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厚实的家底
十天之后。罗侯正沿着武安县的城墙观望着武安县的变化。
远处,八条通往周围县城的官道上,连绵不绝的粮车,正在排着有序的队形,将要贩卖的粮食,一一按照手中的牌号,运到指定的‘晒谷场’。
而官道两旁的大片田地,也早已经在第一时间完成收割,随后被罗侯张贴布告,改造成了无数的‘晒谷场’。
就以罗侯的视线来说,站在城楼上的他,此刻已经几乎看不到所谓的‘晒谷场’的边了。
而在罗侯的脑海中,一组数据更能体现罗侯这十天来的成果。
粮草:小麦,一千三百八十五万石。
这可比当初罗侯刚来武安县时的两百万石,足足涨了近七倍!
要知道,武安县本身可是周围的产粮大县,其他的县城两个都不一定有它一个产量高。
而此刻罗侯足足有七倍的粮食,这几乎表示着,罗侯凭一县之力,至少此刻获得了两个郡的粮食产量。
这近一千四百万石的粮草,可供养40万人近一年!
所以可想而知,此刻在罗侯望不到边的‘晒谷场’上,给罗侯积攒下了多么厚的家底。
当然这么多的粮草,单凭武安县本县的人口的确处理不过来。
但是,随着罗侯的名声,还有县衙前的布告栏,改换到城外城墙上之后。
几乎所有运粮而来的其他县城的百姓,都开始在武安县打起了工。
此时,不只是眼前的‘晒谷场’。
而在武安县的周边,洺河沿线,一座座磨坊拔地而起,巨大的水车带动着磨坊日夜不停的运转。
同时在紫山脚下,无数的木料,石材正在同时源源不断的开采着。
武安县城之外,现在几乎就如同是一大片的原料采集基地。
源源不断的各种原料通过特意留出来的官道,运送到武安县城之中。
就此刻罗侯所在的武安县城墙上,随着前期两千多人,后期增加到五千多人的修缮,同时再加上罗侯气运点数的暗中加持。
此时的武安县城墙,早已脱离了之前的斑驳破败,不但所有缺损的地方得到了填补,还在城墙的四角上,堆砌出了一十六座箭塔。
整个武安县的城防,在罗侯接管之后的短短时间里,几乎提升了两个档次。
如果不是修整整个城墙,实在是工期太长,罗侯都有心将城墙完全修整一次。
而在城内,那变化更加了不得。
除了民居现在还没什么变化之外,原来的东西两市,已经重新进行了规划,虽然现在新修的两市还未完成,但是在规划清理出来的地界上,无数的商贩,已经在地上席地摆摊了。
而除了市集,罗侯还将很多官属的特殊建筑,进行了重启和重修。
织布坊,营造坊,军工坊,铁匠巷,羊市街,都有大批的人员在里面开工。
可以这么说,在罗侯庞大的粮食储备作为底蕴的情况,此刻武安县的繁荣,几乎比的上作为冀州首府的邺城!
……
罗侯看着眼前自己凭借【万事顺遂】,然后肆无忌惮极速发展起来的武安县。
心中盘算,按照自己当下的情况。
几近九成的粮草已经晾晒处理得当,再有十日,凭借这大批的人手,便能将现在已经处理好的粮草归库。
这样一来,凭借九龙峡,武安县的粮草,便能保证自己未来收拢下来的黄巾军完全能够养得起。
而后,城内已经建立起来的东西市,加上周围两郡之地,已经宣扬出去的名声,这武安县未来的商业地位也能得到保证。
同时,这个时代的完善手工业体系自己已经囫囵吞枣般的搭起了架子,只要再经历一冬天农闲时候的充足人手,便能得到完善。
至此,只要再给罗侯一段时间的发展巩固,那么以九龙峡为军工,武安县为民生的完整根基体系,便能打造成功。
而且,再有十多天,赤犼军便能将罗侯制定的军规深深的烙印在百炼军的军心里。
到时候,赤犼军便能够解脱出来,拉到武安县,来强化武安县的军事防御。
而百炼军,再经过一两个月时间的修养和训练,也将能够一用。
到时候,以九龙峡-武安县为核心的地盘,便算是固若金汤了。
届时,自己便可以率着赤犼军,去未来的巨鹿战场上,广宗会战中,搅动一番风云。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在决定黄巾军命运的广宗之战上,给注定要伤亡惨重的黄巾军大批精锐,寻得一线生机,给自己的未来,留出更多的战略纵深。
而除了军队之外,关于信仰,罗侯这边同样收获颇丰。
此时整个魏郡下属的县城,信仰罗侯的人数,已经统统达到了六层以上。
也就是说,整个魏郡此刻已经不受天地气数的影响,对罗侯已经完全没有了敌意,甚至别说敌意了,几乎都要爱戴到骨子里了。
罗侯盘算下来发现,只要再给自己平稳的一个月时间,那么自己便能够保证在黄巾军覆灭的之后,凭借武安县和九龙峡生存下来!
所以说这一旬的【万事顺遂】,真的给予了罗侯极大的帮助。
不过,如果说唯一让罗侯不满意的地方。
那便是,当日在城墙之上的那一千人中,竟然还有那么一百多人,没有在这十天的时间里,向罗侯表示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