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郄门穴
那是一个炎炎夏日,我跟着年轻的太爷爷踏上了前往南阳的路途。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滚滚热浪。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忽然瞧见路边有一位面容憔悴的路人,他正倚着一棵大树,豆大的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嘴里还不时地喘着粗气。
太爷爷见状,便上前询问。那路人有气无力地说道:“我这几日心中烦热异常,整日坐立不安,晚上也无法入睡,这身子骨是越来越虚弱,真不知如何是好。”
太爷爷仔细观察了他的面色,又为他把了脉,说道:“你这是体内气血失调,心经有热所致。”
说罢,太爷爷决定为他施针治疗。只见太爷爷让路人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在他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找到了郄门穴。
太爷爷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准确地刺入郄门穴。行针片刻后,那路人便感到一股清凉之气在体内蔓延,心中的烦热之感渐渐减轻。
路人惊讶不已,问道:“这是什么神奇的穴位,竟有如此效果?”
太爷爷微笑着解释道:“此乃郄门穴,是心经气血深藏聚积之处。针刺郄门穴,能疏通心经气血,清热凉血,从而缓解你心中烦热之症。”
经过太爷爷的一番治疗,路人的脸色逐渐恢复了红润,精神也明显好转。他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在这炎热的旅途中,太爷爷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对郄门穴的精准运用,帮助了这位路人,也让我深刻领略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后来听太爷爷给我讲“郄”,本义为孔隙、间隙,于经络学而言,郄穴乃各经脉气深聚之所,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部位。“门”,作为一个形象且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常被理解为门户、通道。当“郄”与“门”相结合,构成“郄门穴”这一名称时,生动且精准地描绘出了该穴位在气血运行中的关键角色,犹如一道把控气血聚散与流动的重要关卡。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门”这一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建筑领域,门是实现内外空间转换与沟通的关键枢纽;在哲学思想的范畴内,“门”更被视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转折点,甚至是突破点。郄门穴之“门”与传统文化中的这一核心观念深度契合,恰似人体气血运行通道上的核心锁钥,对气血的进出与流动态势发挥着精准且关键的调控作用。
郄门穴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包经具有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主要作用包括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等。针对急性心痛这一病症,其发病机制大多源于心包经气血瘀滞、运行不畅。郄门作为心包经的郄穴,拥有强大而独特的汇聚心包经气血的能力。当出现气血瘀滞的情况时,通过适当刺激郄门穴,能够迅速而有效地疏通心包经的气血通道,如同开启了一道保障气血顺畅运行的关键门户,促使气血得以畅通无阻地流动,进而显著减轻乃至消除心痛症状。
在心悸的治疗层面,其形成原因往往与心包经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存在密切关联。郄门穴具备高效汇聚心包经气血的显著功能,能够为心脏及心神提供充足且丰富的滋养物质。与此同时,借助恰当的刺激手段作用于郄门穴,能够精准地调节心包经气血的运行速度、节律以及流量,使心脏得到充分且适宜的滋养,心神得以安定,从而有效地改善心悸症状,恢复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对于癫疾这类较为复杂的病症,其发作通常与心包经气血紊乱、心神失养等因素紧密相连。郄门穴能够发挥强大而精准的调节作用,促使心包经气血回归正常的运行轨道,为心神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滋养,进而对癫疾的发作频率、症状严重程度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干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郄门穴在调节血压、缓解胸部憋闷、改善上肢麻木等方面也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这一系列治疗作用的发挥,均得益于其作为心包经郄穴所独具的汇聚和调节气血的特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