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章三
群山之中,泰山最高,故为天地交汇之所。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向上天禀明自己功劳。皇帝听了莲姬修道之语,已然心动,又自负执政五年间国泰民安,有攻下百越之政绩,立时便下了决定。只是封禅并非小事,即使皇帝恨不得第二日便到泰山脚下,可该有的准备却一样也不能少,因此只得耐下性子周全各项事宜。
按道理皇帝出行,太子理应留守帝都摄政,行监国之职。可皇帝却偏偏让太子与他一道同去,而朝政大事则交给了丞相张行之。刘安晟提前便接到暗卫的报告,因此心里已有了些准备,并不十分惊讶。他又想起了近日查出的端详,眼底的神色愈发冷淡。
而朝臣的反应也是各异――有人阿谀奉承,一心在皇帝面前博得出彩;有人忠心不减,连上数十道折子请皇帝三思而行;有人默默无言,只做好分内之事。刘安晟暗暗将个人表现记在心中,只待来日清算。
时值各地官员校考结束,少不得有些变动,待忙完这一茬事后,也到了启程的时候。
七月流火,天气渐凉,临行前夜,刘安晟轻抚着姚静贞的肚子,神色温柔。
“这次我虽不在帝都,但朝政大事有张行之,宫里又有母后掌管,想来也无大碍。”他轻笑了下,又伸手从怀中取出一枚印章递给姚静贞,“这枚印章能调动我留在宫内的暗卫,关键时你甚至可以用它命令禁军――若我的猜想没错,那莲姬背后之人恐怕所图不小,不然父皇也不会让我与他一起去泰山。”
“我这边已经准备好,倒不怕他做什么手脚。可他说不准会对宫里动手,你身怀有孕,万万不可大意。”他提及此事,不免微微皱眉,眼里的温柔神色也消失殆尽。
姚静贞在宫里呆了两年,阅历自不比以前,立时明白了他的言下之意。她肃容接过印章,将它紧握在手心,道:“我知道了,只是你在外面也要小心。”她又叹道:“可恨那莲姬巧舌如簧,父皇原本还能听进旁人三分话,现在却魔怔了般。”
“父皇如今走火入魔,非要去泰山封禅以求见九天玄女全因此女作祟。不过也正因如此,反倒被我找出了端详。”他先是冷笑了声,又语调转柔对姚静贞道:“罢了,你且在宫中好好养胎,若有事也别多顾忌什么,总有母后护着你,那莲姬也蹦Q不了几天了。”
他说得这般肯定,姚静贞心也放下来了些,两人又说了会情话,这才灭烛就寝。
***
次日,浩浩荡荡的车马便从帝都启程,向泰山方向而去。
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州,之前的知州崔武辽因助皇帝灭了崔家一事提拔到了帝都。现任知州上台后虽除了去年丰收了一场外便无其他功绩,但禁不住此人善于媚上,上了好几道奏折说治下祥瑞频频,惹得龙心大悦。此番皇帝车马至泰安后,便点了他一路奉迎。
说起来这一路上倒没起什么波澜,便连祭地之礼时也没出意外。想来是因为此时皇帝虽信任莲姬,但周身保卫却没有丝毫懈怠,让人难以下手之故。
而刘安晟之前也询问过礼官封禅事宜,明白当皇帝亲登泰山山顶,行封礼那段路程才是最好的动手时机。那时大批军队都驻扎在泰山之下,皇帝身边所带的侍卫并不多,若来几十个悍不畏死的刺客,十有八|九便能得手。
况且皇帝身边还有莲姬时刻陪伴着,就算刺客那边不行,这个女人恐怕也会动手――他之前派人专门在江南探查了许久,也摸索出些线索。只是这会就算给皇帝讲了,他恐怕也听不进去。倒不如布置好一切,只等刺客事迹败露,再将事实告诉皇帝。证据摆在眼前,想必皇帝也应该能明白求仙一说皆是虚妄。
这样想着,即使莲姬就坐在不远处,刘安晟也觉得这知州府的宴会也不是那么难熬了。反正明日一切自有分晓。
第二日便是祭天之礼,皇帝下了车,沿着青石砖铺成的道路一路缓缓而行。刘安晟和莲姬分别陪在他的左右,前后虽有侍卫,但因昨日便着人探查了番山上,是以人数并不算多。
上山的路虽已用青石铺上,但毕竟崎岖,若是皇帝年轻时自然不碍事,但他现在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将要行至山顶时,刘安晟瞧着皇帝虽步伐稳健,但脸上已沁出汗珠,便道:“父皇可是累了?不如休息一会?”
皇帝却摇摇头,略抬头往山顶望去,咳了两下,才道:“不碍事,总也不过几步路距离,若这会朕停下来休息,仙人心中定觉得朕求道之心不诚。”
刘安晟一时无语,莲姬却在旁笑道:“陛下所言甚是,若想求长生大道,必得有一片赤诚之心。”他心中本就烦闷,听了这话不由嗤笑了声,冷冷看了莲姬半响,才移开了目光。
道路两旁青松挺拔,苍翠欲滴,远处林间风声簌簌,枝桠拂动,端的是片好风景。可既然皇帝发话,自然没人留下来欣赏美景。如此又行了半响,忽然传来惊鸟啼鸣之声!
莲姬本是笑吟吟的拾阶而行,听见那声音后眼底却暗了暗,朝皇帝走近了一步。刘安晟本就注意观察着她的举动,正打算出手,却听见破空一响朝这边传来!又有几十个绿衣人从林中冲至队伍中,与侍卫短兵相接。
好在这些侍卫都是禁军中调减出的精锐,而一直紧随皇帝的暗卫也同时出手,因此一时间死的人并不算多。
“保护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