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长河书院
农忙一过,除了种种菜,田地需要歇息一阵时间,也就是要入秋后,才开始种冬小麦,因此这段时间大伙儿比较清闲。
建设学堂的工程,依然找梁开仁这支造房工队。七八月高温天气,太阳白晃晃的暴晒大地,为避免工人中暑,中午最高温时间段,工队会歇息一个时辰。好儿家隔个三四天就给工队煮绿豆糖水或红薯糖水,有时候送西瓜等瓜果,这些吃食有部分放井中冰镇过,有部分则是放家里的冰窖冰冻过再取出。村里一些人家也经常往工地送一些汤水果蔬。
“大少爷,万村长,我梁开仁带队以来,去过无数地方给人造房,给的待遇也不错,可都没有在你们村这里来得舒坦啊。”
晚上,梁开仁和副队长被邀到温家吃饭,阿旺请村长、里正、常四叔爷孙及邱老爷子作陪,饭桌上,梁开仁感慨地说出了内心话。
“你们村能齐心造福后代,将来,一定会人才辈出。来,我向你们几位先干为敬。”梁开仁说完,举起酒杯一口喝净。
万友田举起酒杯,哈哈一笑道:“梁师傅,承你贵人贵言,将来这学堂大门前的石碑上,也会刻记下是哪支造房工队所建造。我也祝梁师傅带的造房工队,越来越壮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其他人纷纷笑着举杯喝下杯中酒。梁开仁又看着阿旺,对万友田道:“万村长,你落日村是个福地,善举招来善报,大少爷中了举人,羡煞这十里八乡。你说我那村咋就没个遇上大少爷家这样的。”
万友田伸手拍拍常四叔肩膀,道:“这你还说对了,当初要不是四哥家的小乐子,书良家还真就不成我落日村的人。四哥,我得敬你一杯。”说着就举起酒杯碰了常四叔的酒杯,仰头一干为净。
常四叔笑道:“出门在外行走,讲究的就是一个互相帮扶,小乐子只做了他该做的,可没想那么多。要说起来,还是慧娘会教导孩子,阿旺从小懂事,特别能耐苦,才能有今天。”
阿旺看着几位长辈真切的笑容,诚挚地说道:“梁叔说得没错,善举应有善报。若是没有乐叔叔,没有四爷爷、村长伯、里正大伯的大力帮助,就不会有我家的存在。我家扎根在这里,也遇上了很多善心热心人。这杯酒,我敬在座的几位长辈。”
举杯喝完,又给自己倒一杯,起身朝着内院方向,双手举起酒杯,深情地说道,“这杯,我在这敬我娘和弟妹。”
邱老爷子看着阿旺,想起了年轻的自己,说道:“许多年前,我曾遇到一位秀才,那时我刚开始做小生意,两眼一抹瞎地,啥都不懂。我被人坑过,心灰意冷之际,那个秀才对我说了一句话。”
四儿问道:“邱爷爷,秀才说了句什么?”
邱老爷子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香扑鼻来。”
阿旺动容。四儿啧奇道:“好诗啊!”
邱老爷子道:“当时我不懂,觉得秀才酸透了。后来旁人就解释给我听,我才明白这两句话的内涵。从此严寒酷暑地辛苦奔波,才有了我家人现在舒适的生活。”
顿了顿,看着阿旺,感慨笑道:“书良,在你们一家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你母亲,是个值得敬佩的好女人。”
阿旺一直对小货郎家是敬而远之,中秀才那会,小货郎家派儿子过来贺喜,中举人时,小货郎即邱老爷子,则是亲自携礼道贺吃酒。阿旺便不太喜欢这样的为人做派。再加上邱老爷子的大媳妇张华曾对温氏出言不逊,与王月兰交好,私底下还背着放冷箭,让阿旺对小货郎家实在没什么好感。
但今晚邱老爷子的说话,尤其最后一句话,让阿旺对邱老爷子有了个新的认识和改观。阿旺想起了妹妹说过的一句话:放眼古今,富不过三代。
夜深人散去。阿旺喝得有点微醺,满脸通红,在小厮搀扶下,回到内院。温氏早备好醒酒汤,阿旺喝下一碗,和家人说了几句话,只觉眼皮儿沉重想睡觉,温氏忙唤来小厮,搀扶阿旺去东厢房歇息。
初秋时分,学堂雏形已成,村民们三不五时就过去看,其他村的人也过来瞧新奇。待到学堂建起,门前宽阔平坦的道路,就跟那通往镇上的道路一个模样。那长长的雪白高墙,气派的大门,宽阔的庭院,明亮的课室,以及新栽种下的整齐有序的树苗和花草,学堂后院偌大的空旷活动场地。以及伫立在学堂大门一侧的长形石碑,上面刻满了所有出资人的姓名及银两数目。
这一切都看得叫人兴高采烈,笑不拢嘴。他们落日村,终于有一座气派上规模的学堂了!
学堂的名字,自然是请辛老先生亲笔题字。辛老先生是翰林院前主修,学识渊博,声名远播,能得他题字,是落日村的荣耀。
辛老先生回到书房,思忖片刻,挥笔写下“长河书院”。字迹苍劲浑厚,大气磅礴,阿旺、小树、四儿及好儿旁观,忍不住拍手喝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辛老先生放下笔,念出学堂取名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