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迅击武卒
然而,就在武安县的百姓,集体赶往县城共助罗侯的时候。就在赤犼军向着所有的运粮的数万民众展现出手上军队实力的时候。
远处由弘农杨家虎威校尉杨望率领的朝廷大军,正即将抵达林县黄巾军的防线。
只见这只在罗侯脑海中,通过【中级机缘感应】曾经探查过的部队,此刻正表现出朝廷大军最精锐的样子。
相比于黄巾军的布衣布甲,这只等同于朝廷羽林卫的杨家嫡军,即便是普通的士卒身上,都穿戴着由方铁片镶嵌的皮甲。
更别说在这其中,还有拱卫着杨望的一千精锐,更是一身的铁铠。
除了本身装备的精良,杨望麾下的这一万大军,人人在当下灵气充盈的时代,就身体素质而言,也远超骨瘦如柴的黄巾军,他们个个身高七尺(即接近一米七的样子,同时东汉末年连年灾荒,营养不良,一米七的身高已经算是精锐了)肌肉虬结。
眼神敏锐,战意高昂,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强军。
之所以,在这汉末腐朽的年代,还有如此的强军,完全是因为他们身后依靠的大树并不简单。
如果说在三国时期,背景最深厚,权势最胜的世家大族,是后世所有人都熟知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那么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东汉末年,还有一个家族,也同样称得上是四世三公,是当世唯一能和袁氏相提并论的存在,它就是弘农杨氏。
而且,相比较于袁氏一族,承袭司徒司空一职,偏向于内政。
这弘农杨氏,可一直承袭的是太尉一职。
作为三公之一的太尉,那可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所以,凭借职权的优势,这杨氏一族,一直掌控着几支极其精锐的部队。
而现在杨望手上的一万大军,便是那几支精锐军队之一。
之所以,他们会出现在这里,也是杨氏的谋划。
黄巾之乱已经势衰,朝廷马上就要发起灭亡黄巾军的大决战。
所以他们这才决定,派一精锐来此,刷下战绩。
为此,不惜沟通黄巾军势力范围的各方士族,最终和张梁的军师,那名寒门遗孤的胡先生搭上了线。
得知黄巾军统帅张梁,为了排除异己,愿意放开防线,让他们进攻武安县。
不过唯一的条件就是要那武安县守将罗侯的性命。
弘农杨氏知道在黄河泛滥之后,朝廷就要发动大决战。
所以,如果能在这个之前抢先突破黄巾军的防线,第一个攻入黄巾势力范围,这份首功,几乎可以和最后攻破黄巾大营想媲美。
而且,这份首功所付出的代价要远小于攻破黄巾大本营。
盘算清楚这些之后,弘农杨氏,便与胡致庸达成了协议。
胡致庸一方放开黄巾军的防线,安然让杨氏一族的大军攻入黄巾军势力范围内,使杨氏一族获得战功。
而杨氏一族的大军,拿下武安县后,一定要斩首罗侯,并且不再向外扩张。
敌我双方,在这一刻,演起了一场戏。
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氏一族,知道攻入黄巾军势力范围,没有一点危险,这才将家族嫡系的杨望,和家族麾下最善攻击的部队派了出来。
没有黄巾军满山遍野的抵抗,那么这支最善进攻的部队,就不会因力竭,而遭受损失。
同时,为了让其更容易拿下县城。
弘农杨氏,还为这只部队,配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和营造将士,让其能忽略地形上的影响,将自身的实力发挥到最大。
……
说话间,杨望率领的一万大军便抵达了林县黄巾军的防线前。
如同之前商议的一样。
原本应该列阵于淇水,白沟,黄泽一线防御的林县黄巾军,此刻却是毫无踪影。
杨望的年轻俊俏高傲的脸上,勾起一丝微笑。
然后将手抬起,一声令下!
“渡河!”
哗!
只见,从那一万大军之中,涌现出近千的士卒,手中拿着各色工具和材料。
在短短的一刻钟时间里。
便在白沟(也就是现在的卫河)上,搭出了一座浮桥。
嗒!嗒!嗒!嗒!
杨望一马当先,直接踏桥而过。
心中对这军中的营造将士,十分的满意。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没想到之前一直瞧不上的这杂兵,竟然有如此的妙用。
如此说来,等到真正攻城的时候,或许也会更加的顺利,据说这些将士,不但会造云梯,还能组装投石车,冲车,甚至井栏,
想到这里,杨望回头看向军容整齐,士卒精锐的部下,心中不免有些意气奋发,春风得意的感觉。