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79章 - 给开国皇帝直播祸国之君 - 锦垠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第79章第79章

【蒙哥的死对当时的北半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宋的危机不仅得到缓解,就连其他正在被蒙古攻打的国家都得到了喘息之际。】

【成吉思汗对草原部落进行重组,神化其家族,保证汗位在孛儿只斤家族手中的,与他之前的草原霸主而言已经是极大的进步了。而且蒙古也有幼子守家业的习俗,可是幼子能得到父亲的宠爱,但已经长成的兄长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成吉思汗不止一个儿子,孛儿只斤家族也不止成吉思汗一脉。因为蒙哥的忽然离世,蒙古内部开启了五年的汗位之争。】

【经过厮杀,忽必烈最终获胜,可是忽必烈是一个汉化拥护者,其余三个竞争者选择了其他的信仰,纷纷出走,继承蒙古打下来的其他领地,远在西边。他们逐渐不再听从忽必烈的号令。而这样也让蒙古的兵力四分五裂。】

“幼子继承制?”李渊不解,在他的观念中,长子是受父亲教养最久的人,一般情况下,幼子虽然伶俐可爱,一旦父亲去世,根本争不过人脉、见识都比自己高出太多的兄长。

废长立幼可是皇室最大的忌讳。但是二郎和大郎的问题不在于长幼,他不反,天策府众将未必有二郎那么听话。

长孙无忌揣测道:“草原自古就有抢亲的习俗,难道把新娘抢回去好吃好喝供着?所以草原部落的男人都无法确定第一个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

【忽必烈最崇拜的人是李世民,在忽必烈看来,李世民拥有草原鲜卑人的血脉,与蒙古是半个亲戚,具有天然的好感;同时李世民也是踏着兄弟的尸骨上位,跟他与坚决反对汉化的兄弟们刀兵相向一模一样;最后,太宗的成就有谁不羡慕的呢?】

李世民一时语噎,心道:首先朕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其次朕不是很赞同第二点……

【也是在这个时候,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根基不稳。因为忽必烈是坚定的汉化支持者,可蒙古贵族中也有大量反汉化的绝对拥护者。终元一朝,从大体来看蒙古人对中原的治理都停留在蒙古思维上:掠夺一切可以掠夺的生存资源,后继问题不予考虑,国祚并不长久。】

【任何一个有意向入主中原、侵扰中原或者要发展壮大的中原四夷都要面临一个问题:是否汉化。】

【首先,中原地区先天地理位置优越,就是比四夷发展得更好,甚至可以实现的对四夷的降维打击,比如孙吴与山间越人。孙吴一个小小的偏安政权,上比不过雄踞北方的曹魏政权,下比不过拼死北伐的蜀汉政权,甚至在道义上被双方共同谴责,正统上他还摸不着边。就这样的情况,孙吴都能把越人赶出山野,当练手的工具。】

【战国时期秦国周天子的马夫,机缘巧合之下成为诸侯国,晋、齐、鲁等老牌诸侯国集体看不上。秦穆公三次东出均已失败告终。中原进不了,那就朝西!结果‘开地千里,益国十二’,这十二个国家的名字都没资格进入华夏史书。】

嬴政被噎了一下,穆公伟业在秦国人看来自然是没得说,甚至周天子都装模作样表示了一番,其实对于晋和齐这两个老牌大国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他们本身也有抵御四夷的责任,甚至比秦国做得更好。

齐国为第一霸主不就是因为‘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打了五百年,也没见什么四夷来中原撒野。四夷确实不够看啊。好不容易出了个义渠王,还被宣太后和昭襄王联手弄死了。

所谓的春秋五霸,也有各种说法,有的认为秦国根本算不上五霸之一。

可见益国十二根本没有什么含金量……

【其次,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是慕强的,四夷仰慕华夏的强大,就会进行自我反思:是不是学着华夏的样子,我也可以如此强大?所以四夷会不断学习华夏文化,以实现本族的强盛。】

【华夏政权最开始用血缘来区分夷夏,后来他们发现怎么有的夷狄比华夏还华夏,比如孟子说‘舜是东夷人,周文王是西夷人,他们都不是正宗的华夏人’,但他们完全接受了华夏文化,对华夏文化基本上是一个复制粘贴的情况,甚至为华夏文化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难道后人会认为舜和文王是夷狄?】

