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6章 - 给开国皇帝直播祸国之君 - 锦垠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第26章

【李泌作为大唐神童,李隆基时期被杨国忠忌恨,归隐;李亨时被李辅国诬陷,再次归隐;李俶时被元载排挤,这次他没选择归隐,而是在地方任职;终于到了李适的时期,入朝拜相,献上困蕃之策,保全功臣,极力促成贞元之盟】

【他给李适的建议就是:西联大食、北和回鹘、南结南诏,大家一起将吐蕃圈禁起来,年年揍吐蕃,给吐蕃放血,吃吐蕃的肉,最后吐蕃不战而败。大食能答应,因为他们只能在西边喝汤,盛唐时三战大食让他们无力东进;南诏能答应,是因为山川险阻,宜守不宜攻,最多就是攻入成都捞一捞好处,与唐朝联盟百利无一害;回鹘能答应,是因为回鹘国内政局不稳,又在西域被唐朝牵制,结盟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贞元之盟达成,对唐朝威胁巨大的吐蕃成了困兽。吐蕃‘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鹘之众,东由南诏之防’,囤聚在河套、陇右地区的兵力仅仅五、六万罢了。】

【李泌在贞元五年去世,但他为唐朝取得先机在贞元十七年见到了成效——维州之战。】

【贞元十七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带领唐军在南诏的配合下围困吐蕃,斩首吐蕃万余人,俘虏六千,围攻维州及昆明城,最后吐蕃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将能掌控吐蕃局势的大相论莽热的头颅献给唐德宗。】

【此后西北危机解决,唐朝北境的政权再也掀不起风浪。】

“果然是经世之才!”李隆基抚掌大笑,这样的招数,难为他想到!好!当即命人去东宫请李长源,此时的李泌还是太子属官。

李泌见高力士亲自前来,让自己赶紧前往大明宫,顿时一头雾水,怎么回事?自己没有在陛下面前碍眼吧?

他知道神迹显现,但太子只是告诉了自己安史之乱,其余的事他也一知半解,难道是有关自己的事?

想通之后李泌稳住心神,不是派金吾卫来,而是高力士,可见自己将来并非大奸大恶之人。

李隆基道:“长源,这些年来你为太子效力,辛苦了。”

李泌忙行礼回道:“陛下待臣恩情深重,臣自当结草衔环以报陛下。”

“吐蕃连年侵犯我大唐西北,朕意图西联大食、北和回鹘、南结南诏,以困吐蕃,长源以为如何?”李隆基笑问,眉宇间柔和非常,就像是个慈祥的长辈考察子孙晚辈的诗书一样。

为什么这个谋略,与自己所想的制蕃之策有一种离奇的巧合?李泌越想越觉得这个策略简直极佳,兴奋道:“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虽然李泌归隐名山,但并非真的不问世事,而是积极暗中关注朝堂上的动向。毕竟治国安邦是每个文人的抱负,怎么可能因为奸臣陷害就放弃夙愿呢?

归隐是假,暂避是真。

吐蕃与回鹘都是大唐之患,但回鹘自从贞观年间就与唐朝交好,两国之间牵连深厚。但吐蕃不同,不断跟大唐争夺陇右、河套和西域,打败了就认输,认完趁大唐不备接着打,就像苍蝇一样,赶也赶不走。

在许多夜晚,李泌都在苦苦思索如何让大唐之敌永无还手之力,如今的大唐看似强大,但内里的隐患也不少,早晚会酿成大错。如今他知道了,果不其然有了安史之乱。

如何用最少的兵力,干最大的事情?若是太宗文皇帝在世小小吐蕃、回鹘自然不是问题,但当今皇帝热衷开疆拓土,百姓苦不堪言也就罢了,偏偏朝中宵小拿唐军的生命换自己入朝拜相的资本,着实可恨!

李隆基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就是这样啊!就应该是这样!

联合周边,压制吐蕃,最后让吐蕃成为猛虎的口中之食,李泌连声称赞道:“陛下圣明!陛下圣明!”

不愧是早就了开元盛世的君主!如今奸臣已经被斩杀,想来自己也能在朝堂上大放光彩!

“非也,这是长源之策啊!”韦见素附和道。

“?”李泌一脸不知所措,“臣没有……”

李亨忙提好友解围,指了指天幕,笑道:“长源不必谦虚。”

李泌看着恢宏的天幕,眼前一片清明,原来如此!

