汗,一侍郎为了以表自己的才学,写了一大篇,结果被濮阳玉仁以废话多阻碍办公为由痛打了一顿。自那以后,他们都改为简洁明了。
点了点头,听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濮阳玉仁伸了伸懒腰,敲击着龙头。
“皇上,不知这个政令要派谁去实施?”刘桂挺着一个肚子,虚假的笑道。
“朕心中已然有人选。”当然这个人选,她没有告诉这些人。
“微臣愿意前往。”刘桂跪在地上,将脸上的笑意掩。若是去望归城,与大军里的部队接应,子琴在匈奴搭线,呵呵呵……
俯视着那地上之人与濮阳风华对视一眼,偏头道:“嗯,既然侯爷愿意为朕分忧,那你就与苏尚书一道吧。不过此番前去,恐怕一时半会也回不了京城,侯爷手上的政务就交由苏青衣吧。”看着刘桂脸上的表情变换心下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