【而有的华夏诸侯国尽学了夷狄的东西,比如悲催的楚国。明明是周武王正式册封的诸侯国,就因为与南方夷狄交流深厚,在中原诸侯国眼里已经是夷狄了。齐国‘尊王攘夷’,攘的夷狄之一就是楚国。后来晋楚争霸,也有攘夷的成分。】

【之后便发展成‘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不再用血缘来区分夷夏,用礼。谁遵守华夏之礼,谁就算华夏的一份子。这便是夷夏之防的大体发展经过。】

【最后,中原人相较于四方夷狄而言,人口众多。用人口少的部族去统治人口多的部族本来就是一件难事。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便是学习人口多部族的文化,实现‘以夏制夏’。比如五胡乱华时期,稍微有能力的政权都会给自己找一个汉人祖宗,匈奴人刘渊就自称‘汉王’,认刘邦为祖宗,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官职建设完全依照汉朝。】

刘邦目瞪口呆:“匈奴蛮子!别乱认祖宗!你们问过我的同意了吗?”

他才因为白登之围丢尽颜面,猛地听到匈奴人都姓刘,这世道也太诡异了,

刘彻大怒,“朕什么时候有一个匈奴当后人了?朕倒是做梦都想灭了你名正言顺的祖宗!”

【要打败中原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想清楚是否汉化!而历史经验总结出来了:不主动汉化,就等着被动汉化。】

【虽然五胡不断汉化,不断被华夏融合,以至于民族性被完全消磨,以至于绝于史书,但他们绝对是成功的。隋唐两朝帝王,上至皇帝公卿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或多或少都有夷狄血脉。当北方草原的激进强悍血脉注入智勇双绝的汉人身体,迸发出的生命力足以让华夏返老还童,再次辉煌。而隋唐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华夏史上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原本华夏从周朝开始就一路强盛,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自己内部乱糟糟,但南方并不是一直孱弱,汉人天然的优越感还是存在,以至于南北争夺正统一直没有个定论。到了隋唐更是自豪感报表,周边夷狄争先恐后当华夏的孝子贤孙。可到了宋朝,形势对调。】

【蒙古大部分统治者反对汉化,无外乎是因为汉唐之际,中原王朝威震八方,人类基因里就崇拜强者,所以四夷学习汉唐文化也理所当然。可是在十二世纪,代表中原文化的宋朝是契丹人、女真人乃至蒙古人的手下败将,四夷发现原来华夏也不过如此,那为什么要学习战败者的文化?】

【更糟心的是,当蒙古占领中原,接着攻占大理后,竟然没有将小小的南越收入掌中。这就给当时的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南越都能比拟中原王朝,可见汉人已经不行了,不配当这片大陆的统治者。】

【而且,后世经过研究认定宋朝不能代表中原,仅仅是一个割据政权,那个时候应该是宋、辽、金并列时期,可有了汉唐前例,世人都认为宋朝就代表了中原,代表了正统。】

【也是在两宋之时,周围的小国有了自己的国家民族思想,不再如同朝唐一样朝宋,不再全面学习汉文化。虽然后来有了明朝来告诉他们何为宗藩体系,但有了宋这个失败的例子,臣服归顺之心也减了大半。】

赵构仔细回想,大宋好像真的没有万邦来朝的盛况!

他无法用李唐皇室的鲜卑血脉所以海纳百川,以至于实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来安慰自己。

因为不管是李家还是杨家,都是正得不能在正的汉人。用的礼都是货真价实的周礼!

如果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他是夷狄后人,怕是九族上下都要在黄泉路结伴而行了。

更何况大宋还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和文化。

就是大宋太弱了啊!所以四夷不屑于来朝宋!

怪不得有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没有遣宋使。

【华夏也从开放的,征服的逐渐变成了封闭的,内卷的。说来天意弄人,华夏用了五千年防患北方边境,却没有想到最后让华夏痛不欲生的敌人来自海洋。】

【从后来蒙古的统治来看,显然蒙古是拒绝完全汉化的一类。所以国祚九十年,造就了朱元璋的传奇。末代王朝显然是相当聪明的类型,保持本族特色的基础上汉化,阉割汉文化,也就造成了他极度扭曲、变态的统治心理:用汉又防汉。】

【而扭曲是无法促进发展的。】

【蒙哥死后,犹如天降甘露,南宋有了喘息之机。但仅仅是五年而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