【最后的南诏,与吐蕃、回鹘相比,略显外强中干。】

李世民纳闷了,南诏,天南之地,穷山恶水,怎么会成为大唐之敌?

但他的疑惑只持续了很短时间,作为一个优秀的将军,李世民很快反应过来,南诏能强大,十有八九是大唐为了牵制吐蕃扶植起来的。

西南那片地方,高山深谷,易守难攻,若要进军恐怕讨不到好处。

“当务之急的突厥、契丹这些北方的部落,可不解决掉南诏,后世的皇帝是蠢货怎么办?”

——

天幕上展现了一张唐诏战和图。

李隆基看着一条深红色的线,上面写着:天宝十载,唐军大败于泸水之南,死伤阵亡二十万。他又开始头痛了!天幕为什么不早点出现!

天宝九载,南诏王阁罗凤带着妻子按照南诏礼节去拜见唐朝都督张虔陀,没想到南张虔陀当着南诏王当面羞辱王妃,接着派人找阁罗凤索要贿赂,辱骂阁罗凤。

南诏王要是不听话,张虔陀就去跟皇帝告状,说南诏要谋反。一个唐朝汉人官员,一个异族之王,李隆基觉得自己肯定会听张虔陀的话。

同时他将自己代入了阁罗凤,是可忍孰不可忍!

阁罗凤的使臣来长安诉苦,他没有理会,其实心里早就存了南诏对大唐不忠的怀疑。当时他把阁罗凤说的那句话“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当成了南诏的狡辩。

他不是不知道杨国忠干的好事,当时他想让杨国忠在朝堂站稳脚跟,任由他在剑南军中安插心腹。南诏为何反叛他知道,三次请罪书他也知道,唯独不知道杨国忠是个废物!跟李林甫相比实在太差!

政治手法堪称拙劣,要用军功扬威结果被区区南诏打败!让唐军丧命,让大唐威望扫地!

李隆基固然生气南诏斩杀唐朝州官,胆敢跟大唐叫板,但他更气的是鲜于仲通!

二十万大军都输了!自己还得捏着鼻子认下,高高兴兴地给他升官!若不是杨国忠会敛财,他早就废了他!

可惜如今悔恨也晚了,李隆基不得不从悔恨中走出来,想想怎么弥补当初的错处。

【天宝年间三征南诏,大唐二十万军队埋骨西南大山。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中衰,南诏趁机壮大,依附吐蕃,劫掠川蜀。但从后世表现来看,唐军只要认真对待,攻打南诏就算不会大胜但也不会大败。】

【大历年间,南诏越发猖狂,倾国征兵,发兵二十万入川,意图占领川蜀。到了李适上位时,抽调禁军4000,从邠、陇、范阳兵5000,近一万人马分道入川,结果南诏打败,被斩首六千,生擒六百,‘饥寒陨于崖谷者□□万’。】

【这一仗,南诏十万人马全军覆没。随后南诏王急忙迁都,耗费人力将都城营建在易守难攻之地;此后五十年不敢侵扰唐朝西南边境;舍弃吐蕃,亲自将吐蕃情报送给唐朝,并配合唐军攻打吐蕃。】

【安稳了五十年后,南诏恢复元气,又开始劫掠安南、川蜀地区。此时已经到了晚唐,或许已经感受到了灭亡的气息,李唐皇室开始了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李漼更加荒淫无度,他的宫廷乐队多达五百人,一个月有一般时间在举办宴会,几乎每个月都要出游。百姓苦不堪言,国事衰败!】

【在这种情况下,李漼下旨反击。高骈带领禁军5000,不带粮草,屡屡大败南诏,一路上靠着缴获的粮草辎重维持,屠戮南诏士兵数万人,斩杀河蛮(白族)首领,斩杀俘虏南诏将军数十人,安南之战,南诏损失惨重。】

【南诏王已经自立为皇帝,放弃安南,攻打川蜀。唐朝用2000忠武军,打破南诏,斩杀敌军近万人接着南诏继续攻打,唐朝继续大破其军,甚至越追越远,最后撵到大渡河,斩杀南诏酋长50人。】

【可以说,南诏攻唐的五十年,是南诏屡战屡败的五十年,最后南诏境内无壮男,堪称女儿国。被掳到南诏的汉人郑买嗣起兵,杀光南诏王室,将历代南诏王从王陵里挖出来,开棺掘坟,挫骨扬灰!少数逃离的南诏王室人只有改名换姓自称汉人才活了下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