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内忧外患
在看似平静的三国局势下,暗潮汹涌,危机四伏。
司马懿在曹操帐下的势力日益膨胀,他表面对曹操毕恭毕敬,私下却小动作不断。“哼,曹操老矣,这天下终将落入我手。”司马懿暗自得意。他悄悄拉拢朝中大臣,许以重利,不少人被他迷惑,成为其党羽。
他常常在深夜与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密谋。“为父已经布局许久,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一举成事。”司马师点头道:“父亲英明,那曹操还被蒙在鼓里。”司马昭则阴恻恻地说:“待我们得势,定要让那些与我们作对的人好看。”
刘备这边,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们愈发骄纵,对新的战略部署不屑一顾。“俺们当年跟着主公出生入死,哪轮到你们这些毛头小子指手画脚!”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将挥舞着拳头,对年轻的军师怒目而视。年轻的军师们虽然满腹才华,却在这些老将面前束手束脚,难以施展拳脚。
刘备为此头疼不已,他试图调解将领之间的矛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刘备语重心长地说:“诸位皆是我刘备的兄弟,如今大敌当前,我们应当团结一心!”然而,将领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主公,俺老张可不听这些书生的胡言乱语!”张飞大声嚷嚷着。
“张将军,莫要冲动,战略之事需从长计议。”一位军师耐心解释。
“哼,你这小儿,有何资格教训俺!”张飞更加愤怒。
这样的争吵在军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孙权的江东也不太平,士族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这是我家的地,你休想染指!”“明明是我先看上的,你敢抢?”为了争夺资源,士族们甚至在大街上大打出手,引得百姓们纷纷侧目。
孙权多次召集士族们开会,试图平息纷争。“尔等皆是江东的栋梁,如此争斗,成何体统!”但士族们表面应承,私下里依旧我行我素。
更糟糕的是,周边的小部落见三国乱局,纷纷蠢蠢欲动。
北方的匈奴部落集结兵力,准备南下抢掠。“三国自顾不暇,此时正是我们发财的好时机!”匈奴首领挥舞着弯刀,眼中满是贪婪。他们的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西边的羌人部落也不安分,时常骚扰边境。“冲啊,抢了他们的粮食和财宝!”羌人的弓箭如飞蝗般射向边境的守军。
东边的百越部落也想趁机分一杯羹,不断试探着江东的防线。
国内经济也陷入困境,贸易停滞,农田荒芜。“这日子没法过了,连饭都吃不饱!”百姓们怨声载道。商铺纷纷关门,集市冷冷清清。
文化方面,原本繁荣的学术交流也因战乱而中断。学者们四处逃亡,珍贵的典籍散落各地。
刘备为了稳定局势,亲自出马调解将领之间的矛盾。他挨个找老将们谈心,讲述当年的情谊和如今的困境。“兄弟们,我们一路走来不易,切不可因一时之气而误了大事。”有的老将被刘备的真情所打动,态度有所缓和,但仍有顽固之人不为所动。
曹操察觉到司马懿的野心,想要削弱他的势力。“司马懿,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搞什么鬼!”但司马懿巧言令色,暂时蒙混过关。“主公,臣对您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啊。”曹操心中虽有疑虑,但一时也找不到确凿的证据。
孙权则大力整顿士族,可士族们盘根错节,阻力重重。一些士族联合起来,对孙权的政策阳奉阴违。“主公,这些士族太过嚣张,必须严惩!”一位将领向孙权进言。孙权深知此事棘手,但也下定决心要解决。
在这混乱之际,一位名叫李智的谋士向刘备献策。“主公,可实行屯田之策,发展农业,充实粮仓。”刘备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行屯田。他派遣官员到各地组织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曹操这边,郭嘉提出联合其他势力,共同对抗外敌。“主公,我们可与北方的鲜卑部落结盟,牵制匈奴。”曹操权衡再三,决定一试。他派遣使者与鲜卑部落谈判,最终达成了联盟。
孙权麾下的陆逊则建议加强水军训练,以应对百越的侵扰。“江东之地,水战乃我们的优势,必须充分发挥。”孙权下令大规模建造战船,训练水兵。
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摆脱困境。
然而,困难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